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结局,直接关系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终极旨归,但由于曹雪芹八十回后手稿的散佚,贾宝玉的结局客观上成为红学史上的一个"悬疑"。脂砚斋在其批语中一再透露的贾宝玉后文之"悬崖撒手",却为学界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认为贾宝玉最终结局就是了悟红尘后出家,即"悬崖撒手"。不易为人知的贾宝玉"悬崖撒手"另外两层深刻内涵:其一为《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之精神境界与艺术归宿;其二为《红楼梦》创作者曹雪芹之真实人生结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甄、贾宝玉的各自归宿。说明"悬崖撒手"对于《红楼梦》作品之贾宝玉与创作者之曹雪芹的内在精神统一,正是曹雪芹生命故事在其意识层面的艺术演绎与潜意识层面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本文就《红楼梦》如何写女性进行了初浅的探讨,认为在贾宝玉意淫之下,《红楼梦》中女性是“闺阁良友”,是受喜爱和倾慕的对象,从而证实了在当时封建礼教及各种清规戒律之下,《红楼梦》的女性很难摆脱自卑、自抑及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3.
尽管把《红楼梦》视为哲理小说难免会引起种种争议,但《红楼梦》具有丰富、强烈的哲学意味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哲理,既使《红楼梦》走向深邃,令人百读不厌;哲理,又使《红楼梦》走向迷幻,令人百解不透。所以,已故俞平伯先生就曾极力呼请展开《红楼梦》的哲学研究,把它与文学研究作为未来红学研究突破的两个方向,作为一次初步的尝试,本文是想通过对小说主角贾宝玉符号意义的哲学阐释,以解开《红楼梦》的悲剧之谜。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是很喜欢用诗歌词赋等东西来塑造自己笔下的人物。《葬花词》可以称得上为林黛玉的代表作,而《芙蓉女儿诔》应算得上为贾宝玉的代表作了。 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诗词,反映着不同人物的世界观。它将突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葬花词》对林黛玉的世界观作出较为完整的表现,它突出地表现着《红楼梦》的重大中心思想之一(特别是封建主义对于女性的摧残),今读者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谈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的人并不多,若搁过它不读,则对贾宝玉的为人,《红楼梦》中心思想的认识,那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轴心,囊括政治、经济、官场、世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人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时至今日热度仍然不减。《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至今仍让人称颂,除了其本身的魅力外,还与作者独特的人物刻画手法是分不开的。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析《红楼梦》的人物刻画手法。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情节线索和叙事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瑞芳 《文史哲》2003,(1):94-100
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是《红楼梦》情节主线 ,小说的情节主线、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旨、石头主叙相依并存。围绕情节主线有三条辅线 :其一 ,“盛筵必散”正叙性辅线 ,是元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 ;其二 ,穷通交替反讽性辅线 ,是花袭人、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 ;其三 ,演说归结小说并参与兴衰的侧衬性辅线 ,是贾雨村、甄士隐的双重线索。《红楼梦》的主要叙事手法是 :其一 ,融作者全知和作者参与为一体的“石兄”叙事 ;其二 ,借戏剧之石攻小说叙事之玉 ;其三 ,变换人物视角叙事而目标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性别角色扮演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别角色十分特殊,他不能扮演传统的男性角色,也并非简单的双性恋或同性恋,实际上倒是一个心理学所说的性别烦躁或性别认同障碍者。《红楼梦》通过塑造一个承载家族未来希望,却又不能承担男性责任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对贾家败落命运无可挽回的绝望,这才让今人从中解读出了封建家族、社会难以为继,小说由此在客观上具备了反封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徐秀梅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是作者精心塑造和寄托深意的人物形象,是具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型。一《红楼梦》第三回有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形象进行了“极恰”的概括,其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一句...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创作与明清江南女性文化密不可分。明清江南女性文化"才德美"新型的品评模式、女性社会文化空间的扩大构建了《红楼梦》创作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这些对《红楼梦》的女性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红楼梦》在肯定女性对自我本质、自我价值的追求的同时,也对女性自身的弱点、生存环境、生存困境等给予了深刻的揭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显学。新红学差不多走了一条考证的道路,主要研究曹雪芹和贾宝玉的关系。《红楼梦》主题很复杂,而不应该只有单一的解说。《红楼梦》主题研究应该是本体研究,前人给我们做了很多论述,这些论述值得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最直观、最直接的外在形式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时期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从文化学研究视角切入,探讨明清小说命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重点阐述明清小说命名与民俗文化、科举文化、避讳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三言”、《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折射出寄名、七夕“乞巧”等民俗文化;《女举人传》《女开科传》等小说命名包含科举因素,《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以金榜、题名录形式设置“榜”式结构的小说更是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水浒传》《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避讳文化,“避讳”对相关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言情”主旨、“崇女贬男”观点,以及自然随性生活态度,与儒家“重礼抑情”倾向、“男尊女卑”等级观念、刚健有为精神品质相反对立.基于《易经》哲学思想具体化解读视角的小说非儒思想研究,揭示小说非儒思想与《易经》哲学本质内涵之间的关系,明确其与原始儒家思想切合与后世儒家观念对立的原因,助益当代客观评价小说非儒思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自言本书“大旨谈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列它于人情小说中。人情者,人之常情也,亦即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感情,诸如儿女真情、男女风情、闺阁闲情、世态人情乃至政治感情等等,都可包括在内,可见情的范围是很广的。但是就全书的中心人物、中心事件而言,《红楼梦》着重谈的仍是主人公贾宝玉的思想感情,谈他在自己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反复强调“假作真是真亦假”,并精心营造了甄土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宝玉、贾宝玉等寓意“真”“假”的人物形象。清人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红楼梦》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木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冷齿,亦知作者匠心。”可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真假互补关系,是曹雪芹对《红楼梦》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为《红楼梦》的真实性提供了坚…  相似文献   

16.
副题《金瓶梅》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之比较冯子礼撰,载《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文章说就女性形象的群体而言,《金瓶梅》所给人的总体对象是丑,《红楼梦》所给人的印象是美:二者品格迥异,美丑判然,蒙味觉醒。对比鲜明,善恶殊途,相反相成,情天孽海,清浊同归。《金瓶梅》和《红楼梦》塑造女性形象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在划时代的意义上为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宝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贾宝玉和光源氏是《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主人公 ,他们都是作者大力肯定的理想人物 ,共同的特点是对女性有情有义 ,但宝玉对于女性的情意是一种将女性尤其是美丽的青年女性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尊重 ,源氏对女性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渔色的满足。他们最终都遁入空门 ,只不过宝玉是因了理想的破灭 ,源氏是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 ,他们的出家是同形异质 ,在出家的同一种解脱中射映着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以对传统女性文学"闺怨"模式的戏仿,对婚姻场景中男性视角叙述的反讽,以及对母爱主题的复调观照,凌叔华在其小说集《花之寺》中实现了对五四新女性神话的消解.通过对文本的叙事分析,本文阐述了凌叔华小说以其客观化叙述策略对五四主流意识形态实行的暗中颠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戏曲和小说的创作,对人物、典型问题的提出具有特殊的贡献。然而,就人物之刻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贾宝玉及“小女微才”的金陵十二钗等以降人物,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他的创作构成划时代的唯美标志,对后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