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阜新地区发现发掘了辽代契丹族壁画墓,主要有西山村辽墓壁画、辽许王壁画墓、黄家沟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萧和家族墓壁画、烧锅营子萧墓壁画、萧图古辞家族墓壁画、木头沟石板壁画墓、马家壁画墓、程沟辽墓壁画,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当今人们研究辽代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佐证。不仅反映了辽代丧葬习俗,而且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反映了辽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契丹人汉化与辽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折射出契丹民族精神;展示了契丹民族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2.
辽三彩是受中原汉族制瓷技术影响,在辽朝统治区内烧造的低温釉陶器,其制作方法是在烧好的素胎上,施以黄、绿、白三种颜色的釉彩,经过低温二次烧成。辽三彩因其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而独树一帜。辽三彩的造型、纹饰等均来自于契丹民族和辽代社会,契丹民族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征,使辽三彩更具民族气质,从辽三彩中可以了解到契丹人的生活习...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辽代墓室壁画的大量发现,展现了辽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所发现的辽墓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的服饰,从形制、质料、图案、颜色、佩饰等方面,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契丹服饰体现了契丹民族效法大自然,与游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也体现了契丹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辽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学术界对于辽朝建立者契丹民族的研究甚多,如契丹族源、婚姻习俗、政治制度等都有论述。然而对于辽亡以后的契丹民族的去向问题研究相当薄弱。为此本文主从:一、内蒙东北及东北三省等地区的契丹人;二、华中地区的契丹人;三、长江以南地区的契丹人;四、随蒙古军东征高丽地区的契丹人等四个方面大致概括了蒙元时期的契丹民族的去向。  相似文献   

5.
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是契丹民族发源、发展的摇篮。若要了解契丹民族与辽文化的发展、演变,翁牛特旗与林西县的文化遗存是必不可少的材料。本文将对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的辽代文化遗存进行整理,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辽代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热和谐相处是我们共同遵守的生存信条,在辽代,广阔的疆域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各种动物,不仅是契丹民族生活的好帮手,为契丹民族的衣食住行提供很多便利,而且是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辽代历史记载及壁画中出现的动物进行梳理,简单叙述在辽代与契丹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种动物。  相似文献   

7.
辽代是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契丹族建立的大辽政权,契丹族农业发展以辽代建国前后划分界线.辽代建国以前,虽然契丹族原始的粗放农业在迭刺部中就已出现,但主要的生活方式还是游牧生活.辽代建国后,由于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和汉族带来的先进的农业技术,使辽代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业在辽代经济中逐渐占居了主导地位.统治阶层、铁制农具、兴修水利和汉族知识分子对辽代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辽建国后 ,在乐制方面继承了唐代十部乐的传统 ,形成了既融合了西域、渤海、汉及契丹先源民族鲜卑、乌桓等各种音乐样式 ,又具有自己民族独特风格的乐舞形式。辽代契丹人的乐舞 ,按作用可分为三类 ,即娱神、娱人和自娱 ,从中透视出契丹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长期占据中国长城以北地区,与北宋对峙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在文化发展上同中原文化相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1)契丹族文人成为辽代文学的主体;(2)契丹族祖先崇尚武功,无暇文事,但建国后的第二、第三代开始注重文化的发展,并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3)辽代女作家表现突出.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政策的实施,辽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本民族文化,如:制定本民族文字,兴办州学、国子学,复兴科举制,以本民族文字翻译汉文书籍以及崇儒尊教等.  相似文献   

10.
辽代妇女贞节观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契丹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契丹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契丹故俗中婚姻观念的进步因素。贞节观的淡化是受契丹民族固有的草原文化,以及隋唐五代婚姻中开放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贞节观的淡化,使契丹妇女敢于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契丹女性为辽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由于矿业的行业特殊性,使得矿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进展缓慢,有关概念亟待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矿业应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遴选、冶炼、回收以及替代资源开发的产业",其产品在效用上应能满足社会永续发展的需要,其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应能稳定增长,其增长速度接近于社会各产业的平均速度.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为:(1)实行生态型矿业发展模式;(2)提高矿业职工素质和生活质量;(3)进行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和替代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科技成果资源、矿山资源、土地资源现状,指出人力资源、科技成果资源、矿山资源、土地资源流失严重,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以GDP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指标体系的影响下,国家各级决策层的现代化指导思想,大多是重增长、轻发展,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产生政府部门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矿产资源经济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从理论的发展轨迹来看,矿产资源价格理论研究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为起点,逐步演变为矿产资源的价值属性和矿产资源的定价研究。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矿产资源有偿化使用和资源市场化为方向的制度变迁分析,并基本形成了以价值化、资产化和市场化的制度变革为取向的主流观点。同时通过政府规制克服市场失灵,完善矿产资源核算体系,制定矿产资源规划,控制投资方向,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济建立在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基础上,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必须:合理设计矿产资源税费体系,补偿使用者成本的矿产资源租,补偿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环境成本的环境税和矿产品消费税,矿业行政性收费和其它矿业税收(以上为矿产资源经济租).科学确定矿产资源税费水平,矿产资源租要考虑资源级差租和市场稀缺租并以从价比例税方式征收,生态税性质的矿产品消费税如燃油税以从量定额税为宜,在此基础上要适当降低传统的流转税和劳动与资本所得税.在中央与地方、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合理分配和使用矿产资源税费收入,建立起预算透明、专款专用的绿色财政预算制度.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规划中供需形势分析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经济学和灰色系统理论,探讨了矿产资源规划中供需形势分析的方法论。研究表明,矿产资源需求受社会系统中众多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的方式具有灰色特征,故需求预测可合理地运用灰色系统模型;矿产资源供给虽然也受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影响方式也具灰色特征,但是矿产资源规划中的供给预测不能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因为它所依据的系统特征数据序列恰恰是矿产资源规划的结果;矿产资源的供给预测可用基于供给函数分析的经验法或剔除新增采矿权对系统特征数据序列所作贡献的灰色系统预测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综合利用是时代的要求,矿业政策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文章分析了江西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江西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的对策,建立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7.
认定探矿权、采矿权的物权性质,对于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保障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妥善解决探矿权、采矿权与土地使用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立法已有关于探矿权、采矿权权利流转的规定,但存在不足之处。立法应当明确探矿权、采矿权的流转方式,减少对权利流转的限制,坚持探矿权、采矿权合一的原则,规定探矿权、采矿权取得过程的公开化,增加利用外资和民事责任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价值内涵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不同属性出发,指出了把土地地租理论应用到矿产资源而发展来的级差矿利理论的局限性和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应用一般经济学理论对矿产资源价值内涵和构成要素作了分析,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矿产资源规划的最优化是实现矿产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的首要环节。运用运筹学原理分析求解矿产资源规划的最优化问题,该问题可转化为:求解作为约束条件的矿产资源规划支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分析表明:最优支持系统的实现依赖于矿产资源规划团队的意会知识使用效率。而意会知识的有效运用通过设计矿产资源规划团队的治理结构,发展有利于规划团队各成员间进行充分沟通的各种社会资本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矿产资源价值及其构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产资源的价值性问题,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当代资源价值理论,从矿产资源属性角度论述了矿产资源的有价性。归纳分析认为,矿产资源的价值,应取决于它的获利能力(潜在收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产资源的计价模型。研究结果对矿产资源合理定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