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习俗礼仪。然而,随着经济环境、地缘环境、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变,现存春节习俗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山西省平遥县青村现存春节习俗为例,探寻节俗变迁的原因,对继承民俗传统、弘扬中国节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的第一大节。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过节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春节习俗相比,城市的春节越来越受到政府行为的引导,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习俗,春节拜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节俗的变迁显示了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春节中涉及鬼神的习俗为考察对象,从其与中国鬼神文化关系的角度切入,通过阐释鬼神情结的本质和民众理想的实现,探析了春节习俗的本质及其流传千年的内驱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前途作了审视。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特质进行了概述,即节日内涵:以天人合一为"精神植被";节日形式:基于农历的"可视化"社会生活节奏;节日活动:民间瓦肆里的"活态文化"。继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下困境进行了分析,即节日内涵被"转型"尘封化;节日形式被"商业"快餐化;节日活动被"城市"架空化。最后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传承给出了具体思路,即节日内涵上,对原生态意义系统进行朝花夕拾,令其成为民族的"精神安全阀";节日形式上,重启农历的"文化记忆"功能,形成新的民族生活节奏;节日活动上,推广民间传统节日体育活动,使其成为传统节日习俗的"活态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厦门中秋博饼习俗并不是由郑成功部属洪旭所发明,而是从明清时期全国多数地区都有的博"状元筹"或"状元签"的科第习俗演化而来。博状元游戏源远流长,其传播经历了从学子文人卜巧求运的雅趣到庶民家庭团圆助兴活动的演变过程。闽南一带以科名月饼取代竹制或骨制、象牙制筹条,并将博戏时节从春节前后移到中秋,使这种别致的科举文化习俗得以存留至今,这是古代科举文化现代遗存的典型事例,有其独特性和特别的价值,不仅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提供了"活化石",而且保存了一种具有鲜明中华特色的娱乐种类,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最早的春节相传,中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习俗便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战国时每逢过年,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河湟地区的家西蕃人春节习俗进行实地考察 ,可以看出边缘文化背景下杂居村落中习俗文化变异及融合的某种规律 ,即融合是杂居社区中不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8.
藏区"9+3"学生与内地学生全景式融入班集体的障碍是文化习俗,怎样引导不同民族学生全景式融入班集体?晏阳初认为,"平教运动实是‘有教无类’的彻底实现和高度发挥。"[1]以晏阳初的"博爱"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情怀,了解了不同民族主要文化习俗,探究了不同民族相互尊重民族文化习俗的策略,明确了提高藏区学生汉语水平的措施,坚持了不同民族相互尊重民族文化的学习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全景式融入班集体。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透视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和春节 ,除夕及春节期间的传播习俗既涉及内向传播 ,也涉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如守岁、祈如愿、家人团聚、拜年和节日期间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及贴春联等 ,都包含着丰富的传播内容 ,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传播功用  相似文献   

10.
<喜福会>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旧社会悲惨的经历,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中落后的思想、野蛮的行为把女性赶上绝路,小说渗透出残酷的社会现实,这是作者东方主义思想的表现,也是中国曾经的客观事实.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传统习俗文化的书写使读者重新审视故事背后的习俗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天涯渺渺雨 《新少年》2009,(1):67-67,35
春节就要到了,我先给读者们拜个早年!说到拜年,那可是中国民间的老习俗。辞旧迎新,谁不盼着新的一年里一顺百顺呢?春节的习俗有好多,也非常有趣,不信你看——  相似文献   

12.
中韩两国对传统节日春节非常重视,本文从祭祀与拜年、饮食及服饰、风俗活动、传统习俗之变化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中韩春节的传统习俗,并且探讨了这些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之必然趋势。通过考察两国春节传统习俗,展现两国人民过去与现在的生活面貌,比较两国春节习俗之差异,同时唤起人们对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说到春节习俗,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南北方春节最大的不同就是"吃不吃饺子"。其实不止如此,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真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中国南北不同地域有哪些不同的春节习俗吧。  相似文献   

14.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15.
"上灯"是广西北流客家仍然存在着的一种习俗,以挂花灯、办丁酒等为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为新丁庆生。"上灯"仪式是"上灯"习俗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五个环节。花灯作为"上灯"仪式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文化价值,但目前对花灯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却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广西北流市民乐镇为调查点,根据"上灯"习俗、"上灯"仪式、"花灯"、"产业化传承"的思路,探讨"上灯"习俗的核心仪式、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并联系当今的花灯产业化受阻现状,提出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以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化传承和发展途径,以期更好地保护客家"上灯"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迎紫姑习俗与正月十五其他古老习俗相比较,发现了这些节俗的共同文化内核,由此揭开了迎紫姑习俗起源之谜。作者提出了原始的粪土崇拜是形成迎紫姑习俗的土壤的新观点,分析了紫姑信仰经历了由粪神到厕神的演变过程,揭示了迎紫姑习俗绵亘千年的深层文化之源。  相似文献   

17.
交通习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空间移动生活文化,具有集体性、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和社会化功能、规范移动行为功能、维系交通社会功能。交通习俗按照活动内容可分为交通职业习俗、交通工具使用习俗、车辆使用习俗、通讯习俗、交通体育习俗等类型。鉴于交通习俗的现代价值,我们要保护交通习俗。  相似文献   

18.
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上古时期劳动人民对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认识结晶,凝结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和经验,与农业生产、民众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阐述了春节这一中国人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习俗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以及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遥远 《老友》2014,(1):53-53
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韩国的传统节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韩国人过春节的许多习俗和中国的过年习俗很接近。春运韩国也有春节阖家团圆的习俗。韩国的春节法定假日是3天。春节期间,韩国大部分人都会回家探亲。所以跟中国的春运情形一样,春节前韩国的火车票和飞机票也是一票难求,很多人彻夜排队买票。由于韩国的铁路、民航部门会增加车次和航班,加之韩国的春运人数和中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饮食习俗事象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 ,书中广泛涉及到明代晚期的日常饮食惯制、筵席礼俗、节庆食俗、烹饪行业技艺习俗、饮食市场等多方面的内容。《金瓶梅》注重饮食习俗的描写 ,是与明代晚期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有关。《金瓶梅》饮食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它所反映出来的市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