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商鞅变法所建立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统治者已知户籍制度对于征收和税赋役的重要性。如果说《周礼》关于户籍和什伍制度的记载不一定完全可靠的话,那么周宣王“料民于太原”的史实,至少可以作为西周已有户籍制度的证明。道理是简单的,因为没有户口登记数字,要检查户口那是不可能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自耕农民数量的增多,统治者对于户籍制度就更加重视。所以管仲在齐国的改  相似文献   

2.
自由、平等、秩序、效率是户籍法律制度的重要价值表现。但自由与秩序、平等与效率之间也存在着价值目标冲突需要人们进行选择,我国户籍法律制度的演变体现了这种冲突和选择。以1958年、1978年为节点,我国户籍制度变革分别经历了自由迁徙时期、严格控制时期和渐进改革时期,价值取向也由原先的注重秩序、效率到更加注重自由、平等的人权保障。当下新一轮的户籍改革仍然存在公民自由迁移的障碍问题、剥离户籍背后利益引发的公平问题,需要沿着以正义为价值取向的改革路径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唐代户籍制度的转型与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籍制度是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生活基本面貌的重要制度,从户籍剞度可以看出国家政权对乡村基层的社会控制和经济管理职能。唐代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唐代户籍管理的松驰,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唐代户籍制度的转型,是当时农民身份地位提高的重大表现,唐宋社会正是基于此而出现了一系列变革。  相似文献   

4.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户籍制度总是与一定的土地制度相适应。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具有生成上的交互性和目标上的共同性,二者共同起着控制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户籍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实现户籍平等、迁徙自由,但土地集体所有是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宗旨的制度性障碍。土地集体所有使农村形成一个个集体利益共同体,户籍是确定集体利益共同体成员资格的唯一依据,导致人口在农村的横向流动与城市向农村的纵向流动不可能。故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实行联动,可以通过重新界定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范围实现城乡户籍的平等与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5.
现行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影响着全国范围内几亿人口的流动,是造成贫富差距、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基本因素之一.户籍制度改革不仅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制度热点问题,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民生工程以及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瓶颈.在研究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主要内容、弊端及借鉴有关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取消户籍制,以人口登记管理制度代替户籍制的大胆构想,并设计了一元化结构、三证式管理、多层次户籍迁移等新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6):96-102
自2014年国务院提出统一城乡户籍制度以来进程缓慢,出现户籍制度缺陷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遗留下的社会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行与农民对户籍身份的选择意愿有关。以城郊农民为例,其户籍身份选择主要受到土地政策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因素、对城镇化安置社区缺乏认同感和社区内社会交往内卷化等社区因素及文化素质低和陈旧固化的生活方式等个体因素的影响。针对城郊农民户籍身份选择的三类影响因素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户籍制度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并促进形成了两套相互隔绝的利益体系,强调"单向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不但难以满足市场条件下人口自由迁移及其寻求经济机会最大化的需要,而且造成了户籍利益在农村一端的固化,最终制约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无障碍流动。从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来看,我国户籍制度需要全面调整户籍制度背后的城乡利益关系,平行推进城镇、农村的户籍制度双向改革。其中,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将户籍利益界定为属地政府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城镇户籍全面脱钩,从而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能够融入城镇。农村的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将农地(林地)承包、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权益等户籍利益界定为保障性利益,从更好地保护这种利益出发,一方面通过设计农村户籍利益转化为可交易资产的条件构建户籍利益转化机制;另一方面立足于人口自由迁移及其寻求经济机会最大化的需求探索性改革农村户籍的封闭状态,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无障碍流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人力资本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户籍改革必将成为影响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存量性和结构性两个维度探讨成都户籍制度改革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成都一元化户籍制度扩大了流动性和保障性,提高了存量性人力资本和结构性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尽管政权更迭频仍,有些政权仍厉行户籍制度。十六国时期,主要有4种民户:部落民、坞堡民、州郡民、镇户与营户。部落民统属于部落酋长,坞堡民统属于坞主。迟至西凉时期,坞堡民才被纳入户籍登录的范围。镇户、营户隶属于军籍,无户籍。州郡民是国家直接统治的民户,户籍登录的主要对象是州郡民。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散骑”的出现,改变了秦汉以来谏官不成系统和谏职不明确的局面,在中国谏官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六散骑”的发展,秦汉为萌芽时期、魏晋为发展完备时期、刘宋以后为没落时期。刘宋朝集书省的出现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了户籍改革的二元制度模式、一元制度模式、流动户口制度模式,认为一元制度模式既有实施的必要性又有操作的可行性。基于我国户籍改革的现实困境,提出实现户籍一元化的对策建议:(1)加快户籍管理立法;(2)在国家层面统筹推进户籍改革;(3)以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均等化为突破口;(4)变前置准入为后置积分的城市入籍思路;(5)推动"县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改变人口流动单向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梳理我国户籍制度形成、改革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城市负担能力、普惠型社会福利、进城农民土地处置等困境,并以当前成都市所推行的户籍制度改革为蓝本分析了其解决这些困境的努力,提出了成都户籍制度改革对全国户籍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户籍制度长期以来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关系构建、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发的问题日益增多。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统一立法,让隐藏在户口背后的劳动、人事、工资、教育、卫生、物价等相关社会管理制度与户籍制度脱钩;取消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迁徙的行政限制,户口管理机关仅以申请人所提供的住所证据来登记户口;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社会发展滞后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容忽视的是,户口政策作为中 国社 会基本的制度安排,在构建区域或空间社会分层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推进西部社会发 展,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调整投资策略,改革户口政策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经历制度的初建阶段、法制建设阶段和制度完善阶段之后逐渐形成控制人口迁移、调控社会资源分配、划分等级身份等重要功能,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完善户口登记制度、改变户口迁移程序、坚持户籍制度与相关制度改革综合推进等改革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伯文 《东方论坛》2003,(6):118-124
我国现行的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政策 ,将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这种户籍制度的弊端正日益显现 ,亟待加快改革。应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为此 ,要实行公民居住地登记户口 ;逐步实现自由迁徙 ;形成居民户口簿、公民身份证两种证件和常住、暂住两种户口有机构成的管理方式 ;最终确立以《户籍法》为基础、以各地方户籍管理规章相配套的户籍法规体系 ,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公共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现行户籍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情下的产物,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割性、等级性、世袭性和功能多元化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本文对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及必要性做了深入的分析,并由此提出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农村人口的基数大、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等影响,户籍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按一定的目标和步骤,坚持推进城镇化、以人为本、政策配套等原则,积极探索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人口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户籍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紧—松—紧状况的原因,指出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而户籍制度则是其一个制度方面的表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户籍制度的改革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