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既是动态助词又是语气词,常常附着于其他词后,而其用法也非常灵活,可在句中,亦可在句末。虽为一虚词,但在成句表意方面却不可小视。本文专就该词的语法意义及使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语言材料证明,在现代汉语中"未亡人"一词已产生了多种新的用法。这些新用法是语言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合乎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词典编撰者应积极稳妥地反映这一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3.
析介词短语"以x"结构兰玉英"以"一词源远流长,在古代用法颇多,在现代汉语里仍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介词"以"与其后置成分一起所组成的介词短语,本文称之为"以x结构。""以x"结构主要用于书面,在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和科学著作中都常见到它。分析"以x"...  相似文献   

4.
中日语同形词“结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对中日同形词"结束"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在汉语中"结束"一词始出于汉代,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基本上是作为动词使用,意义上发轫于"捆缚",衍生出"完毕"与"嫁妆"两支现代语义;在日文中,"结束"为汉语借用词。隋唐期间经由汉文典籍进入日本,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体中使用频率较高,词性上都是作为名词使用,添加词尾可构成动词,意义上起源于"捆束",发展到现代基本上表示"团结"之意。日语中大量的日汉同形词在日语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5.
汉语领属结构"他的一张嘴"中的"一张"以及"他的这/那位父亲"中的"这/那位"都不是结构的必有成分,都不表数量和指别等基本意义。通过与光杆被领者前后成分匹配情况的对比,文章发现此类领属结构被领者上的"一/这/那"并不是定指/不定指用法,而是主观评价性用法,同时指出了其中有定和无定标记词用法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高频动量词是"遍"、"度"、"过";晚唐五代时期汉语高频动量词是"遍"、"度"、"回";元明清时期汉语高频动量词是"遍"、"次"、"回"。由此可见它们发生了更迭。中古和近代汉语高频动量词的更迭是遵循经济性原则的结果。中古和近代汉语高频动量词都有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代朝鲜语词汇中,起源于汉字的词或可用汉字标记的词,俗称为汉字词。朝鲜语汉字词的大部分是借自于汉语的。如果把这些汉字词还原于汉字,与现代汉语词比较,其字形(包括字数、字序)、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甚多,这就使得汉朝翻译中的“读音译法”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优越性。但是,另有相当一部分的汉字词,与现代汉语词比较,有的“形同义不同”,有的“形同义同用法不同”,有的甚至“形异义同用法同”,这就使得汉朝翻译中的“读音译法”又具有独特的局限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8.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不用系词,"是"在中古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为判断动词。但这个结论主要依赖于共同语的书面形式,"是"的发展历程在各地方言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吴语诸暨枫桥方言中系词"是"有两种用法:"是1"表肯定判断,"是2"既可表示判断,也可表示强调,是一个焦点标记,这种用法在中古汉语中也有表现。枫桥方言中的系词还有"得"、"勒"、"末"等,它们既表示判断,又是话题标志(提顿词),这在吴语中有相当的共性。因此,汉语的判断句既有用系词"是"的典型形式,也有用准系词及不用系词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中古汉语极度副词仍以单音节词为主,"最"、"至"、"极"三者使用频率最高,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最"、"极"源于"最高位(点)"义,"至"、"穷"源于"到达(终点/极限)"义,"绝"(尽)源于"竭尽"义,它们的虚化轨迹大多经由"达到极点"这一义项而成为表极度的副词。这些词多为兼职表极度,而"最"在中古时期已经发展为专职的极度副词,成为中古极度副词的核心成员,因而用例最多,用法灵活。  相似文献   

10.
亳州方言中的"得"字语义丰富,用法灵活。从其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分析了"得"字单独使用与组合成词的方言语法特色,对亳州方言中"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单独成词时可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组合成词时和名词、动词组成合成词,"得"便成为半虚语素。  相似文献   

11.
本章通过对侗语、汉语词类用法上的一些比较.力图探亲们汉语类用法上的异同以及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和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等,从而帮助人们学习侗语、了解侗语。  相似文献   

12.
现代凉山彝语中"sinip"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样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虚词,没有具体的意义,不能单独使用,但不论是彝语还是汉语,这两个词又都非常重要,一旦与其它词或词组结合后,就产生语法意义。本文将举例说明现代凉山彝语中"sinip"一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和"的几种语法意义,即"sinip"除了我们平常了解的跟汉语"和"一样可以作连词外,还可以作结构助词,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作介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谁让Y.VP"表达式主要表示疑问、追因、归因三种意义,当其表归因时是一种典型的构式,该构式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谁让Y.VP"的构式所表达的无可奈何、埋怨、撒娇、斥责等复杂语用意义,正是其"主观性"的表现。隋唐时期"谁让"作为归因标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成为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用法,"谁让"从主谓短语语法化并词汇化为"谁让Y.VP"构式中表归因的一个独立的词,经历了一个因主观化而发生语义泛化的过程,语境的变化和汉语词汇复音化也是其构式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数词"二""两"的用法相对于其他数字词表现出独特的词汇细化现象。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借用语料库的实证语料来分析"二""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的语用变化,以及在新的网络语言时代下所呈现的新特征,并试图从社会和文化心理的角度对可能产生这种词汇细化现象和所呈现的新特征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汉语成语中的人体部位词的特殊比喻用法和意义,以及不同用法和义产生的认知原因,并且针对不同的比喻意义和用法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由于汉语的人体部位词比喻用法具有普遍的认知心理机制,理解容易,因而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为了完整准确的译出成语的意义,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手法,分析出人体词所喻指的本体,用译语表达.  相似文献   

16.
"的"是汉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汉语语法总结"的"的使用方法有十几条,然而还是不完全准确。"的"使用与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于语言的节奏,在学习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来学习。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让学习者去体会,因为该诗的节奏性很强。通过背诵这首诗,建立"的"字用法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的"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有”是现代汉语高频使用的一个词,大中型主流汉语词典将其词性处理为唯动词,这是值得商榷的。以普通汉语语料库为基础,对“有”的用法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有”应是动代助兼类词。在探讨“有”的用法的基础上。对词典编纂提出了点滴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20.
谈谈侨归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侨归词是一种特殊的、有着曾被别种语言借用的经历的本族词。译词(意译词)不管是旧词之义的引申,还是新词的创造,都得利用本族语的材料,因而都是本族词,而不是借词(外来词)。所谓"日语借形词"是个不合理的概念,这类词的主体是用汉语的材料构成的表达西语的词义或短语义的译词。当它们处在日语中时,日语语言学也承认它们是汉语借词,即承认其源头在汉语之中。它们回归汉语之后,则已恢复了其本有的汉语词的身份,成为汉语本族词中的侨归词。因此,汉语词典不应把这类词标注为外来词,汉语外来词词典则不应收入这类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