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修辞现象词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言语交际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临时修辞现象经历的偶用-常用-固化-词化这一历时过程,最后固定为词语形式,转化为词汇系统中固定成员的一种现象.文章从修辞现象词汇化内涵解析入手,对其独特性进行分析,并论述了修辞现象词汇化的拓展过程及其对现代汉语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修辞派生词现象是修辞现象词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修辞现象词汇化的全貌,对于词语意义的引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语言规范化、词汇研究、汉语教学等方面看,正确判定派生词义项的修辞性质,可以使词义的解释更趋规范、准确,使词语教学更为准确、科学,从而进一步提高语言规范化的力度,提高语言研究的水平,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也谈“断取”——兼议新潮作家对“断取”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断取”,以往的解释较多地拘泥于字面意义将其机械地分为“所需”与“多余”两部分,忽略了这种辞格作为一种活的语言的特点。而这种辞格的主要特点应当是:人们从一种积极的修辞需要出发,根据某语词中某个成分与语境的联系,将某个词语作为一个整体置入某个语境中,把其中与语境有直接联系和无直接联系的成分都置入这个语境中,然后在这个词语与语境的联系与差异、一致与悖离中创造出一种幽默有时还带有调侃意味的修辞效果。“断取”新格,特别受到当前新潮作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当今汉语修辞现象在继承传统修辞规范的基础上,部分辞格出现了创新或偏离现象,还出现了少数时兴的修辞方式方法.受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修辞现象呈现出娱乐化、庸常化的趋势,受网络语言及其符号的影响,修辞现象也出现了一定的网络语言及符号,对传统修辞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和冲击.然而,时兴的、流行的不一定就是有生命力的,只有那些有利于汉语言健康发展的修辞方式方法,才是我们应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5.
语言折射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在社会生活中,有一种"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代替令人不愉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的语气现象,这便是委婉词语的运用。这种语气现象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文化当中,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交往过程之中,其目的力求使语言美好动听,产生出一种语言修辞效果。英语中的...  相似文献   

6.
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家说“人是语言的动物” ,是相对于非语言动物的一种界定。我们说“人是语言的动物 ,更是修辞的动物” ,是针对人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语言证明自己、走近他人的一种描述。应该承认 ,在很多情况下 ,人际交流并不是把存在着的世界转化为抽象表述 ,而是把真实世界转换为似真、甚至失真的修辞世界。这意味着 ,在更多的情况下 ,主体以修辞的方式在场 ,或者说 ,修辞对主体之在场的影响 ,比不假修饰的语言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修辞行为是一种审美行为。审美主体、引起主体美感的对象与特征、话语媒介是其核心三要素。修辞行为审美,在“物理世界”求真,在“文化世界”求“俗”,在“心理世界”求善。在“语言世界”求美。“得体美”是修辞审美在“四个世界”交融汇合中的高度统一,是修辞审美的最高准则与境界。  相似文献   

8.
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是国外修辞研究引人注目的热点,在过去五十年间主要围绕“中国古典修辞有无论辩”这一传统议题展开。通过探讨中西比较修辞的核心主题、新路径及对话可能,本研究发现中西比较修辞的主要研究点在于中国古典修辞的论辩与非论辩观,提出“争”与“不争”两个概念同时是比较修辞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修辞研究的起点和焦点。中西比较修辞研究应超越西方修辞学传统,通过“不争”理念这一落脚点,使中国古典修辞与当代西方修辞理论中的邀请修辞进行跨时空的互动与对话。这一路径能够继承中国修辞传统并突出中国修辞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标情绪语”是当代小说中引人注目的言语现象,它分为词语无标连缀和句子无标连缀,修辞功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言语的立体化、音乐感与蒙太奇效果和信息浓缩,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具有无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词义应当包括概念义和特征义两个方面,名词的特征义正是“程度副词+名词”这一非规则语法结构得以成立的语义基础。文章还认为,“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修辞现象,这种转类的修辞手段具有使语言更生动、活泼、幽默和简练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修辞史与修辞学史及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如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等研究的比较以及从修辞史自身的"史学"价值角度看,研究修辞史很有必要也非常迫切.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切可以接触、辨认的汉语修辞文本--包括所有汉语文献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语料,也包括现代互联网上的各种汉语语料资源.修辞史的研究任务就是在历史中探询、揭示、描述各种修辞现象的生灭规律,寻找它们的内在有机联系和演变轨迹,建构完整的修辞史理论体系.在运用归纳法、比较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阐释论等现代理论方法.要努力挖掘汉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丰富的修辞遗产,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解释权"来研究汉语修辞史.  相似文献   

12.
汉语修辞与审美情感密切相关。审美情感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倾向或要求。审美情感越强烈,这种思想交流的倾向越鲜明,要求也越迫切。在汉语修辞活动中,审美情感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激化作用和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英语教学如果徘徊在扩大词汇量和加强语法概念的巩固和进一步深入上,学生无疑会步入歧途。在学习英语的学生中,不论是专业的或非专业的,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学生们往往会感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常常是不到“火候”,说不到或写不到“点子”上。这并非是因为学生的词汇量小,亦或是因为学生的语法知识欠缺,而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语言中更深一层的内容,即语言中的修辞。我们不是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吗?要想巧说,更加有效地使用语言这个工具,学习一点修辞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风格研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现代修辞学中,风格研究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对象。怎样看待风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怎样界定语言风格的定义?对此,研究者们不断探索,这将推进风格学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系统。  相似文献   

15.
我国母语教育侧重规范的传统有失偏颇,因为理想的母语素养除了指向标准的规范力外,还包括指向修辞的偏离力和指向高效交流的调控力。常规性的学校母语教育应把母语素养的宏观分层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点,使课程内容体现出一定的序列性,而补偿式的社会母语教育则应根据受教者实际所缺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样化补偿。  相似文献   

16.
变异修辞包括辞格变异和非辞格变异两类,指的是刻意用偏离常规的方式运用语言材料以取得特定交际效果的现象。由于变异修辞是行文的非常手段,交际中其语言单位的原始意义须向动态的语用意义进行多层转换,其构建与解读更须依赖交际双方(尤其是接受方)的认知心理与状态,认知语言学自然成为分析变异修辞的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对变异修辞的发生、构建与解读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变异修辞的种种手法如同隐喻一样,“不仅是语言的,也是概念的,行为的”,认知语言学对变异修辞的本质和运作机理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修辞原则是修辞学界讨论较多的话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修辞原则进行了阐述。本文从语言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认为修辞与语言建设关系密切,修辞应该遵循规范原则和文明原则,要发挥修辞对语言建设的作用,推动修辞学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联与共变的关系。当前两者关系的研究 ,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立足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民族性的层面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重现实意义的挖掘 ;三、关注人类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互补性。唯此 ,方可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的口语写作存在着去修辞化的倾向,不少口语诗人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只是一味直用口语、倚重叙事或者依赖反讽,从而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单薄和想象空间的狭窄。去修辞化的口语写作,既无法充分挖掘现代汉语的语言潜能,又无法构建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同时也对百年新诗的艺术形象造成了一定损伤。因此,对这种去修辞化的诗歌写作倾向加以反思和批判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学是一门通过具体的语言操作以达到说服目的的学问。修辞所凭依的机制,一是语言的内在选择机制,二是或然式证明。语言是意识形态的实现方式,这使修辞学成了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现策略。意识形态在修辞活动中的运作,是通过具体的语言修辞方法和修辞证明来完成的。修辞学和意识形态都是重要的话语实践活动,充分认识二者的紧密关系,可以为现时代的意识形态研究和传播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