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与宗教作为共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关联。从目的指向看,都调整人们的行为与生存方式;从内容来看,早期的宗教教义被法律吸收,宗教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从功能上来看,法律与宗教对社会都具有稳定社会、凝聚社会力量、维系社会等功能。在当今社会,正确认识法律与宗教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将来信教可能性的"自我预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宗教兴趣"和"宗教评价"对大学生未来信教自我预期有关键影响,其他各种可能的因素均受这两个要素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应对思路,要从"预防"拓展到"规范"。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尤其是宗教与法律、政治、社会等各层面关系的教育,使大学生都能有意识地在法律框架下理性对待宗教信仰,使他们能够在现代多元宗教环境中,理性、和平地处理信教与不信教、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辨析正信与邪教,正确理解宗教与国家安全、政经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心理学界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重视。作为它的一个分支学科,鲜为人知的宗教心理学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宗教现象进行深入的和比较的研究后发现,宗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和长期性的社会历史现象。把宗教作为科学研究对象,人们既可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4.
阿莱维派是历史上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形成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分支,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曾受到数百年的宗教歧视和政治压迫。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在解除对阿莱维派的宗教歧视的同时,也对阿莱维派的宗教体制和信仰体系造成了冲击,宗教传统的迅速衰落导致该派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为摆脱边缘化的社会地位,阿莱维派寻求恢复传统宗教文化和信仰体系,进而催生了阿莱维复兴运动。随着宗教认同的回归和市民社会组织的建立,阿莱维派开始提出政治认同诉求,导致阿莱维问题逐渐凸显。土耳其阿莱维问题是指阿莱维派追求宗教平等地位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困境。正义与发展党执政后启动了阿莱维问题和解进程,从法律层面推动阿莱维派组织的合法化,建立了阿莱维问题的和解对话机制,从国家层面承认了阿莱维问题的存在,并在关键性议题上展现出努力推动和解进程的积极姿态。  相似文献   

5.
尽管当代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长期对立,但这两个民族无论在宗教、文化还是在种族上都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也基本能和睦相处. 古代犹太人曾生活在巴勒斯坦,并在这里建立了犹太国.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入侵并灭亡了犹太国,大批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从此犹太人开始流散到西亚各地.公元前后,罗  相似文献   

6.
宗教、艺术与哲学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精神追求的产物.十七世纪的欧洲是人们开始摆脱蒙昧,走向理性的时代.这一时期有奢华夸张的巴洛克艺术,也有理性自然的古典主义艺术.巴洛克艺术的盛行,与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联系;而古典主义艺术却受到古典主义理论的影响.本文以十七世纪欧洲文明为例,简要分析艺术与宗教、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和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诸层次系统所达到的良性状态.①具体到社会建设的实践,就是重新认识与理顺人类进步与自然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问的关系,经济建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社会长期存在着适用于外来人(马瓦拉)的庇护制度。该制度不仅决定着外来人的地位及其生存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阿拉伯群体的生存发展以及阿拉伯人与外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元7世纪以后,庇护制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逐渐由部落习俗转变为正式的法律规范。一种涉及宗教、社会、国际关系的伊斯兰秩序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建立。阿拉伯人曾希望借助庇护制度把自己在蒙昧时期的优势地位始终保持下去。然而,中东的民族融合以及阿拉伯统治者对外来人的倚重,使阿拉伯人与外来人的地位发生变化,外来人的地位日益上升。随着阿拉伯社会的历史变迁,庇护制度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但庇护观念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从西汉开始,中国的法律开始走上儒家化的道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律开始大量吸收儒家思想。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基本结束,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法系,对我们今天推进法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法学家尤根·埃利希认为,规则可以分为法律规则与社会规则。社会规则是指“法律规范以外的其他规范,如道德、宗教、伦理等规范”;法律规则是指“法院对人们的争执做出裁决的依据”。简单说法律规则是明显以国家强制力为其保证的,而宗教、伦理、惯例等行为规则虽不如法律的强制性那么明显,但一样通过精神、社会舆论控制着人的行动,因此也有一定的强制性。任何规则在一定的社会中都受制于压力或强制,没有强制或压力,规则不可能被人们自觉遵守。换言之,规则的行使实际上是人们利益衡量的结果。如果行使该规则所获得的利益明显大于不行使规则所遭受的损失,则人们肯定会趋利弊害,遵守规则。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需要经济法?这个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传统法律部门无法对社会现实作出有效的调整,促使经济法的出现。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制度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制度成本需要降低这一命题。我们现在的法律来源于西方社会,从清朝末期开始,我们从被迫到主动进行“变法”,变的是祖宗留下来的“儒家伦理化的法律”,学习的法律则是从德国、日本翻译过来的法律制度,革命从形式上成功后则开始学习苏联,这些都离不开欧洲大陆法系。追溯上去,我们学习的是罗马时代沿袭和发展过来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上帝创造了什么?是因宗教冲突而互相惨杀了上千年的人类么?若是明智的人,就知这并不是上帝的意图.那应该是个怎样的世界?被洁白的爱的光环包围着,人与人之间只有爱,没有仇恨.可是,整个人尖的历史是血流而成,而那所有杀戮的,最本质的来源几乎都是宗教冲突,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冲突?信仰应是自由的,争论亦是自由的,但当信仰与争论失去了理性,误入歧途,黑暗便降临了.基督教,在诞生之初,只是为了挽救人类贫瘠的精神世界,可是后来被统治者利用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后 ,情况愈演愈烈,基督教开始蒙蔽人类思想,一切行动显得盲目而残酷.  相似文献   

13.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联系或纽带作用如果说伊斯兰教对形成回回民族起决定性作用,那还有如下事实不易解释: 伊斯兰教七世纪时已传入中国,到十三世纪元朝建立的六百年间,为什么没能把东南沿海的穆斯林决定为一个民族?而元朝建立后回回民族形成过程才开始,这就告诉人们,要从宗教以外去找原因,冷静地看待宗教的作用. 如果说伊斯兰教对形成回回民族起决定性作用,那为什么不能把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东乡、保安决定为一个民族,或者将这些人决定到回回民族之中.答复是:这些民  相似文献   

15.
法律从产生到适用始终离不开人性的支撑与牵制。实现法治,人们对于法律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西方法学家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一论断已经成为法治社会的基本信条。法治的实现过程,必须包含人们对于法律的内心认可与接受。而法律能否得到人们类似宗教信仰一般的虔诚服从和内心皈依,只取决于法律能否真正顺应人性,满足人的尊严与需求。  相似文献   

16.
从文艺复兴运动到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封建宗教神学日益衰落,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逐自身在尘世的权利和幸福。人们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利己主义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人们热爱自己,追求个人幸福权利的思想武器,在近代西方反封建神学斗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荣哲人说,离群索居者不是神明便是野兽。这话未免绝对,不过,说离群索居者或者近乎神明、或者近乎野兽,倒肯定没错。幸好,这世界上近乎神明和近乎野兽的人不多,否则,社会也就难以维系了。于是,我们这些介于神明和野兽之间的凡夫俗子便熙熙攘攘地挤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既有了可能,又有了必要。人自降生便开始如此,先有父母、兄弟,继而有朋友、同事,再则有妻子、儿女.直至生命完结,才算终止了人际交往,脱离了社会关系。即使这时,祭把、宗教、神话、巫术、传奇,还往往把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交往延续下去,还演绎出诸如梁祝…  相似文献   

18.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曰结束。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相似文献   

19.
审视与对策:当代青少年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少年信仰宗教,是一种实际存正的社会现象.对此,应该如何审视?审视之后,又应该采取何种对策?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当代青少年信仰宗教,主要有三种途经:一是家庭影响,二是从众心理,三是真诚信仰.当代青少年信仰宗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主流意识的缺场和主流价值观的软弱,"一切向钱看"所导致的精神贫瘠和信仰危机以及逐渐恶化的社会生态环境,致使宗教所宣扬的那种超越精神、道德戒律和所践履的慈悲济世的生活方式,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充满了吸引力,这是客观原因.青少年信仰宗教,既有好奇心理的驱动.也有心理压力的宣泄;既有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则是其主观因素.对青少年信仰宗教,本文认为.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将其视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正常现象.对青少年信仰宗教,应该:第一,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宗教信徒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第二,应深刻检讨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滞后、失误乃至在位缺失;第三,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改革青少年教育工作,从思路到方法,都要与时俱进,特别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净化社会环境,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工作必须与反腐倡廉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自7世纪穆罕默德先知传教以来,伊斯兰教就有着不同于一般宗教的特殊影响.历史上,伊斯兰教在宗教和政治上的界限很难确定,"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套完整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制度,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伊斯兰教对政治的影响尤其广泛、深刻,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恩格斯指出:"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有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