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再也没有人会提问“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甚至也没有人愿意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部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一人有一种方式 一个世说新语是,老爸说儿子“身上有10块钱出门便敢‘打的’,好象自己有十万八万”,儿子则回答道:“有十万八万干嘛还要‘打的’?有5万够交首期我就买小汽车了,有了小汽车就能挣更多的钱。”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出生年代不同派生出的生活方式异差。就像80年代的问候语是“你怎么还在国内混”,90年代的问候语是“你怎么还在国外混”,2000年的问候语则变成了“你怎么不在网上  相似文献   

2.
老爸自从退了休,就天天奔居委会跑,敲锣、打鼓、写标语,忙得不亦乐乎。老妈对老爸说:“老头子,以后我就甭给你做饭了,你就‘长’在居委会得了。”老爸笑:“那不叫‘长’,应该说是社区活动积极分子。”老妈把眼一瞪:“我说是‘长’就是‘长’,别跟我咬文嚼字儿的!”老爸挤挤眼:“你倒想咬想嚼呢,只怕崩了‘牙’……嘿嘿。”  相似文献   

3.
作文妈妈有四个儿子: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作文妈妈生日这天,四个儿子都回来了,作文妈妈决定考考四个儿子。生日晚会开始了,作文妈妈对四个儿子说“:你们兄弟四个今天回来已一整天了,一定有许多话憋在心里吧?现在,你们就以‘妈妈生日这天’为题,各说一段话,让我快乐快乐吧!”记叙首当其冲地站起来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们兄弟四人都早早地赶来为妈妈庆贺生日。我们的妈妈是个勤奋的人,她总是不辞辛劳地抚育着一篇又一篇文章,孕育出了渊博的千古文章。描写意识到该自己了,于是接着说:我们的妈妈虽然年岁高,头发银白,但身体强壮,满面红…  相似文献   

4.
老鼠父子     
《阅读与作文》2007,(3):6-7
之一——鼠父临别赠言一天,老鼠父亲对已长大的孩子们说“:儿子们,你们现在长大了,以后就应自食其力了!正好东西有两家邻居,一鼠一家,现在你们就自谋生路去吧!”见儿子们转身欲走,父亲又叫道“:回来!”二鼠扭头问道“:老爸,您还有啥话要交待吗?”  相似文献   

5.
一位老年朋友,两个子女怕他每天骑一辆自行车跑到东、跑到西的累着了,就商量着想给老爸买辆助动车。这事跟老爸一说,当即被老爸制止:“你们的孝心我领了,我所以喜欢骑自行车,是因为骑车虽然累点,但经常活动活动筋骨有好处,这也算是一种‘先苦后甜’,或者说叫‘先累后健’吧。”做子女的觉得老爸说得有理,也就顺了老人的心。这位老年朋友“先累后健”之说,不失为经验之谈。现在有一种错觉,或者说误区,认为人到中老年就不能“累”着了。因此,一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借力”,甚至懒得走路、爬楼梯、做家务……如此一点都不累,其实不一定是好事,…  相似文献   

6.
童年趣事     
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又有趣的回忆。它们大多像天上的星星,在记忆中,闪闪烁烁,并不清晰;但有的却像刚才发生的一样。领“报告单”这件事,我一想起它,便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那时我刚6岁,在幼儿园大班。一天下午,老师对我们说:“小朋友们,暑假快要到了,现在我发糖果给你们,你们喜欢吗?”“喜欢!”我们一齐回答。老师发好了糖果,又郑重地说:“小朋友们,再过七天,老师还要给你们发‘报告单’。现在你们可以回家了。”我拿着糖果,边吃边走向家里,还想:“奶油糖又甜又香真好吃,七天后还要发‘报告单’,这‘报告单’比糖果还要晚发,而且老师讲的语气更重,它一定比糖还要好吃!”不知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家乡苏北一带,常听一些老人在互相问答:“有‘首位’了吗?”“有哩!”或者说“‘首位’已了啦!”这里的“首位”,就是指儿女的婚事,他们在问孩子有没有结婚成家。为了这个“首位”,不少老人确实操碎了心。我熟悉一位赵老头,他本来是一个很开心悠闲的人,但随着儿子年龄一年年增大,所谈对象一个个告“吹”,近年来他竟变得心事重重,经常焦躁不安起来。很难启齿“求人”的他,如今也四出“活动”,请人帮他儿子“长长眼”。若遇到人闹笑,“成不成,酒三瓶”,自当慷慨解囊。可惜儿子“不把光”,他牵线给“会”的几个女孩,对儿子都不满意。赵老…  相似文献   

8.
笑语连珠     
《新少年》2003,(5)
(一)罗德先生拿着儿子不及格的成绩单,来找老师。老师平静地说:“你儿子的答卷与他的同桌极其相似。”罗德先生说:“难道不可能是那个同桌抄我儿子的试卷吗?”老师说:“不能的。他同桌在不会答的题目下写着‘我不知道’,而你儿子写着‘我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9.
一这里要讨论的“自”,只限于在语义上与“自己”有关者,介词“自”,连词“自”不在讨论之列。《马氏文通》有三处谈到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自”。卷二代字章“重指代字”一节说:“‘身’‘亲’‘自’‘己’四字,皆重指代字,人己通称,而‘身’‘亲’二字必居主次。”“‘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于宾之者,宾于介字者亦先焉。”“互指代字”一  相似文献   

10.
可乐餐厅     
吓跑啦爸爸考儿子:“树上有两只鸟,用猎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儿子说:“一只。”“笨蛋!那只鸟还不吓跑了。再考你个简单的,如果还答不上来,小心你的屁股!”说完,爸爸又出一题:“屋里只有你一个人,我进来后共有几人?”“爸爸一个人!”儿子回答。“啊,怎么是一个人呢?”“把我吓跑了嘛!”儿子说。文盲老师对毛毛说:“你举一个文盲的实际例子。”毛毛说:“苍蝇如果不是文盲的话,就不会明明看到胶纸上写着‘灭蝇’两个字,还硬生生往上面落了。”拥挤老师给学生们讲述月亮:“月亮很大,上面能容得下千百万人。”万尼突然叫起来:“那当月亮变成月…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三年九月,“四人帮”的写作班子唐晓文在《人民日报》上抛出了一篇洋洋数千言的黑文——《孔子是“全民教育家”吗?》,黑文声色俱厉地责问我们:“孔子果真是什么‘全民教育家’吗?”洋洋得意地考问我们:“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底是什么货色?”怒气冲冲地宣称要批判那些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应当肯定的”人。文章口气之大是那些发现了什么“隐秘的天机”,掌握了什么“新式武器”的人才能有的。仔  相似文献   

12.
李桂杰 《新天地》2012,(9):40-41
我们时时牵挂着老爸,老爸却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生活!"大运河岸边的荷花开了,钓鱼的人也多了,你们抽空回来钓鱼吧!"暑期刚到,老爸便向我们发出了邀请。恰好,儿子铁头的幼儿园也放暑假了。父亲让我们顺便把母亲送回去,他说:"看了一个月孩子了,你妈也需要放假,也需要休息休息呢。"  相似文献   

13.
14=陡发?     
打“的”,我坐司机边上,遇上红灯,前面一辆小轿车的尾巴近在眼前,我见那车的车牌尾数是68,笑说:“他这车牌挺值钱吧?”司机道:“您还不知道吗?如今已经不时兴花钱买数字啦!”我说:“是吗?不再认为168是‘一路发’了吗?遇上14什么,也不避讳了吗?”他说:“您怎么消息一点儿不灵啊!早被人破解啦!”我不明白,忙请教:“怎么个破解?”他笑说:“14,人家用音阶来唱,那不正好是‘陡’吗?‘一路发’虽然吉利,比起‘陡发’来,那不还是辛苦吗?所以,现在有的人喜欢14,比喜欢68还厉害哩!更有绝的啦,有的人把6唱成‘拉’,把8唱成‘高八度’的‘倒’,‘拉倒’,就是谈不成生意,什么也捞不着,有什么好的?当然啦,这么破  相似文献   

14.
祝寿     
古人祝寿分“三寿”:百岁为上寿,八十为中寿,六十为下寿。老爸从来不过生日,也不许别人给他祝寿。今年69岁的老爸,年近古稀,适逢千禧之年。农历九月九日,是老人家的生日。按家乡风俗“男祝九,女祝十”,给老爸祝“七十” 寿辰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给老爸送什么礼品好呢?妹夫子厚说:“除了生日蛋糕外,古人常以祝寿的名义向人敬酒,汉高祖刘邦给楚霸王项羽的季父上寿‘沛公奉卮酒为寿’。咱们兄弟仨,各选一种名酒祝寿,学习古人尊老之心。我是河南人,敬杜康酒!”小弟扬帆说:“我出生在山西,敬汾  相似文献   

15.
国庆节时,交警叔叔还在上班,冬冬非常佩服,就拿起笔,给叔叔们写慰(wèi)问信。他开头这样写道:“敬爱的警察叔叔,您们好!”坐在一旁的妈妈看了,皱起眉头问:“你为什么要用‘您们’呢?”冬冬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您’是对长辈、老师或自己崇敬的人的尊称,‘交警队’里有许多叔叔,当然应该用‘您们’喽!”妈妈听了笑道:“‘您’是尊称,你说得对,可是‘您’没有复数形式,后面怎能加上‘们’而变成‘您们’呢?”“那么,遇到多数的‘您’该怎么称呼呢?”冬冬发起愁来。妈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讲解道:“如果称呼两个以上的人,可以说‘您俩’…  相似文献   

16.
沙憎日记     
3月3日今天晚上,我们师徒四人谈古论今,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女人上。大师兄托着下巴,望着佛像若有所思地问师傅:“师傅,记得你曾说过:‘空即是色,色既是空’。那你给我起个法号叫‘悟空’,也就是‘悟色’的意思了?唉!我现在想‘空’一下!”师傅慢吞吞地说:“大家再忍耐一下吧,到了天竺……”八戒抢过来说:“到了天竺又能怎样?成了正果就有的忍了。”  相似文献   

17.
“五四”初期,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于一九二○年一月,郭沫若断然地说:“我想孔子那样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从赞美他方面的人说来,他是‘其大则天’;从轻视他方面的人说来,他是‘博学而无所成名’。我看两个评语都是对的,只看我们自己的立脚点是怎么样;可是定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祖’,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底罪魁’,‘盗丘’,那就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肯定孔子,而且对于反孔子的人这样不满,在“五四”高潮期间,在革命知识分子中间,这是颇可惊异的。人们不能不提出疑问:难道郭沫若反对“打倒孔家店”吗?既推崇孔子,又怎样理解他的反封建精神呢? 生活中常有许多复杂的情况,类似的现象包含着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又反映了同一  相似文献   

18.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①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这在《汉书》中说得更为明确。《汉书·陈胜项籍传》:“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颜师古注曰:“童子,目之眸子。”②《汉书补注》钱大昭注曰:“童,古瞳字也。说文本不从目。”沈钦韩则进一步注曰:“董子《三代改制篇》:‘舜有二童子。’《荀子·非相篇》:‘尧舜三牟子。’杨倞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修务训》亦本《尸子》语。”④这些著名大家引经据典,解释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重瞳,即是两个瞳孔。“重瞳”之说,影响甚大。后人著书立说皆以此为据。曹植《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有虞氏,姚姓,目重瞳,故名重华。”⑥《春秋孔演图》:“舜重瞳子,是谓重明。”⑦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九门既闭,重瞳屡迥。”⑧就连  相似文献   

19.
一位朋友准备在沈阳开一家美食城,一段时间以来,他四处取经,不久前,他约我同去盘锦,据说那 有一家“桃源新村”值得拜访。出发前,我向几个盘锦人打听了一下这家“桃源新村”,他们升口同声:“桃源新村呀?到了盘锦,你打听谁谁都知道。”这天我们趋车前往盘锦,好信儿地在盘锦街头打听了几位当地人: “请问您知道‘桃源新村’吗?” “你问的是哪个‘桃源新村’呀?” “噢?有几家‘桃源新村’啊?” “你们是外地人吧?‘桃源新村’有好几家呢!在盘锦有谁不知道许老板的“桃源新村”! “我们要去总部。” “你们这么走……” 热心的盘锦人为我们指点了迷津,一路下来我们又打听了一些人,真是问谁谁知道。 说句不谦虚的话,上至五星级酒店下至乡村野店,我去过的饭店太多了,留在记忆中的又有几家呢?对这家路人皆知的“桃源新村”不免有些不服气。  相似文献   

20.
补释二则     
拙作《释德》刊后(见本刊第四期):李泽厚研究员来函补充曰,“曾疑‘德’原指氏族习惯法规,今如加上共同遵循则豁然矣,‘循’——功能要求,转而为‘德’——名词实体。” 案,此说极确。据此似可解决“德”之古义这一难题矣。甲骨文及周初金文叶德字均书作“值”(参看郭沫若《文史论集·周初四德器》一文)。德乃“循”之本宁。所谓“德行”实即“循行”。循即顺(见《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