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手机短信的传播方式不同于大众传播方式,它呈现出一种二律悖反性。短信传播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更自由,但同时又扩大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短信使人际交往的机会和频率不断增多,但是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疏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手机短信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及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文章就短信文化流行的原因,从学生个人需求、技术发展和短信自身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索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是一种快捷便利的最时尚的沟通方式,它的流行风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拇指文化"又称"短信文化"。"短信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是一场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的革命。但同时在手机短信繁荣的背后却凸显出了矛盾与危机,主要有手机短信在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及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危机与冲突。这些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掌握新媒体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规律,积极探索和研究短信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因势利导,开辟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手机短信是指"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为主要信息负载者,以无线电波作为传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信息接收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人们形象的把短信文化称为"拇指文化"(人们通过拇指在手机键盘上进行短信的收发操作),短信文化是一种信息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它是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在欢呼短信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应该对短信文化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引起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并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相应策略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加强管理,从技术上把握网络和短信领域的主动权;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虚拟交往的自控能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和熏陶作用,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7.
手机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机短信交流的便捷、资费低廉优势和大学生追求个性、互动的特征是高校手机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手机的使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学业、心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手机作为新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但也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构成了挑战。因此,高校应从手机文化建设、短信平台建设以及法制保障等层面予以应对,并从手机上网、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对高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学生工作服务短信应答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生拥有手机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手机短信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为占领和使用好这一宣传阵地,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建立了学生工作服务短信应答平台,将短信技术密切溶入学生工作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紧急事件通知、活动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发布、天气预报发布、意见反馈渠道,家校联系桥梁、心理问题求助等八大功能.该项尝试在国内尚属于一种创新,有待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短信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遏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机短信业已成为时下流行的人际沟通方式 ,并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肯定短信文化主流作用的同时 ,其负文化现象不容忽视。以反动政治信息、虚假诈骗信息、淫秽色情信息、骚扰信息和作弊信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短信负文化在大学校园广为传播 ,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需要从加强思想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力度、建设健康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0.
垃圾短信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垃圾短信已成为社会公害,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垃圾短信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是立法不完善、对垃圾短信监控和打击不力、部分民众法制意识淡薄。因此,要有效遏制垃圾短信,就必须完善有关短信业务的立法,强化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者对手机短信的监控责任,全面推行手机号码实名制,加大对垃圾短信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桓晓虹 《南都学坛》2009,29(1):73-74
短信文学是在多元化语境下,伴随着手机短信功能的日益加强而诞生的文学新样式,既有对文学传统特点的继承,具有"代码"性、审美性、讽怨美刺性等特点;也有现代性的更新:以手机为主媒介、商品化、符号的共融性等;更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传达:异化性、开放性、平民性、游戏性、快餐性,从而使短信文学体现出多元交融的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以手机短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手段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学会利用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使之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交际已日益成为一种广泛实用的新的的交际方式,而手机短信在语言材料、修辞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有其显著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的语体,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本文旨在从短信语体的语音修辞和修辞格等角度对时下流行手机短信进行语言分析,以窥得短信语言之一瞥。  相似文献   

14.
当今大学生手机日益普及,高校校园“拇指文化”流行.调查表明,费用低、交流更方便、使用场合不受限制是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主要动因,手机花费总体上有节制,但垃圾、色情等不良短信会对一些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短信的兴起有各种原因,但它的出现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短信这种新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Joy 《社区》2008,(35):49-49
能感动心灵,就能感染世界。芬兰人的生活离不开手机短信,芬兰人的短信风波也特别多。芬兰总理因为用手机短信与前女友谈分手而上了新闻,最近又因女方出书披露情事而对簿公堂;芬兰外交部长被报道用工作手机号码发上百个短信给舞娘而引起争议,甚至因而下台。目前芬兰人关于政治人物私生活如何影响公信力的讨论余波荡漾,我则忍不住思考短信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对于芬兰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手机短信交际已日益成为一种厂泛实用的新的的交际方式,而手机短信在语言材料、修辞方式、风格特征等方面有其显著特点,可以说,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特殊的语体,值得我们探讨和关注。本文旨在从短信语体的语音修辞和修辞格等角度对时下流行手机短信进行语言分析,以窥得短信语言之一瞥。  相似文献   

18.
短信文学脱胎于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短信。它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短信文学”这一概念及其“文学性”的思考与论争。短信文学的“文学”名分是否合法,应综合以下两方面加以判定:首先看它是否应用了文学修辞技法;其次看它否具有文学审美功效。在确认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方可进一步探讨短信文学的独特新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及其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针对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讨论,提出网络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如何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适合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0.
手机短信的兴起及其与电视媒体的结合,为媒体与受众搭建了一个便利的沟通平台,也为媒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于是,电视短信互动节目超速蔓延。然而在其以赚取利益为主要目的的骤热的发展现状中,也隐藏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唤起媒介的警醒,让手机短信互动节目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