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和傅斯年,都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二人还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李大钊对傅斯年曾经在思想上、特别是在对十月革命的看法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傅斯年等人办《新潮》杂志也曾积极支持;当傅斯年等人受到诬陷时,李大钊和胡适等为他们辩白,1927年李大钊被捕、牺牲后,傅斯年曾用不同的形式为其平反与正名。  相似文献   

2.
当年,胡适海外学成归来,二十七八岁就被聘为北大教授,而且他的课大受欢迎。那时,傅斯年20岁出头,师从黄侃、刘师培这样的国学大师。傅斯年等一伙高才生对于胡适的本领抱有怀疑,于是推荐傅斯年去一探虚实。傅斯年不只是听,还频频发问,弄得台上的胡适心里直发毛。后来,胡适回忆说,当时傅斯年这类学生的国学功底跟自己难分伯仲,弄得他每次上课都提心吊胆。在这种压力下,他只好加倍用功,而傅斯年从此就成了胡适的学生,并保持了终身的师友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人们晓得胡适,那是从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开始的。在众多的关于胡适的争议中,分歧最少的大概也只有这个问题,然而对他在文学革命中的作用的估价却是有争议的。中国的白话文学非自新文化运动时起,更非胡适一人之提倡,它已有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如唐时翻译的佛教经典、宋元时的话本戏曲、明清时的小说等。清朝末年也出现了不少白话报,如《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宁波白话  相似文献   

4.
论胡适诗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胡适诗派步大唐新诗创作,始于“五四”文学革命。首先提倡并创作新诗的,是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的胡适。他在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后,紧接着在次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较之用白话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为早,因此...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七年一月,《新青年》二卷五期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二月,二卷六期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此后,接连又发表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与胡适、陈独秀讨论文学革命问题的通信或文章。这样,以《新青年》为阵地,关于文学革命的倡导和讨论,就逐步展开了。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傅斯年和他主持的《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新青年》杂志相应和,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学术一部重要的典籍,从围绕此书的讨论可以看出傅斯年对胡适真正尊为师的情谊;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胡适傅斯年之间的交谊点滴,更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两人互相引为知己、学术上互为砥砺的真情厚意。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栏目设置具有互动性,2卷1号《通告》新辟"读者论坛",是"通信"的延伸,以给"读者"足够的"言论空间"。《新青年》发动批孔和文学革命之后的第3卷,该栏目成为具有独立性和影响力的栏目,进入"言说"最为活跃的时期。对文学革命和批孔的不同意见文章均有发表,刊发对孔子"纲常之说"形成追根朔源的《我之孔道观》,使常乃惠成为《新青年》重点作者。《新青年》4卷"言论方式"发生变化,"读者论坛"仍然起到特殊作用,《文学革新申义》的发表不仅推出了傅斯年,对认识胡适倡导的文学变革也具有特殊意义。6卷"读者论坛"有所振作,6卷4号为这一栏目画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9.
[按语]2009年5月,长期保存在胡适后人手中的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首次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实施拍卖。这些书信涉及1920年至1932年间《新青年》编辑同人的分裂、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相关活动,以及陈独秀和胡适等人之间的历史关系等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毛泽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陈独秀一度成为毛泽东的楷模在图书馆与无政府主义著名人物热烈讨论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从新民学会到北京大学毛泽东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陈独秀和胡适在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在1936年对斯诺谈话时这样回忆:“我当时非常佩服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有一段时期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成为我的楷模。”1917年冬,他与几位朋友和同学酝酿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蔡和森家正式成立,初有会员29人,毛泽东任副总干事。由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在…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七年二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八首白话诗,这是《新青年》杂志最早刊出的文学新形式——白话体诗歌。后来,他把这一时期创作的白话诗结集出版,题名为《尝试集》,取“自古成功在尝试”之意,并表明这是实践他的实验主义。胡适为什么能够在“五四”前夜开一代风气,首举“白话文”大旗而作新诗呢?其具体缘由是因“一连串发生的几件小小的事件”而萌动的。在《四十自述》时里,他说过一件事:作为美国“庚款留学生”的他,每月总要收到一张自华盛顿清华学生监督处寄来的支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宋春舫作为《新青年》的同人,其不同的戏剧观给"五四戏剧论争"带来了"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也凸显了《新青年》同人内部始终呈现为一种分裂的状态。胡适对《新青年》1918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上刊登的宋春舫《近世名戏百种目》的删改从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种裂隙的存在,尽管胡适在尽力弥合宋春舫与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的裂痕,但是"五四"退潮之后,不同的思潮将他们导向了不同的理论取向。胡适以社会变革为主要诉求大力倡导社会问题剧、取较激进的全面学习西方戏剧,宋春舫则始终坚持戏剧的本体特质,提倡新剧、保留旧剧,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寻求中国戏剧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基础上,对文学革命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他的见解更具理论性和说服力。胡适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阐述问题,而傅斯年更多地从不同时代文学现象的比较中来说明问题。在对封建文学的揭露批判上,傅斯年与文学革命发难者和一些响应者不同,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愤激怒骂之中,而是作具体的深入的分析论述。傅斯年有关文学教育作用的认识,是对陈独秀认为文学“除达意状物外”不能“加以他种作用”的观点的明显纠正。在向现实学习语言的问题上,傅斯年的见解,得到胡适的首肯,认为是对他(胡适)的主张的“最中肯的修正”。  相似文献   

14.
如果可以把胡适发表于1919年10月的《谈新诗》说成新诗创作和批评的“金科玉律”的话,那么康白情的诗论也几乎可以奉为圭臬。只是它的价值因种种原因一直被湮没。本文拟对此作出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康白情,字洪章,四川安岳人。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1918年在北大求学时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同年与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等组织新潮社,并开始创作新诗,在《少年中国》、《新潮》等进步刊物上发表,并以《草儿》、《送客黄浦》、《答五妹玉璋》、《日观峰看浴  相似文献   

15.
台北中研院胡适纪念馆收藏了一份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从《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中国思想史大纲》,反映了胡适的两种重要转变。第一是"去哲学化",胡适中年后疏离"哲学",逐渐由"哲学史"转向"思想史"。除了受到傅斯年的某些影响外,与时代思潮恐怕也有关联。这个转变使他与哲学这一重要的学术领域日渐分道扬镳,似乎也因此不能在思想、哲学的战场上与当时的左派思潮作一对抗。第二是胡适在若干重要学术论旨上的巨大改变,如史料批判、疑古精神、东西方哲学互证等等。以胡适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枢纽地位,他上述两方面转变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小说创作取得了最突出的成就。但在“五四”前夕,作为新文学的最初发轫却是新诗。新诗在当时曾被称为新文学的“急先锋”。此后,在它发展的途程中,虽就行进的困难与曲折而言,更甚于其他文学样式,却仍是流派林立、风格纷呈和形式多样,从而显示了自己卓特的风姿和绚丽的色彩。 1916年7月,胡适开始尝试做新诗,于1917年2月1日在《新青年》上第一次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到1918年,除胡适外,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的已有刘半农、沈尹默、李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新诗和新诗理论都是从胡适开始的。他的新诗理论集中体现在1919年写的《谈新诗》一文中,也散见在评论、序言、通信中。尽管其理论并不系统,也欠深刻,但却代表了新诗开创初期的理论水平。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胡适的诗歌主张,“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者,大体上也这般作他们的诗。《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这个评价是公正的。  相似文献   

18.
早在五四前夕,人力车夫的形象就被一些作家和诗人所关注,并把他们带进自己的作品。一九一八年一月《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的白话新诗中,就有胡适和沈尹默同以《人力车夫》为题的两首描写人力车夫苦难生活的新诗。此后,以表现人力车夫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还有:刘半农的新诗《车毯》(《新青年》四卷二号)、周恩来的新诗《死人的享福》(《觉悟》创刊号)、陈绵的短剧《人力车夫》(《新青年》七卷五号)、汪敬熙的小说《雪夜》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和教育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一生获得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他26岁时,在《新青年》首倡白话文,积极参加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因此而“暴得大名”,并终身显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后,他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调,反对在中国提倡马克思主义,主张提倡实用主义!他的政治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本文拟就其个性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影响最大,它的创始人、编辑、主要撰稿人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以及胡适等,又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因此,一般均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许多研究或回忆新文化运动的著作,也就往往围绕着《新青年》杂志和这些主将们而展开。这是符台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