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法隐喻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及物理论是韩礼德纯理功能中的核心内容.本文选取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为研究对象,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文章通过对诗歌的英语原文及其若干汉译文进行经验元功能理解分析对英语诗歌原文的理解指出,使用语法隐喻理论.同时借助多版本译文对提升诗歌原文的内涵理解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注重对诗人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并检验诗歌的效用与功能.诗人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会对作品的产生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叶芝在其独特的象征主义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创作.魔幻诗学和智性诗学是其象征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叶芝的魔幻智性诗篇体现了在魔幻这一整体构架下诗歌引导读者发现和享受解读诗歌智性美时所感受到的令人愉悦的诗歌效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英语格律诗汉译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归纳,结合译例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得与失,然后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为理论基础,从诗歌功能的多样性和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两个方面,论证了英语格律诗多元汉译方法是可以共存的。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主要体现于歌辞作品当中,同时于一般诗歌和变文等诗体作品中也大量存在。程式的使用在中国汉魏六朝时期的本土诗歌中已经有所表露,但尚未表现为普遍特征,其作品一般篇幅不长,构成也较为简单,这些都与敦煌文学中的程式表现大相径庭。研究认为:敦煌文学作品与佛教的亲缘关系,敦煌写经中对中古汉译偈颂程式的充分反映,皆表明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源于汉译偈颂。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层面来看,汉译佛经偈颂这一行为,使《诗经》时代的口头诗学传统在经历了中古文学数百年的断层之后,重新在作家书面文学领域获得了部分的继承和发扬,而敦煌俗文学则正是沟通二者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韩礼德建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建构了一个可适用的理论框架,然而从该角度对英诗及其译文的鉴赏在我国并不多见。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概念功能、逻辑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对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五种汉译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从新的视角诠释翻译研究中原文与译文对等转换的差异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诗汉译本的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具备应用性;英诗汉译的原文与译文很难实现"对等转换",因此在翻译评价活动中应避免机械地照搬功能对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以E.Dickinson的作品Wild Nights——Wild Nights以及江枫的汉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对比考查原语文本、相应的译语文本的"音美"特征及其与作品"意美"构建之关系,讨论在诗歌翻译中,"音美"的转换对表现原诗意境、风格和特征的贡献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做题时,学生可以从标题中准确把握已有的信息;透视作品,理解诗中的形象意境;斟酌字句,领悟诗歌中的语言特色;纵观全诗,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联系历史(背景),评价全诗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西方诗歌、特别是拉丁文和德文诗歌汉译中所涉及的句法问题和翻译理论问题。其中对句法的讨论涉及汉语和拉丁语、德语的句法结构差异以及相关的修辞格式;对翻译哲学的讨论涉及便雅悯著名的翻译论文。论文所讨论的诗歌主要包括贺拉修和荷尔德林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隐喻性是英语概念习语最本质特征。基于英语概念习语隐喻性特征,以概念习语深层跨域标定为切入点,提出跨域标定和习语达意功能的四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英语概念习语汉译原则,构建翻译模式,指出英语概念习语汉译应突出概念习语隐喻性,保持习语文化特色,实现达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如果要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必须使得原作和译文达到最佳关联.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阐明了该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特别是"弱势暗含"对诗歌翻译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白朗宁夫人爱情十四行诗集》的汉译本为语料,分析探讨该译本中的特殊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结合关联理论进行阐释,证明了关联理论对于英诗汉译这一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具有很好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市井题材小说,对作品人物得病原因的判断及其诊疗对策的描述透露出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道德评价,展示了民族精神传统的形成痕迹。文章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描述,探讨了作品中的疾病观所体现的思想价值,特别是与古代儒学文化、宗教的关系,同时对其思想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约翰·邓恩诗歌中意象的类比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圆规、泪水、跳蚤)为例,对中英诗歌中意象手法的运用进行了类比与赏析,并指出意象是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意象,读者可以感受诗人内心的万千思绪,从而深化对诗人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诗歌翻译的"意译"和"直译"的争论由来已久,翻译研究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翻译方法,为"意译"和"直译"的探索提供了基础和立论依据。本文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形式、功能和情景互动三个方面对I Am Afraid的4种汉译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估,讨论英诗汉译的过程中,译者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选择"意译"自由的主客观原因。研究发现,英诗汉译受限于形式和内容的难以平衡,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既要顾及微观小句层面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的对等,即内容的"忠",又要顾及宏观语篇层面的成篇属性上的对等,即形式的"美",往往顾此失彼。这表明,"意译"赋予译者的创作自由是一定的,即在与原文意义对等的基础上,进行谋篇布局,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等效理论的关照下,分别从形式、音韵、意义传递三个方面对邓恩卿b蚤》的三个汉译本进行研究,从而发现等效理论对诗歌的翻译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诗歌翻译应兼顾形式和内容,内容的传达应在准确的基础上考虑译文读者的感受,从而使作品的译作对受体的影响应与原作对受体的影响等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逐渐自觉,诗歌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诗人们更加注重诗歌"缘情"这一原始功能与本质.作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寒士诗人,鲍照在作品中倾注了其大量的个人情感与思想,从而使得诗歌的个体性与主体性分外鲜明,以自我意识、个性意识、自由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为内容的主体意识成为鲍诗的一大特色,并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没有高瞻远瞩及详备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对西方经典汉译名称的一致性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全盘观念,译者各自为阵,造成了汉译西方经典目录上的空白、断层和错层,同一作品的汉译名称差异颇大.这些对经典翻译和外国文学研究十分不利.有必要设立有效机制,构建汉译外国文学经典体系,统一汉译经典名称,完善外国文学经典翻译和研究的学术规范,以促进经典翻译和外国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忧生意识与及时行乐是贯穿汉代诗歌的一条重要的思想主线.在这种忧生意识的驱动下,汉代诗歌出现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如果把先秦时期的作品和汉代作品加以比较,既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又能够看到二者的差异.<诗经>表现人生易逝、及时行乐的作品,所发出的声音还很微弱.而汉代这类作品的量和质都出现了飞跃.<诗经>到汉诗的这一转变,不是诗歌独立发展的结果,而是社会风气起了决定的作用.因此,对这个时期诗歌所表现的忧生意识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利.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悲情思想,怀疑是她的悲情思想的根源,而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奠定了她的诗歌的悲情基调。从她诗歌作品中的四类主题——宗教、自然、爱情、死亡来进行特点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悲情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19.
自由体和格律体的翻译形式在英诗汉译中因为原诗体例的不同而备有所长.以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歌》的翻译为例,主张对于英语诗歌中的传统爱情诗歌,应以中国古体汉诗尤其是词体的形式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诗意蕴,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产品的叙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叙事引入设计领域是希望设计作品能够像故事一样传递思想。产品的叙事因素分形态因素和功能因素。叙事作为设计过程中一个能够贯穿全局的工具,具有发现问题、描述概念、完善设计的作用。产品的叙事设计可从产品的形态、实用功能、情感体验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