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校园里的主体,网络已是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便捷且重要的渠道,它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思想意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要构建高效的网络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水平。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方式。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的各种表现及引发的问题,以期大学生网络交往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发展迅速引起了人们交往、存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深刻变革 ,大学生成为这场变革中主体 ,也就是说大学生是从事网络交往活动的主体 ;主体在网络交往中虚拟化 ,成为虚拟主体 ;虚拟主体背后联系着一个现实的大学生 ;虚拟主体的活动必然会对与之相联系的现实大学生产生影响。本文正是针对给思想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恋爱不良心理表现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校不禁止大学生谈恋爱的宏观氛围下,大学生恋爱群体中婚前性行为时有发生,违反了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这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影响。针对女大学生恋爱不良心理,应采取:加强女生心理辅导,引导情感健康发展;加强性健康和恋爱道德教育,提高女生责任意识和自我修养;加强交往教育,提高女生人际交往能力;加强校园引导,增强管理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其心理特征,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课题组开展了以问卷方式为主的抽样调查,据此分析了大学生的上网目的、行为道德、思想观念及个性心理特征等状况,从而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规范高校的网络化管理、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消费上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不仅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情感教育等措施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从女性的特定视觉出发研究当代女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现状。研究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较高;网络环境中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伦理道德状况、网上交往情况、婚恋观等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提出要重视网络对女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德育工作要进网络,加强针对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试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交往在给大学生交往带来方便、高效、快捷、广泛的同时 ,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一些沉溺于网络交往的大学生所产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和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心理的负面影响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发挥网络优势 ,克服弊端 ,利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包容性社会交往对于进一步提高个人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应当具备多元性、开放性、接纳性、学习性和可持续性五个特征。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包容性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往动机功利化、交往范围狭隘化、交往行为戏剧化以及交往方式简单化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应当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社会交往观,扩大大学生社会交往范围,培养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的监管,重视内含包容性社会交往理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诊断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交往的便利,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冷漠、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网络道德信念缺失及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一系列问题.而网络主体、网络外部环境及网络技术是造成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研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监管,强化网络道德规范,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文章以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时代责任尤为迫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正能量建设路径是:依托自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精心打造富有特色的高校校园自媒体平台;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自媒体平台管理团队;创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自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有效利用大众传播理念等。  相似文献   

13.
论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它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作者指出了新时期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荒废学业、考试作弊、奢侈浪费、校园暴力、不文明上网、粗言秽语、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学校文明修身教育的实效性较差、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文明修身教育的缺失以及虚拟网络的失控带来消极影响等造成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因素,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文明行为评价体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大学德育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信息时代大学德育教育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改革方案及对策:关注网络,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优化校园网,吸引学生参与访问;重视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逐步改革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鼓励和培养大学德育工作者走专家化的道路;大学德育呼唤着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5.
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给大学生素质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排战,合肥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主题网站建设成效卓著,获得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广泛认可,并在国内知名报刊网站获得推广应用。文章借此梳理素质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经验,主要包括科学定位网络育人宗旨、厘清网络育人目标、彰显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强化网络队伍建设、开展多彩丰富的网络活动,完善网络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新一代与社会接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虽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领导层认识,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新优良校风、学风,做好校企文化对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监管,从而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校园文化与隐性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着直接的、深刻的、持久的影响.有许多强化隐性教育的措施和手段都包含在创建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这个大范畴中.文章分析了隐性教育的特点及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最后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了大学生信息来源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对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作用.为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应依据大学生的特点,应拓展教育途径,完善教育机制,加强教育队伍,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认清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联,分析文化认同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探讨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而进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具有重要意义。走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危机和困境,一是建构师生主体间的身份认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优势;三是抓好网络文化认同建设,形成虚拟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20.
关于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文章认为,要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环境;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调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加强校园网管理,主动抢占网络阵地;加强校园网管理,主动抢占网络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