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跨文化移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交际者顺应语境的能力与整个交际过程。移情努力与语境关联性成反比关系,与语境效果成正比关系。交际双方的语境越相似,移情所需付出的努力越少,交际双方的语境差异越大,移情所需付出的努力越多。文化移情经历四个阶段:激发意识、做好准备、协商实践与强化效果。交际者文化移情的过程,是跨文化语境不断地重复着解冻、改变、封冻三个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交际者超越自我,积累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语言背景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帮助交际参与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语境导向及其重要性,以及语境导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帮助留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但目前的成果仅限于对具同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交际的语境进行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却鲜有论及。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文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以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语境认知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语言语境的认知、文化语境的认知以及社交语境的认知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相关联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外显因素和内化因素这两大类。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因素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丈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有助于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语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既语言语境 (linguisticcontext)和语言外语境 (extra-linguisticcontextoucontextofsituation)。从时间、地点、人物、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语言外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语言外语境所表达的意义 ,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跨文化交际语境出发,根据语境文化对交际模式的影响,探讨日本高语境文化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语境文化影响下日本人以和为贵、集团主义意识强、以心传心的体察式的交际模式,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促进交流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语境与汉语口语重意合语态的美学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民族处于强交际语境文化中,汉民族口语中的交际信息大多蕴涵在口语表达主体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情境中,或内化于其内心世界,高语境和汉民族语言重意合语态的形成演变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汉语流水句并不能说明汉民族语言属于单纯和低级语言;相反,汉民族在整体性思维和高语境文化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充满隐晦、跳跃与语空的高语境弹性编码模式,以及汉民族高语境交际中富于包蕴性的表达方式。汉语口语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蕴藉之美,应当在东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被进一步认识和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0.
习语是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与各国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探索英汉习语产生的文化背景,正确解读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对习语的影响以及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了解这些知识对于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十分重要的。以此对中国人与日本人身势语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求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也正在冲破国家的文化壁垒。全球化强化了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有助于一种开放的文化观的形成,促进了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传播。同时强势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分化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应主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强文化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3.
陈灵强 《晋阳学刊》2006,(6):109-112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汇入全球化的语境下,于新时期文学整体文化运作的格局中返观“寻根文学”,可以把其寻“根”动因看成是“现代性”的强势扩张下民族文化记忆的本土反弹。“寻根”作家基于对文化的广义理解,将文化分为规范和不规范两种,目的是找寻更具个性和活力的不规范文化,以此作为唤醒民族文化潜意识记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透析西方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倡导文化原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大多是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必须同步学习第二文化.为了避免忽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特别推出三个方面的文化原则(1)对目标文化中的认知和了解;(2)吸收目标文化中的有益成分;(3)注意对比、对照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社会性;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跨文化的国际信息传递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文学可以被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许多文学翻译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外语教学的目的出发 ,运用语用学理论论述了语言形式和语境的关系 ,探讨了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问题 ,以帮助学生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有关变异的研究一直多集中在对整个语言的表层特征的分析,而未能深入到其产生的深层原因的解释。本文认为,变异是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突出地实现某种交际功能而对其相应的语域的典型特征所做的暂时、故意的违背。变异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语境,变异形式也就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汉文化因素,运用好文化因素可以大大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各种文化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在语言的教授过程当中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的基本技巧知识,同时要注意外语国家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在交际的过程当中,文化往往决定着交流的成败。我们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即如何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培养习得者的文化意识,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