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岳岭 《南都学坛》2022,42(1):22-27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致力于探寻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与封建史学、资本主义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并长期引领中国史学正确的研究方向.尽管在这一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了诸多曲折和危机,也留下了很多历史教训,但成就是巨大的,始终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面对西方史学思想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要坚持独立自信的史学观念,避开"西方中心主义"的干扰,回归马克思主义文本本身,厘清唯物史观重要概念和问题,注重重大理论建构,开拓宏观视野,多关照现实问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湖湘文化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治史传统.近代以降,湖湘学人分别参与了西方“新史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进和传播,从而促成了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转型后的中国史学,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便包括湘籍历史学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先贤李大钊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60年代前期是它的奠立时期,至中国新时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开拓创新,当下必须重新认识它的重要性,即它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注重史学思想、并重历史观与史学观、关注西方史学史之史、重视中西史学交流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研究等项,是本文作者近年来思考或正在付诸实践的建设路径。在这行进过程中,当然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反之唯物史观也应充分汲取西方史学的学术成果以丰富自己,在互动与回应中实现各自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进中国史学领域的革命先驱。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阐明和运用,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中产生了划时代的革命作用和深远影响。他为在中国创立无产阶级的史学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并为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的传承问题。全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从历史学角度开掘马克思的史学遗产;2.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奠立及其传播过程,选取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例证,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承,需要总结、重评与深化;3.从二战后勃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取向,揭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代回应。  相似文献   

6.
近20年中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待兰克和汤因比的态度的变化可见一斑。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呈现出从思辨的历史哲学日益转向分析的历史哲学,反映了现代西方史学理论上的一场大换位;在中国,历史认识论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史学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在整个史学理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中国史学工作者还借鉴了目前流行的西方史学流派,例如年鉴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史学和心理史学的方法,为深化中国史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评价20世纪中国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了相当多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信在新的世纪,还会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8.
西方史学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发生了一次重新定向,这种变化的发生具有深刻的时代动因及其史学自身发展的学科动因。70年代末西方史学中出现了叙事体复兴现象,说明史学的赓继与发展,需要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创新;也反映出西方史学在科学化的进种中所遇到的困惑。此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史学从对抗走向对话,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与日俱增,这更是我们考察战后西方史学重新定向一个不可或缺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西史东渐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挽救民族危亡、改变国家政治状况为宗旨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风起云涌,史学革命应运而生.一批留学欧美、日本的学子积极译介域外新知,域外史学的大量成果及信息源源不断地被输入中国,形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引进国外史学的新高潮.西方史学思潮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社会尤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思路,为新史学倡导者批判封建旧史学、创立近代新史学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武器和效法的模式,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确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堪称中外史学交流史上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0.
192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产生,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新的史学范式,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研究.本文提出了我们应该还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比较这样一个新的视域来研究,且阐述了这一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号召与精心指导下,逐渐兴盛于延安地区的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思潮。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形成、治史机构的设立和扩大,以及历史教育的普及与展开这"三驾马车"之间的积极配合。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共党史、农民问题、民族史和国际问题研究等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史学理论、史学思想以及治史方法上的鲜明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格,使之不仅成为整个中国史学得以新陈代谢乃至成功转型的关键一环,更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13.
1919—1937年,中国史学进入了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一支新军异军突起,它与旧史学相斗争而发展,在批判地继承旧史学的基础上成长壮大,成为史学阵营中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同当代中国的史学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它的不少方面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及其史学研究;因此,探讨和审视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构成、特点与局限,求得对它的历史理解,将有助于当代中国史学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中国的史学、文学、哲学、美术等皆在不同程度上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在西学东渐以及"史学革命"的潮流促动下,中国美术史学在引进与模仿、固守与创新的渐变过程中实现了向近现代化转型.以陈师曾、潘天寿、滕固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者,深受日本以及西方研究模式的影响,把国外美术史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对于启迪、促进中国美术史研究现代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以郑午昌、傅抱石、胡蛮等为代表的近代美术史家立足中国文化本体地位,坚守中国美术本体化的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的学术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路径,通过融合与创新,深刻拓展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路径,亦促使中国美术史的撰写形式逐步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本土化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中国美术史学亦在坚守与变通的过程中实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时代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体现。当代中国史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资政育人的历史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特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史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史学的基本特征,并指导着当下中国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的讨论是史学界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这场讨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史学界为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资源和实践上的得失、确立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进行的努力,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站在今天的角度反思,这场学术争鸣在当时有其不可或缺的创获,譬如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挑战了阶级斗争史观的唯一性,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价值得到更全面理性的认识等。但讨论对唯物史观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不够彻底,意识形态因素与思想解放程度对史学方法探讨有所制约等时代局限,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历程来看,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反思、打击了极端意识形态化,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获新生、恢复学术活力,其历史价值不容抹杀,但对此前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遗产未能较好吸收。未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的确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历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与政治信仰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攻击与冷落。进入20世纪,随着传统史学弊病的日益暴露以及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对马克思正确判断的验证,特别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纷纷建立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西方最大的史学流派之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的影响表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遗产对西方史学界普遍产生了影响,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他们思维方法的一部分;二是西方每一国家的史学界都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  相似文献   

18.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对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进行客观的研究,批判扬弃之,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当代使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思潮被大规模引进中国,拓宽了国人的视野,但也存在食西不化的问题,在报刊杂志上不乏用所谓"后现代思潮"包裹的学术文章.新年伊始,袁久红博士将他的博士论文付梓出版,定名为<正义与历史实践--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读来令人兴奋,深感这是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剖现代西方正义理论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浅论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与中国的社会革命密切相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历史学研究,帮助人们正确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澄清了许多混乱的认识,坚定了人们继续革命的信念,也显示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在不断总结其在理论与史实结合上出现的缺点和不足,开始对历史学的学术性与科学性予以更多的重视,不断加强和完善着自己的学术内涵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回顾史学创新的百年历程,我们可得出以下启示:第一,史学要创新,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为中国史学寻求最佳生长点。在这方面,近代史学有成功的范例。譬如,新考据派和史料学派是在传统考据学基础上分别输人西方学理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结果,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才能发生发展。今天,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现实文化的底蕴,西方文化将源源不断输人。对西方文化,既不能拒诸门外,又不能来者不拒,而是要有所选择。这种选择要考虑中西文化的相容性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