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风采     
《江淮论坛》2011,(2):F0003-F0003
陈力丹,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二级教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其中独著、第一署名著作、独编著36本,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800多篇等等。  相似文献   

2.
最近,林之达教授的《传播心理学新探》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对这本书神往已久:早在2000年第1期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上,我就看到新闻传播理论界资深学者孙旭培先生发表的《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一文,在谈到中国传播学只有进行原创性研究才有出路时,孙先生仅举两人来说明什么是原创性研究,一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另一位就是林之达教授。文中说,“林之达关于作为传播致效的中介的心理能的研究”便“是具有原创性的”,对林教授的相关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一拿到手就如饥似渴地拜读,我感到该书的确是…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电视国际传播活动的空前活跃,我国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为此,通过对文化人类学和传播学文化研究学派研究中已经较为成熟的民族志方法的梳理,力图找寻其在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实现对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传播学研究在政治传播学学科基本理论、政治传播的范畴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学者们对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政治传播学学科体系,拓展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和方法,也为促进政治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理论高度不够和基本概念不清晰、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等问题。政治传播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应在构建本土化的政治传播学科、网络政治传播和国际政治传播等方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第一部梳理和记录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近百年历史与现实画卷的力作——《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出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6)》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组织编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126万字,分为总论篇、平台与人物篇、成果与政策篇三大部分,设有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简史、不同类别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综述、新闻传播教育界行业组织、新闻院系巡视、新闻传播学教授名录、专业及课程建设、学生竞赛、学科评估、科学研究与交流等章节。该书梳理了中国新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本往往经历较长历史时段的传播并发生种种变迁,以传播学通常采用的共时传播研究方法,无法探究出其全部传播效果。本文首次提出历时传播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与模式,并以《红岩》为个案,探讨了经典文本的历时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国著作权法在实施数年后开始显露其对作品网上传播领域著作权益保护的不足.国际社会在运用法律手段设置、调整和完善该类权利及其运行方面进行的有效探索可供借鉴.2001年《著作权法》增设了一项与传统著作权并列且独立的权利,即信息网络传播权,开始了中国保护作品网上传播权利的立法工作.2006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实施使该权利的规制趋于体系化,但仍不足以解决网络环境下的诸多著作权纠纷问题,因此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中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当前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为此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等国际条约的要求 ,《著作权法》作了第一次修正。修改的内容涉及到权利内容、权利客体、权利保护、权利限制等方面。通过对《著作权法》的修正 ,我国著作权制度已基本与国际接轨。这次对《著作权法》的修改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学术追求 ,传播学本土化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倡导 ,而且是一种研究实践。最近 ,张立伟研究员的新著《心有灵犀 :儒学传播谋略与现代沟通》 ,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增添了新成果 ,让人倍感欣喜。中外学者都已体认到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传播思想和传播智慧 ,将其发掘出来奉献给世人乃传播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 ,中国传统文化是那样博大精深 ,如何切入研究对象 ,却是每一个传播学研究者不能不仔细思考的问题。张立伟先生采取专题研究的策略 ,从儒学传播谋略切入 ,避免泛泛而论 ,无疑是…  相似文献   

10.
曾凡斌 《中州学刊》2015,(2):172-176
当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和水平,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对学科的整体发展十分必要。新闻传播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不矛盾,本土化的目的恰恰是要国际化,只有了解国际学界的状况,才能更好地丰富本土化的内容。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需要注意三个环节,其中国际学界最关注的是理论,方法的国际化是关键,流利、地道的英语则是前提。为实现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突破,在机构层面应设置奖惩体制,实行制度激励;在个人层面应从课程设置、学术英语教育等方面加强学术训练。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论坛》2007,(2):160-160
汇集了当今中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大型丛书《中国学者看世界》近日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总主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说:“过去,从学术上解释中国外交和中国的国际战略,我们在国际上几乎没有话语权,今天,中国学者通过这套丛书第一次主动告诉大家‘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这不仅说明了我们学术研究的进步。更应该看作是中国发展、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分为八卷,分别是:《国际秩序卷》《国家利益卷》《大国战略卷》《中国外交卷》《国际安全卷》《非传统安全卷》《世界经济卷》和《全球治理卷》。收入了184位作者的186篇论文,共计235万字。基本涵盖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所选论文全部是最近五年来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领域的国内最高学术水平。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教授评价说。该丛书系统地讲述了。中国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世界.世界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反映了国际传播正在实现与世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的国际传播,代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往。《儒学国际传播》一书,实际上就是一部国际文化交往史,一部国际学术交流史,一部国际人学史。  相似文献   

13.
人类传播行为不仅表现在人们日常语言方面,同时也表现在那些影响和渗透到我们文化习俗里的奥秘之中。因此,文化语境是理解人类在不同时空、心灵和社会规范中的传播行为,以及传播者之间进行有效生产、交换和获得传播意义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通过对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的解读,阐述了人类传播行为与文化现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学者对文化传播交流现象的探索及其研究过程的独特视野,并讨论了这种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3日,《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走势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5.
李丽芳  邱昊 《学术探索》2013,(2):126-130
民族文化传播学扩展了现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从历史、文化、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及活动规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现代建构。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视角、类型描述以及民族文化传播的多重深层因素等方面详尽阐释民族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虽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条约并未明文提及学前教育,但是,依据条约解释规则,仍然可以证明这些国际条约确立了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国际法上的学前儿童受教育权在本质上具有多重属性,包括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自由的权利以及免受不人道惩戒的权利等内容。依据国际法的规定,我国有义务将相关国际法原则与规则纳入即将制定的《学前教育法》,促进和保护学前儿童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7.
发展传播学的历程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的课题是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并形成大众传播学中一门学派:发展传播学。这门学派发端于50年代,不断发展、变革,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对这一理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发展传播学作为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应用学术研究,甚至对一些国家的传播政策起过影响作用。发展传播学的第一批代表作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1958),PyeLucian的《传播与政治发展》(1963),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1964)。勒纳这本书是根据1950年到19…  相似文献   

18.
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我国人权保护的重大举措。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应具有直接的效力,我们应逐渐实现公约所载权利和所承担义务。为此,应完善国内立法;在司法及行政上也应有一些措施,确保国际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学术探索》2013,(9):F0002-F0002,F0003
赵果庆,男,白族,1964年出生,云南鹤庆人,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云南省数量经济学术带头人与后备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经济学。以《中国西部国际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军 《学术论坛》2005,(3):155-159
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传播学全面引入中国,"传播学本土化"就开始成为中国传播学者追求的目标,并作了长期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目前文化传播学研究仍存在理论概括不够、缺乏科学理论体系等问题.文章旨在对文化传播学进行深入探索,提出文化传播的新概念以及传播"四要素说"这一全新理论体系,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上对文化传播学进行系统的阐述,其中"文化传播比较"、"跨文化传播研究"等内容是文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