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从70年代末80年代的张洁、残雪、王安忆到90年代的陈染、林白等等,她们从自我经验出发,发展了女性所特有的人性各个侧面.纵观这些女性文学作品中人性的内涵的衍化,大致经历了从人性中自然性的压抑到寻找自我、回归自然到自我本性的升华,其视线是从外部世界回归到女性本体.在这一艰难的找寻过程中,女性文学逐渐成长,女性作家也一步步成熟起来.这一过程也是她们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从失落到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洁对女性问题的思考经历了从关注女性外部空间到重建女性内在精神的转变。在张洁笔下,女性的精神症候多表现为独立性的丧失、对现状的麻木不仁以及耽于梦幻、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女性的精神成长,就是摒弃依赖和麻木,重建独立的清醒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女性“成长”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审视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女性“成长”故事,可以找到一条清晰的关涉女性“成长”的路径:从初期的自觉向“中心文化”的服膺,到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诀绝,女性作家最终寻找到了一条女性自我升华、自我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女作家纷纷拿起笔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思索女性历史、现实命运,构建女性理想世界。这其中的代表者是张洁。她创作了许多表现女性经验、关注女性问题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女性意识的演变和她对女性理想的执着。尽管她爱到失语,她对男性的呼唤、对女性的寻找回归都有一个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但其独立的、先进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性理想的追求,自始至终没有变化,即使有变化也是张洁对理想坚守的另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美国南方女性的成长是凯瑟琳·安·波特中短篇小说中的一大主题.选取<旧秩序>小说集中的几个中短篇,运用成长心理学,分析南方女性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成长历程从自发反叛压抑人性的旧秩序,到奋力挣脱强加于女性身上的"他者"形象;从彻底与旧秩序决裂,到离家远行,寻找自我.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女性自我世界,即精神世界,女性的主体世界;另一部分是物化世界,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组成,是女性参与的对象世界。女性寻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女性自我世界、男性世界、整个世界。这一寻找过程,交织着现代女性对自我的确认与超越,对男性世界的认同与排斥,对外部世界的参与逃避的精神矛盾,呈现出复杂的女性意识。而伴随并体现这一“寻找”的女性文学,则忠实地记录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变幻历程和复杂的构成。  相似文献   

7.
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颖 《东方论坛》2007,(1):40-44
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张洁是具有奠基性的的重量级作家.作为她最富有个人特色的一篇作品,《方舟》不但在张洁个人创作历程中是一个转折点,而且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主体女性观念的转折点.在20世纪前半叶的女性文学创作中,"人"的意识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为明确的性别体认,而是被激烈的革命政治思潮彻底隔绝,而历史上又一次的从"人"到"女人"的观念上的突围,正是从《方舟》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9.
逃离意识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随处可见,在逃离过程中,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刚强气质与独立自主,使逃离本身成为女性寻找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开端。同时,成长女性在逃离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回归到原有的生活轨道上来,但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女性退回到原来的精神原点,而是在一定意义上表征着女性个体的成熟和自主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立场解读张洁的<方舟>,可以更清晰地洞察这部作品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描述.<方舟>堪称一部女性生活的艰辛"创业史",小说展示了三位独身知识女性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种种艰难挫折,和她们互相扶持在窘境中不懈努力的历程,让我们看到的是男权意识的深固和女性解放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女性书写者对女性主体性的探寻呈现出不断变化深入的态势.即从张洁、张辛欣"女人是和男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人"到王安忆、铁凝对女人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存在的特性的探寻,到林白、陈染文本从个我隐秘的生活、心理层面对性别个体女性自我的追问,再到王安忆<长恨歌>在一种平易的日常状态中展现女性个体生命的世俗形式及意义,营造一个世俗、民间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2.
与“五四”文学注重通过对外部的剖析和关照来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同 ,张洁更注重对女性内部的审视和反思。在张洁的众多作品中 ,《爱 ,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三篇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集中体现了张洁的女性解放思想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并呈现了她对女性问题思考的连续深入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女作家张洁自新时期以来关于女性和爱情婚姻的书写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书写的先导和典范,但通过详细的文本阅读,文章认为张洁的创作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传统男性话语的突围。其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不仅没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构成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化的颠覆与解构。批评界对张洁“女性主义文学”和“女权主义者”的定位,只是一种盲目运用西方理论因概念混淆而产生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张洁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在其创作序列里塑造了一批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在张洁的小说中表现出直觉的、体验的女性立场,与20世纪80年代主流的知识分子话语之间有着缝隙和冲突。从小说中细节场景的分析入手,展现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所显现的性别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的纠缠,并试图通过消弭、遮蔽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建构知识分子的主体身份;在消弭、遮蔽当中又体察到性别身份缺失的痛苦、无奈,从而勾勒出女性写作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5.
黄静 《南都学坛》2000,20(2):46-48
本世纪 80年代后期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世俗文化的兴起 ,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随之变得愈来愈实际。与之相应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也逐渐从对理想的追寻走向了对现实的确认。女性文学的这一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爱情婚姻观 ,人生价值观 ,男女两性关系。张洁与池莉是这一转变的两个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6.
张洁自开始创作以来,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亿万读者,20多年的创作生涯,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部历史,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思想意识的交融。文学实际就是古代的神话原型在各个时代的“置换变形”,从“斯芬克斯之谜”、“美狄亚”两个原型意识出发,可以体会到文学的神话主题在张洁作品中的复苏。  相似文献   

17.
《沉重的翅膀》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在写作中张洁参考了广大读者的意见,文学批评界的意见,文学编辑的意见。《沉重的翅膀》的题材效应大于其文学价值,但这不等于说《沉重的翅膀》是一篇毫无艺术性可言的作品,《沉重的翅膀》不仅表现了社会的政治斗争,还以作者特有的女性视角表现了人物的家庭生活,融进了作者的个人人生经验,体现了张洁对爱情、命运的深层思考,这使这部小说超越了一般改革文学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婚姻伦理小说有不少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文学命题,体现出较强的当代性.以张洁为代表的主情类作家执着地追求理想的文明婚姻,张扬女性独立意识,高歌知识女性的才情,为新时期的婚姻伦理小说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南宋诗学家张戒及其<岁寒堂诗话>.张戒是一位爱国者,他论诗主要遵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从两个方面推进了诗意学说.在诗意本体论方面较前人有所深入,在言志与咏物的关系方面提出了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与宗教异曲同工,宗教成为集体无意识影响作家,文学中渗透着宗教情韵。中国当代作家张洁的小说《祖母绿》,就具有着浅淡的宗教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