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词体虽然以抒情为主,但词中存在的叙事因素不容忽视。《花间集》作为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在体裁方面有调名点题叙事、联章补充叙事的特点;在文本方面有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为主、留白的叙事方式的特点。留白叙事方式与《花间集》全部是小令密切相关,其主要呈现出隐性、浅显性、深显性等形式,其分类取决于词中叙事要素的多寡以及叙事情节的完整程度。留白叙事手法的运用,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再创造,使《花间集》情感内涵更加丰厚。  相似文献   

2.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雅词选集,无疑具有规范词体的作用。它的“清雅”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它的词人、词作以及词作的题材、情感都是经过选择的;其次词作的题材以言情为主,其他各类题材多是从言情派生的。欧阳炯赞颂了赵崇祚“清雅”的编纂思想,但《花间集序》却是用骈体文来表现抽象的词学理论,其间还有遗漏和讹误,因此比较难读。我们认为从《花间集》编纂标准来探讨《花间集序》的词学思想,也不失为一条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花间集》是中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在西方世界,首先对《花间集》(Among the Flowers:the Hua-chien Chi)进行全本英译尝试的是美国汉学家傅恩。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花间集》全译本。美国汉学家傅恩的深厚汉学学术背景直接体现在译本的体例之中。她的翻译策略以传递词体特征为指归,以中国文化的传译为目的。30余年来,傅恩《花间集》译本流传至全球四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经典译著之一。  相似文献   

4.
《花间集》是我国词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自它问世迄今的一千余年间,前贤时人对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20世纪以来,围绕《花间集》和“花间”词人群体的研究,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走向,本文主要从词集校注评译、作家生平考证、作品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对百年《花间集》研究进行了考察,并加以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西昆体评介     
<正> “西昆体”系以《西昆酬唱集》中之诗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其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西昆酬唱集》所收全是近体诗,这和五代赵永祚所编《花间集》兴味相投。不过《花间集》是长短句式的格律诗,《西昆酬唱集》则是整齐句式的格律诗。《花间集》以温庭筠  相似文献   

6.
李定广 《学术研究》2003,(4):117-120
欧阳炯《花间集序》不反宫体 ,更不反艳情 ,也没有提出“清”、“清绝”的审美标准。《花间集序》的主旨是提倡“雅词” ,崇雅黜俗。针对民间曲子词质木无文之俗 ,欧阳炯提出了“诗客曲子词”的概念 ,以文雅的诗客曲子词取代鄙俗的民间曲子词 ,以供文人宴集娱乐之用。  相似文献   

7.
孙光宪,字孟文,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的主要词人之一。他生年不可考。《宋史》载:“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或自抄写,孜孜雕校,老而不废,好著譔,自号葆光子。”《直斋书录解题》和《郡斋续书志》著录孙光宪所撰书数种,至今仅存《北梦琐言》二十卷。《十国春秋载》:“唐时为陵州判官。”可见孙光宪是一位经史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的一生以撰著史书和从政为主。词,似乎只是他的余暇之作。《花间集》载孙词六  相似文献   

8.
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化是唐宋词发展、演变的重要方式,《渔父》词更是如此。其文人化主要表现在:一、自唐代张志和首作《渔父》以来,凡赋此调者,皆以渔隐为词旨、以清逸为词风,而这正契合唐宋文人以雅为尚的生活、审美情趣,故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文士的接受与创作群体的喜爱与追捧;二、《渔父》原为民间渔歌,经由文人之手,才转为稳定的词调以供"依调填词"。之后,为了歌唱或内容上的需要,文人藉由檃括类曲内容、变非类曲为类曲或扩大类曲范围等方式打破该调的稳定性,完成了改造与变奏;三、该调突破了词体本身,同符合文人意趣的书画、歌舞相结合,实现了艺术互通。张志和的画,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以及史浩的《渔父舞》都与渔父词密切相关,便是证明。  相似文献   

9.
相传为韩所作的《香奁集》 ,确属一部声情并茂的“声诗”选集 ;它的传世 ,为后人全面考察词体文学经历“声诗”阶段并逐渐演变为成熟的长短句的复杂过程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文本依据。本文通过对《香奁》诗和《云谣》《花间》词的综合考察 ,描述了晚唐五代合乐曲词的演进轨迹以及声诗对提高长短句的艺术品位产生的内在影响。《香奁》和《花间》的比较研究 ,不仅勾勒出唐五代声诗的体裁种类 ,更揭示了以《香奁》诗为代表的声诗作品 ,最终要被更加协律的长短句所代替 ,这也是晚唐五代倚声文学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0.
《花间集序》在传统词体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词为艳科,这是五代以来人们对词体性质的共同认识。比如,五代刘昫在评论温庭筠时,称赞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宋代,人们好作“艳歌小词”,以为词应该是“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搅嫱、施之祛”,“泥纸上之空言,极舞裙之逸乐”。可见,从五代到宋,在人们的观念中,侧重描写男女恋情的艳词是词体本色。后代的研究者们通常把这种观念的建立归之于花间词的创作,而明显地忽略了《花间集序》在传统词体观念形成过程中的理论建树。事实上,人们承认花间词形成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这只是一种局限在创作继承关系与创作经验上的认识。从理性认识的高度讲,词为艳科是在什么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庭筠是唐五代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词在晚唐五代时期既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广为传播 ,又深受各文化阶层人们的喜爱。《花间集》以选本的形式传播温词 ,功在千秋 ;歌妓的演唱把温词更广泛地推向市井民间 ;广大文人对温词的接受表现出一个共识———“侧艳”的风貌与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中韩是近邻,两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书同文”,文化交流便利.唐宋以来,随着交往的密切,很多唐宋词被传播到了韩国,对韩国文人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韩国文人对唐宋词的接受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多采用联章体,二是步韵,三是效体.他们在词的创作实践中,既与唐宋词原作相互呼应,也有自己新的发展,经历了由模仿到自创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词人广泛的继承了"花间"传统,词论家视《花间集》为"词宗",同时充分肯定其艺术成就与文献价值。不过,由于《花间集》自身具有多重的文学蕴涵,同时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接受立场,因此《花间集》也曾受到贬抑,而这关涉到对《花间集》价值的认定,从而影响了宋代以后《花间集》的接受历程。  相似文献   

14.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 ,虽然与音乐关系密切 ,并与乐府诗一样可称为音乐文学 ,但其与乐府诗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平仄声律 ,是词体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表象。它的存在 ,决定了词既不起源于民间 ,又不起源于六朝文人乐府 ,而只能起源于对平仄声律运用自如的中唐诗客。现存《全唐诗》中的全部“初盛唐词” ,均为乐歌与声诗 ,而不能称之为“词”。形成于大历时期的“湖州词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词学流派 ,对促进中晚唐以及五代文人词的兴盛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5.
北宋中前期是词体发展之一重要转折期,其时词的创作,就具体体格而言,多有丕变。首先,词的生成场域由晚唐五代时以宫廷、豪门为主发展为更为普泛的普通文人士大夫之间诗酒往来的酒场、歌场,而词的创作目的也由落魄文人为主人写歌供其娱乐,转而变为文人士大夫之间的自我娱乐与消遣,进而为自我性情的深情感兴与生动吟咏。其次,词的作者身份(即作者本人)与文本身份(即文本中的抒情主体)已经化而为一,从游离走向重合,即使在闺情词的创作上,词的隐含作者也多已不复存在,而示之以原本身份。再次,在抒情模式上,"情"与"文"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词作文本的生成更多地得自于某种情感的自然发展,即便是传统的闺怨体,也突破了"花间体""情生于文"的为文设情模式,转而变为"文生于情"的真情书写。  相似文献   

16.
《花间集》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间集》作为唐五代词的代表,不仅展现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体貌风格,而且带有深刻而复杂的时代文化印记。它是以俗艳为特征的世俗性文化和以享乐为目的的内倾性文化交汇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具有音乐、地域、宫廷、女性等诸多世俗文化特性,在外在体貌与内在精神上均表现出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突破和叛逆,又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投射。  相似文献   

17.
词是不同于诗的文学样式,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艳美。所谓“艳”,实际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是由词“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①所以说,女性形象是唐宋词中最突出也是最集中的意象。这一美学特征是祖《花间集》而来的,两宋词人对《花间集》的艺术风格推崇备至甚至将它奉为学习的法典,如李之仪就主张小令当以《花间集》所载为宗②。实际上,在《花间集》的影响下,“词为艳科”已成为指导两宋词人创作的主导思想。但是“美人”意象并不为中国文学作品所罕见,何以在词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最早的唐五代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其题材取向表现出了明显的道教文化特征。其中有以道教的神仙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也有直咏女神女仙的作品,还有描写女冠题材和直接表现民间拜神、祭神情景的作品。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对花间词题材内容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9.
五代南北山水画不同风格是中晚唐以来文化的发展与审美流变的结果,是五代禅宗哲学与文人价值观的体现.水墨画的发展及其多种技法很适合表达他们的心境,北方山水更多表现的是空灵的境界,南方山水更多表现的是文人世俗之情怀,即词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雅正词体本质观、以姜夔为词美理想范型、讲论词法的得失三个方面对《词源》下卷内容进行了论列。认为《词源》的词体本质观,是对两宋以来文人词和民间俗词分流、互动以及文人词内部变革两方面因素作出的一种主流趋势的凝结,也是南宋以来“复雅尊体”思潮辩证扬弃的必然产物;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以周邦彦为典范和《词源》以姜夔为圭臬,涉及的是雅词内部的不同审美理想,并不是根本的对立;《词源》在入元之后对宋词作法经验方面的概括总结,这实际上也显示着词体文学高峰期的结束,所谓“嗟古音之寥寥,虑雅词之落落”既包含扶正示范的意思,更有为一代文学总结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