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整齐对仗美、参差变化美、语言节奏美和语言色彩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对读者产生的美感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和内涵美相互交融,共同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2.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目的不仅仅是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的古典诗歌,更重要的是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克服文化差异,实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异域文化。本文试从文化因素、形式和内容、诗歌意象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相似文献   

3.
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本土化表现为中国诗歌通过法语语言再现,意境符合译者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诗意与诗译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极大的差异,加之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音韵美、意境美等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道路显得尤为艰难。本文试图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出发,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世界华文诗歌,以五四时期诞生的新诗为主体;提倡诗歌革命并首先实践的是留学生,他们是从19世纪晚期开始的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一支特殊的先导的知识分子群体;倡导诗歌革命乃是他们倡导中国文化、思想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善于借鉴外来诗歌文化,继承中国诗歌传统,从而成为五四以来新诗运动中最有影响和成就的代表者;台湾的诗歌是20世纪华文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诗人也是台湾华文诗坛的主要弄潮儿,大陆,台湾诗歌的此起彼落,正好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的一条完整轨迹  相似文献   

6.
面对20世纪中国汉语诗歌的发展演变,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叙述。王光明认为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种在“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文类”三者的互动中展开凝聚和建构的文类。王光明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与众不同的是,他能融合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于一体,结合中国的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文类的现代性寻求,重构百年来的汉语诗歌的变迁历史,为诗歌史的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性特征──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绪论李伯齐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产生最早,发展也最为充分。从《诗经》迄今三千余年来,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创作了难以数计的优秀诗篇,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艺术经验,形成了具有...  相似文献   

8.
江弱水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指出穆旦诗歌是对奥登诗歌的移译,而非中国性这一特征造成了穆旦诗歌的失败。而文本从选择奥登的原因、伪奥登风的消解、穆旦诗歌中的“非中国性”追问、传统与现代的反思等四个方面探讨和重新考察穆旦诗歌与奥登的关联,进而认为穆旦诗歌的特质与奥登并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从王佐良的《一个中国诗人》为整个穆旦研究定下基调,到穆旦的《饥饿的中国》标志着穆旦创作走向“世界”,“景观诗歌”视野中的穆旦,其主题词显然是“中国”;“中国”的存在以及它的被凸显,标示着穆旦诗歌意义被争夺的焦点所在。穆旦提供的一种“景观诗歌”,“可译性”是其重要特点,我们应当由此进一步探讨“景观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史”的意义,并由此考察穆旦诗歌中备受争议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时间意识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体现最为明显,在传统文化的支配下,中国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以儒、道、佛三家为主流,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趣味。台湾诗人洛夫是一位师承中国古典又具有现代风格的诗人,他诗中的时间意识明显体现着道家、佛家的时间观,表现在诗歌艺术世界中,时间的超越和解脱  相似文献   

11.
焦延寿,一位至今尚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汉代杰出诗人。他书写了西汉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诗史”,一系列“写实主义”诗篇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开唐代杜甫“诗史”之先河;他有大量创获的寓言诗、哲理诗,为丰富诗歌的品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焦氏是自屈原之后,中国诗史上第二位有名的重要诗人。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必须深入研究《易林》,这是对诗歌发展似乎中断了的西汉时代绝对必要的联缀,是对魏晋至唐宋诗歌发展另一个潜在渊薮不可忽视的挖掘,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片空白必须弥补。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诗歌“意境”的概念,并对之加以探讨的,是中唐时期的一些作家和诗歌理论家,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然而诗歌意境理论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与前人及同时代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学术思想及哲学理论观念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谈“象征”在戴望舒诗歌中的作用何俊杰戴望舒是三十年代中国诗坛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曾开一代诗风,对新诗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主要成就在于将欧洲象征派为主的诗歌艺术同中国的传说诗歌技艺与“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体新诗的表现方法熔为一炉,从而创造出既有民族...  相似文献   

14.
论叶燮的《原诗》及其诗歌理论〔德〕卜松山(KarlHeinzPohl)著王文兵译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与文学理论的繁荣极少有巧合之时,通常是在诗歌繁荣之后才出现对诗歌的反应。如所周知,六朝后期文学批评的第一次繁荣就是对此前汉、魏、晋三朝诗歌兴盛所作...  相似文献   

15.
荒诞意识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化与中西文化的互相交流与借鉴,荒诞意识也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反映在中国当代诗歌中。本文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当代诗歌中的荒诞意识。首先是以文革后期产生的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对荒诞现实的揭示与否定;其次是诗人对自我生存的荒诞性的表现以及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对诗歌的缺席;最后是由于当代诗歌对历来诗歌语言传统的否定与重建所导致的诗歌文本的荒诞。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诗歌是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诗歌在89年的断裂使得八、九十年代诗歌创作上有很大差别,本文从“第三代”诗歌入手,以它和九十年代个人化诗歌创作的内在联系为着眼点,试图在二者的联系中找到诗歌发展至今的一脉相连的内在精神的延续和创作的积累,达到正确审视当代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诗歌赏析与教学单力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历史最长艺术成就最高的传统文学样式。先秦的《诗经》和《离骚》是古代诗歌的源头,唐宋诗歌则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开始了传统文学现代化的进程,而诗歌现代化则成为文学的开端。从郭沫若、闻一多,到艾青,...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诗歌的回顾与前瞻李宗涛世纪末的巨幕正徐徐拉开。身处技术时代的工业文明之中,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蓦然回首当代诗歌更迭嬗变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命运的潮水似乎总是把我们推向无法预知的地方。中国当代诗歌经“文革”之后首度崛起是70、8...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诗人对中国隐逸诗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社会因普遍对西方文明的忧虑而转向中国古老文明的热潮中,为了寻求突破,一部分美国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接受和吸收了中国古典隐逸诗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诗人的本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干扰、甚至是颠覆他们对中国诗歌和思想的接受和吸收,但不管怎样,隐逸诗最终成为美国诗歌的一部分,成就了中关诗坛的一段文学姻缘。  相似文献   

20.
中英文诗歌非语义因素之比较郑康诗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哲理诗,没有传神达意的意象意境就称不上是好诗。作诗讲究含蓄,切忌一味地直抒胸臆。要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意象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诗歌对比兴手法历来给予高度重视,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