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公平已成为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市场经济是科学认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逻辑起点。而市场扭曲和政府错位是目前社会公平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只有当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也就是政府致力于公平,企业专注于效率时,公平和效率的冲突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2.
政府机构改革是在价值取向支配下进行的,价值取向决定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容和效果,评价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功与否也必须从价值取向出发。政府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从属于公共行政价值取向。政府机构作为实现国家意志的载体和工具,具有明显的执行属性,目的在于保证公共资源配置的高效和公平,因此,效率与公平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回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府机构改革轨迹,从机构精简、政府效率等方面看,它基本上满足了效率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平价值也获得了一定关注,但处于次要地位,导致严重的公平问题,其根源在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定位。只有将这种非均衡的价值取向转变为“讲究效率,注重公平”的均衡价值取向,才能准确找到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并进行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方可成功。大部制是兼具效率与公平价值的体制,是今后政府机构改革的有益方向,但也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进行合理权衡与取舍。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政府行为关系到改革的成功与否.目前,政府在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冲突;二是政府与"代理企业"的博弈;三是权力寻租的诱惑.通过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的价值取向、建立城市公用事业新型的公私合作关系、强化自律和监督评价机制等可以针对性地化解这些困境.  相似文献   

4.
“效率优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转轨”时期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十四大文件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起了重大历史性指导作用,但这一提法也有不足之处,把“效率”和“公平”看成两码事,看不出其间正面因果关系。笔者认为,我们不仅应继续倡导“效率优先”,而且应正面面对效率—公平关系,笔者倡仪采取“效率优先,增进公平”的提法,即表明“效率优先”是发展经济、增进公平的前提,而“增进公平”则是“效率优先”的目标与归宿,是政府为弥补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缺陷而努力(通过再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及义务。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经济效率是一个对待性的概念,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手段;经济公平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还具有某种目的性价值;两者都是衡量社会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价值目标。“市场失灵”使政府协调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的行为具有道德合理性。政府协调行为应该致力于同时满足公民对这两种价值目标的需求,确立以经济效率为基础,致力于维护经济公平的复合型价值取向。政府协调行为也会衍生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协调主体放弃了公正、中立的价值取向;“寻租行为”损害了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法律制度、政策违背经济公平的伦理原则;协调行为导致了政府工作的效率低下。但这些现象是可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6.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十分突出。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实质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效率不能只做纯经济学的理解,必须提升为社会伦理问题;公平也不能只从权利的平等这个角度考察,还应从权利与义务的协调和对称这个角度考察。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应当成为企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这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可以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看成是企业伦理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推进公平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能 ,政府推进公平是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公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之一。政府干预市场是为了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与协调。为防止两极分化 ,我国政府须在推进起点公平、结果公平、环境公平上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效率关系界说历来复杂纷繁,学界大抵抽象笼统地对二者的先后主次做理论推演,或主张效率优先,或主张公平优先,或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加关注公平等。此类界说具有明显的理论与现实局限:理论层面,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社会整体属性;实践层面,引发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当前,应从公平与效率的社会整体性出发,从政府与市场的社会功能视角确立公平与效率的互补关系,这既有利于现代社会建立正确的公平理念,也有利于推动市场的稳健持续发展和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决策效能。  相似文献   

9.
公平和效率统一问题的解决 ,不能囿于个人与个人关系的视角 ,而应从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入手。在市场经济社会 ,个人与政府在相互交往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在当代 ,它表现为个人与政府之间利用与贡献、权利与义务的一致。而个人与政府之间平等交往的实现 ,既能克服市场分配的不公平 ,又能保证政府再分配的公平性 ;既能促进个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又能减少和克服政府活动导致的效率损失。因而 ,个人与政府的平等是市场和政府、公平和效率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平与效率作为经济学中分配领域的一对关系范畴 ,目前 ,它的研究范围已超出这一领域 ,成为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的交叉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既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企分开 ,实现公平的环境和目标 ,也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的主体 ,承担着组织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职责 ,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枢纽地位。政府制定政策、追求目标和采取的措施怎样 ,都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和职能的发挥 ,进而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BMW假说(财富=政府×市场)分析框架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整体价值(或单位价值)取决于协调政府和市场功能的制度安排。通过引入"成本--效用函数",我们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存在最优的可能,即成本曲线与效用曲线的切点。同时,在上述静态分析基础上还可以引入时间变量和空间变量,引入时间变量后要求制度应该具有弹性和预见性,引入空间变量要求制度应与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相适应。总之,中国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制度构建要做到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增进功能、权衡风险与利益、适时进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PPP项目投资方出资视角探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权益资本结构问题,梳理PPP项目影响因素,根据参与方不同动因,在考量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投资准公共产品PPP项目回报要求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场化准量模型得到项目最优权益资本结构,分析社会资本方的生产效率、项目负债结构变化带来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市场化准量模型对测算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最优权益资本结构有效;经过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博弈,存在一个最优的市场化准量,使得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政府方能够给予的收益率和社会资本方要求的报酬率达到均衡状态;社会资本方的生产效率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化准量,项目负债比例适度增加,社会资本方能够呈现更多出资意愿。为提高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应尽可能因项目而施策,科学判断项目权益资本结构,注重项目经营效率提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作用,通过良性循环缓解政府投资压力。  相似文献   

13.
解决非流通股流动性风险与流动性折价问题的关键是设立过渡流通股市场,政府给予非流通股一定的过渡流通期,以防止冲击A股市场指数。国有股问题的本质是流动性风险问题,而且过渡流通方案还能促进形成一定程度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利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伦理规范的角度,对我国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主要伦理缺陷有:农民工与城市正式职工相比,社会地位存在严重的身份歧视;就业选择缺乏机会公平;劳动报酬缺乏经济公平;劳动力形成过程缺乏起点公平以及劳动权益保障缺乏结果公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国家公共政策的调整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所在.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高等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阶段中都存在不公平现象,因此,公共政策的制订应从理念树立、资金扶持、机制健全、政策改进和资源调节五个方面予以改进,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的基本准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仍存在诸多不公平的社会问题,其主要解决的途径是社会公正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政府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公司法中强制性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将公司法归结为合同法的特别法至少在目前我国这种法治环境下是不现实的。国家在制订公司法的强制性规范的时候,应从公司所处的社会环境、行为涉他的利害性、公平和效益以及国家政策四个因素出发来综合平衡考虑。  相似文献   

18.
以苏北地区为例,对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苏北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村公共服务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为正,但后者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目前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有关。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两种关系,建立完善的多元化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9.
从流动性风险角度研究非流通股,认为国有股的历次减持巨幅冲击A股市场的情况是国有股本身存在的流动性风险的市场表现,因此非流通股本身存在流动性风险,也就是相对于A股市场的规模与现有运行机制而言,非流通股本身就不具有那么高的流动性,如果强行给予非流通股T 1的流动性,则A股市场将被冲垮.国有股减持政策的设计应当顺应非流通股流动性风险的本性,顺应非流通股相对于现有A股不具有流通性的本性,以T X制度缓解非流通股转流通对A股市场的冲击和给A股市场造成的流动性风险,而且还能促进我国形成一定程度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流动性风险就是国有股流通问题的本质.全流通问题可以归结为流通性风险问题,全流通问题的实质就是流动性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