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权力异化是公共权力主体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从而背离了公共目的,其行为表现实质是腐败。公共权力异化是人类进入政治社会以来的一大病态,其危害令人担忧。为此,研究公共权力异化,结合我国现实探讨对策,这对于防止或遏制当前的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们所关注的腐败的焦点,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违背或偏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集团攫取各种物质利益与非物质利益,即以公权谋取私利的这一类腐败。这一类腐败的发生包括权与利两个基本方面,两者之中,权力显然处于主导、中心的地位,因而,防止这一类腐败的核心问题是对公共权力的有效控制,使其运作不背离公共利益目标;而控制权力的关键,是防止公共权力的流失。公共权力流失是指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运行背离权力应实现的公共利益目标,从依法行使权力的主体流向合法主体之外的个人、集团等社会成员或组织等。公共权力流失虽不会直接导致腐败的发生,但必然导致权力的失控,失控的权力却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因而,掌握公共权力流失的现状、分析流失的原因、探索防止流失的措施,是当前防腐反腐、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发展政治学原理认为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 ,其腐败程度较之传统和现代时期更为严重。我国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滋生的腐败现象有其特殊性。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异化。要有效地防止和反对腐败 ,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实质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实质也应是反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重点应放到制约公共权力的滥用上。着重从权力的配置、授予、运作、监督制约等角度提出了制约权力滥用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党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腐败和公共权力密切相关 ,并和公共权力始终相伴。人的贪欲是人的一种非理性的欲求 ,一旦假借公共权力 ,为自己谋求私利 ,腐败便产生了。腐败并不可怕。防治腐败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公共权力制约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微现层面上对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主体进行社会心理分析,以了解其腐败产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为治理腐败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腐败的本意是指有机物质的腐烂和变质,引申入政治学,腐败则指权力的质变,亦即权力的异化。它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腐败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主观条件,掌权人有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心理和欲望;二是客观环境,掌权者有能够谋取私利的机会和条件。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腐败便由此产生。从上面可以看出,腐败是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腐败的主体,即指与权力相联系的组织和个人;二是腐败的行为,即指以权力被滥用来谋取私利为特征的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的、违法违纪的堕落行为;三是腐…  相似文献   

8.
所谓腐败,就是权力的运用违背了权力设置的价值目标,即权力的公共性质,而用于谋求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这也是公共权力在主体归属上具有私人性的必然逻辑后果,故而要治理腐败,就得从权力的特点入手,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要从经验事实而不是先验的理念出发来估量权力持有者的思想实际,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权力行使的特点来设计一种以全方位的监督和制约为主的科学的反腐败机制,并据此构建一套严密而可操作的法治保障机制来保证其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9.
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公共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就会被滥用,就容易产生腐败。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公共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公共权力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公共权力监督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道德在公共权力的制约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在一切存在权力的地方都有着普遍意义。公共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被滥用或缺少制约。因此,防范公共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外,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加强监督、立法制约公共权力,更要严格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