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近年来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微博不仅成为个人表达和展现的平台,也成为公众舆论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尽管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和政治效能感对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有所影响,但鲜有实证研究从个体用户层面探讨中国微博用户自身的政治效能感和线下线上社会资本与其公共事件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对329位微博用户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国大陆微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参与程度颇低,而在微博上参与公共事件的程度则相对较高。内部效能感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传播与动员,以及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话语式参与呈正相关;外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正向影响则主要集中于线下的官方交涉性参与和微博上的行动式参与。相对于桥梁型资本,粘结型资本对于线上和线下公共事件参与的预测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甚至对人们参与公民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影响到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但对线下的参与影响仍十分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较普遍,他们更注重社交媒体的"社交"功能,对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评价较高,但是信任度有限;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以及社交媒体规模对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有着显著影响。这与社交媒介的特性、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以亲友为主的强关系型社交网络资本有关。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我国推进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方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确立一个解释公民政策参与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质量受到一个社会内部公民文化结构、权威民主化水平和公共行动能力三个变量的影响。具体而言,公民文化水平代表着公民政策参与中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程度;权威民主化水平代表着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力的分离程度;公共行动能力代表着市场理性与公共理性之间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我国推进政治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方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确立一个解释公民政策参与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质量受到一个社会内部公民文化结构、权威民主化水平和公共行动能力三个变量的影响。具体而言,公民文化水平代表着公民政策参与中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程度;权威民主化水平代表着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力的分离程度;公共行动能力代表着市场理性与公共理性之间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进入转型期后,基层社会中以社区为单位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新媒体对社区居民的动员和参与行动发挥着重要的刺激和联结作用,主要表现为线上的抗争性话语构建和线下的抗争性活动组织。在新媒介环境下,线上与线下的互动重构了社区居民的动员机制,重置了社会议程的话语权,公民作为传播主体发挥其传播力量,体现出传播赋权的特征,推进了社区发展与基层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6.
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及规范化程度均有所欠缺。网络政治参与动机、政治表达意识及参与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要扩大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意识;加强网络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加强各级电子政府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相似文献   

7.
霍然  吴翠丽 《天府新论》2017,(4):128-135
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微博具有即时性、互动性都很强的特征,加上大量用户的参与,微博话题事件会在较大社会范围内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视域,发现微博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其根本动力。线上的事件参与主体因共同关注焦点实现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并通过有节奏连带的反馈强化,经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到集体兴奋的一系列情感演化过程,最终完成符号的沉淀和情感能量的积聚,有时甚至可能对线下社会产生广泛影响。通过借助互动仪式理论分析微博话题事件,有利于深入把握微博话题互动的内在情感演化机制,把控微博话题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以微博为平台和载体的公民政治参与扩大了民众在表达利益诉求和意见、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等方面的政治参与,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微博政治参与拓展了国家和社会互动的空间,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彰显着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另一方面,微博政治参与也有着自身的局限和消极因素,要求政府进一步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加强网络管理使之规范化,真正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表达渠道,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也偏低.因此,微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客体,其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健全,由于微博自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因此针对我国当前微博政治参与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引导、监督,这对于我国形成公平、有序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微博政治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强烈的政治参与愿望与不完善的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治参与中主要存在着非均衡性,地区差异大、参与制度不完善,非制度化参与上升、公民的主体意识差,参与水平较低以及信息不对称,公民知情权受阻等弊端.微博政治参与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议题全面、主动性强的特点,为我国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却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提高微博政治参与需要加强与意见领袖的互动、开办公共微博、加强政务透明和网络法规建设,并提高公民媒介素养,改善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史梁  汤书昆  赵丽 《江淮论坛》2014,(2):139-142,162
近年来,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章借鉴"公共能量场"理论来分析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结合微博传播特性和当代中国社会背景,提出构建微博的公共能量场。文章选取了近年来中国微博的部分公共事件,分析微博公共能量场上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提出政府应该通过后现代话语理论来构建微博的公共能量场,避免有悖话语原则的误区,通过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多方的民主参与,促进公共事件的解决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公共理性:公民政策参与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共理性作为公民的一种政治思维能力,是公民政策参与的基本条件。因为公共理性的内容所体现的政治原则和道德为公民政策参与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认同,使生活在多元社会中的公民能够形成重叠共识。公共理性的相互性原则能够建构参与者间平等互信的交往关系,能够创造全体公民共享的公共生活规则。然而,由于公共理性的界限不甚明晰、公民话语表述能力的不足、公民的公共精神的偏离使公民在政策参与中的公共理性难以实现。为此,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公民教育、学校的美德教育和不断的政策参与实践过程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从而以具有公共理性的公民行动提升政策参与的有效性和政策产品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对网络集合行为或网络集体行动的一种本土化用语。受"压力维稳"思维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常被"污名化"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阶层分化与利益失衡、利益诉求梗阻、网络表达渲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诉求或情绪宣泄的网络表达,随着网络公共话题的聚合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上走向网下,促使现实关联行动的达成。公民以网络表达为主要形式的参与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也有可能由于失范而导致社会混乱。为了消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有必要吸收协商民主的理论精要,创新治理模式,具体路径包括风险消减中的利益表达与吸纳、舆情监测中的网络回应与疏导。  相似文献   

14.
基层协商民主是民主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规制约束政府不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制度体系的协调不够、指令式行政行为惯性和协商文化发育不足等原因,使得协商民主在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时面临困境。为此,可以通过制度体系的健全、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协商民主形式的探索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资本理论是分析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理论,对公民参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梳理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和社会资本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以社会资本为中介和基础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在社会资本缺失和负外部性下讨论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并通过社会资本的投资和自我完善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名亮 《学术界》2012,(6):75-86,274,278
微博因其“平权”、“零散”与“再中心化”的技术特质,具有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目前,一批知识分子正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回应微博技术的赋权,参与公共话语的表达.文章总结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空间行使话语权的表现;提出制约其话语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和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微博的技术赋权转化为自身的机遇.结论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生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和隐忧;而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李晓明 《理论界》2013,(9):20-22
实现重大公共政策社会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公共政策行动性思考逻辑,从重大公共政策社会参与的本体研究出发,在国内外主要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着重于完善重大公共政策社会参与机制的政策制度建构。在社会参与客体方面,提出自主决策型、改良式自主决策性型、民主协商决策型和公共决策型4个不同政策问题层次,实现阶梯化有序的社会参与;在社会参与主体方面,根据参与主体组织程度、参与动机、建议质量等不同特征构建社会民意分类机制,使参与过程和决策过程有效衔接;在社会参与渠道方面,设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社区工作室,实现从基层到决策层"社情民意"机制全覆盖,同时完善公共部门微博的民意收集功能、政策测试功能和解释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适应中国政治民主化,本文初步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出现的新特点:政治参与侧重政策实施阶段;微观层面的政治参与多于宏观层面政治参与;自主式政治参与和动员式政治参与并存;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日益增多;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表达利益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提高中国的政治参与制度、支持公民社会的成长、完善和健全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等相关措施,将有利于扩大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唤起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 ,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愿望 ,增强了公民的政治效能感 ,并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因此 ,公民政治参与的活跃与扩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的政治现实。但是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 ,仍处于不很成熟、不够完善的状态。本文提出了疏通政治参与的渠道、塑造理性的公民、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等推进和完善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 ,以期达到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序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公民参与的主体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就决定了,公民参与的主体不但有参加选举政治的公民个体,更多的是无组织的"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以及网民)以及为实现特定利益而结成的"团体".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主体特征是由制度环境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政治行为方式决定的,可以分为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公民参与,这些参与方式决定了中国的公民参与既有影响政府的活动,也有为了直接维护参与者自身权益的活动,而有的政治性活动只是为了泄愤.根据公民参与所要实现的目的,公民参与的主体可以划分为"理想型公民参与主体"、"利益型公民参与主体"和"泄愤型公民参与主体".参与的形式有制度性参与与非制度参与.公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政策转型与制度创新,并推进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