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竹枝词作为一种较少雕饰,体现朴素风格的文学形式,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多有真切反映历史文化真实和民间智慧精华的清新乐章.王慎之、王子今二位先生的<竹枝词研究>付梓出版(泰山出版社2009年6月),为关心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欣喜与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历代竹枝词因包涵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被看作社会史料的宝库.发掘其中有关酒的生产与消费的资料,对于酿酒史和饮酒史,以及相关社会史、文化史、风俗史的回顾和总结,是有积极意义的.巴蜀竹枝词有体现酒与节令礼俗的关系、酒与休闲生活的关系的篇章.农家自酿酒在民间消费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城乡"酒市"的繁荣,也表现了生活史的一个重要侧面.竹枝词中也有反映酿酒业之产业史的内容."载酒"舟船浮江远行,则体现了商品酒的流通以及巴蜀酒业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展.  相似文献   

3.
清代为竹枝词发展的高峰期,而四川和湖北是清代咏唱竹枝词最多的区域,以<竹枝词>为史料和研究手段"以诗解‘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以诗补史",对"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形式、社会整合及影响给予发掘和梳理.希望对清代四川"湖广填四川"移民社会达到管中窥豹之效.  相似文献   

4.
以西江作为描述主题的"竹枝词"作品,提供了有关西江流域自然生态、乡土民情和文化风貌的诸多信息。考察西江社会风俗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者,可以从中发掘有意义的史料。《新州竹枝词》三十种作为比较集中的记述新兴地方山川佳胜、古迹流传、民风物产的"竹枝词"作品群,有值得珍重的价值。清代肇庆地方民俗通过《肇庆竹枝词》的辞句得到生动描述。端砚制作史的若干情节,也可以由《端溪竹枝词》等作品的内容得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清代竹枝词中的“叶榆”、“鹤拓”是大理古代地名,“云南”是祥云古代地名;“白人”、“人”、“西爨”、“白蛮”、“夷”是历史上对白族先民的称谓。竹枝词反映了大理历史上的许多战争,描写了大理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具有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溪州竹枝词是清代湘西土家族文人的诗歌作品。作品追忆了土家族的历史,描写了改土归流后溪州土家族地区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体活动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但由于作者在词中巧妙嵌入有一些土家语词汇,这给研究溪州竹枝词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即对溪州竹枝词中的部分土家语词进行释义。  相似文献   

7.
竹枝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根植于民间的文学体裁,包涵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成为观察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近代湖北的竹枝词中记载着许多有关女性日常生活的内容,从女性的视角考察该时期女性日常生活的延续与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代湖北女性的日常生活,不仅深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而且其在变迁的程度、层次和时空等方面具有不平衡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从异质文化间文学镜像角度来思考竹枝词的近代转型,就会发现清末民初竹枝词中出现了"假洋鬼子".它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西俗东移和西学东渐的产物,集中地反映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中社会群体认同的主体性.竹枝词中的"假洋鬼子"主要包括有"冶游弟子""留学生""洋奴""西崽"等四种类型,在竹枝词中经由书写者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审美认同等多重视角中建构出文学文本意义上的异化镜像,此类形象为知识阶层对文化危机、文化自觉、文化选择等社会转型心理诉求提供了路径.在维新变革的社会思潮中,可窥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民族自觉的细微变化,同时也是中国"他者化"的文化隐喻,具有特殊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溪州竹枝词是描写土家族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作品塑造了不少生动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勤劳持家的女性形象、有勇敢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女性形象、有岁时节令中的女性形象,还有信仰禁忌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吟咏女性的竹枝词生动地展现了改土归流后溪州土家族地区女性的日常生活,虽是片段式的,却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福庆《异域竹枝词》中新疆相关内容所具有的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采用文学性较强的竹枝词形式,对新疆各地的山川、风物、土俗、民情等进行了生动的歌咏记录;自诗自注中以图志的方式、用平实的散文句法大大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其注语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关乌鲁木齐、巴里坤地方官制的记述,反映出镇迪道当时建置的复杂性,其记载甚详为他书少有,可补其阙。《异域竹枝词》是研究清代中前期新疆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盛唐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诗歌创作与演唱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唐诗成熟与繁荣又和唐乐有重要关联。唐诗在唐代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歌诗”, “歌诗”的发展则与唐教坊关系密切,唐教坊作为一个准娱乐行政机构,在唐诗创作与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王立著《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从制度层面对此做一解读,并在方法论层面上做出了系列突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汉英诗词发展史有关音乐性及韵律的运用的分析,认为当前汉语诗词英译中主要采取韵律自由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首先从历史观的角度考察了诗词音乐缺失的变化,将诗词的音乐性归属于意义的延伸,提示了译文中音乐性的减弱已成为不争的真实;进而从接受者的角度,探讨了当前汉诗词英译无韵的接受环境与趋势;再从语言文化与其所处的文化地位来分析,音韵存在的差异与我们当前的文化地位也决定了翻译中“再创造”的内容与传神的必要性,而韵律自由诗则代表了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5.
咸丰《兴义府志》收录了大量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描写了贵州兴义府的制度沿革、历史事件、田园风光与民风民俗,充分体现出贵州地方志编纂中以诗志史的基本思想,对探究史学与文学互动、诗歌与贵州社会文化发展之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诗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的出现是中国社会中重要的现象,它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都市和乡村并存的社会现实构成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文化语境,都市为现代诗歌提供了新的美学品格和发展的可能,对都市与诗的关系的思考是现代诗歌理论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许衡的《编年歌括》以歌谣的形式铺叙历史,是诗、史联姻的结晶,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念。组诗的艺术特色主要反映在整体编排,时间意识,概括简约,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统一以及语言的通俗化、精炼化、形象化和音乐性、节奏性等方面,具有文史兼备的特点,是前代咏史诗传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深受社会发展理论和历史哲学影响的文化发展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进化论、自由主义和唯物史观。在20世纪,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文化理论,一直是唯物史观文化理论的主要批评力量,他以"自由扩展秩序"作为文化理论的核心范畴,否定唯物史观文化理论,以"反唯理主义"的文化姿态,批评"建构论理性主义"。在两种对立的理论背后,既可以发现它们对文化存在与发展规律的共识,也显示出文化制度设计原则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学汉诗之需与唐人诗格盛行两相契合 ,促成了《文镜秘府论》的编撰。对于其详尽的诗法体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即诗歌创作过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来考察 ,空海对中国诗论的辑录主要有两个特点 ,即实用 (可操作性、偏于技巧 )和唯美 (偏重诗歌自身艺术规律和形式美 )。由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 ,《文镜秘府论》对日本汉文学的创作和歌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清诗界革命主张以新意境和新语句入诗,但又不能摆脱和突破旧诗格调,诗界革命未能成功。中国新诗的创立,不能无视或绕过近代诗歌改良运动的主张和实践。近代诗界革命是“五四”新诗革命的先驱,它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前奏。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危机,是中国新诗产生的巨大背景,新诗运动的目的、方向及价值取向均取决于此。对新诗社会功利的超常重视,是新诗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格律与自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