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龟兹国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周围,疆域包括今新和、沙雅、拜城三县的全部和轮台县的西部。土著居民属白色的雅利安人种。张骞通西域时,其国始为内地所知,已经创建多年,王族姓“自”,有时也译作“帛”。自西汉至唐朝,龟兹国与中央政府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因此,不断有龟兹贵族和平民迁入内地,他们大多与羌族杂居在一起,双方关系十分融洽。羌族是我国上古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商周时期即聚居在今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青海东北部,两汉时期,又逐渐扩展至今四川西北部、青海西部和西域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内外。由于龟兹国与两汉中央政府关系密切,也有不少羌人西迁至龟兹国居住,与当地居民共同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2.
天骥龙麟说     
“天骥龙麟”这句话,本是后凉创建人吕光赞誉当年龟兹马的一句名言。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县。新疆出名马,不仅是龟兹,其它各地也有所产。据《北史·高昌传》说,高昌国(今吐鲁番)也出名马。高昌马和龟兹马虽然享有很高声誉,但要和伊犁马、焉耆马相比,又相形见绌了。特别是伊犁马的名气,比高昌马、龟兹马要大得多。伊犁是古代乌孙国的故地。乌孙在西域三十六国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国中人民以游牧为生。《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公元前119年,汉朝政治家、外交家张骞第二次  相似文献   

3.
龟兹石窟是我国现存大量西域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址,它是探索龟兹佛教历史、思想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犍陀罗佛教就是龟兹石窟中主要的佛教,其艺术特色除了在佛像、笔画上直观的展露,更深刻的思想艺术更是在石窟的每一个地方表露无遗,不管是建筑形式、经文残卷还是石窟中流淌的空气,都带有古代西域佛教的艺术气息。文章对西域犍陀罗佛教的思想艺术进行探究,从龟兹石窟寺探究西域佛教艺术的发展道路,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魏书·西域传》载天山腹地有乌孙与悦般两国。乌孙之名已见于《史记》,而悦般国名首见于《魏书》。《魏书·西域传》虽将乌孙与悦般分别记为两国,但却留下了许多疑点,详加推究,不得不使人认为悦般即是乌孙,两国实为一国。现说如下。 一、赤谷城同为乌孙、悦般之都城 公元前130年左右,乌孙昆莫由今天山东部西迁至伊犁河、纳伦河流域。至公元前126年后不久,摆脱了匈奴的直接统治,对匈奴“取羁属,不肯往朝会”,成为独立的乌孙国。据《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又据《魏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5.
东汉初立,光武帝因中原甫定,无暇顾及西域,西域诸国复附匈奴。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不久,南部附汉,北部继续控制西域。明帝遵汉武故事,为打击北匈奴,重开西域经营,矛头所指首先是伊吾和蒲类地区。  相似文献   

6.
翻 越白雪皑皑的天山 ,穿过赤日似火的吐鲁番 ,一直向西 ,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焦枯的胡杨林 ,在风沙的裹挟下来到了新疆库车县。当你要涉过库车河 ,抬头看到大桥上“龟兹古渡”牌坊时 ,便知道自己已经来到西域文明史上著名的古龟兹国。这段路程有多远呢 ?正应了“西部歌王”王洛宾那首歌里唱的 :“阿拉木汗住在哪里 ?吐鲁番西三百里。”因为研究古丝绸之路 ,我曾无数度奔波于这条风雨故道上 ,光是库车已经来过七八次 ,对这片荒凉偏僻的热土 ,却总是魂牵梦绕。这一回借着参加“唐代西域文明与安西大都护府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机会 ,了却…  相似文献   

7.
正儒学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特别是儒学在西域段的传播,是与汉民族在西域的屯田和移民分不开的。《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其明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汉益遣屯士分田车师地以实之。"《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车师》:"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郑)吉、(司马)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吉即迎其妻子置渠犁。  相似文献   

8.
知识荟萃     
史籍记载,我国西域地区自古就是出产好马的地方,如龟兹(今新疆库车)出产的马被誉为“天骥龙麟”,焉耆马被称作“龙驹”,巴里坤马被称为“胭脂马”。而在众多的好马品种中,最被称道的还是出产于乌孙(今新疆伊犁一带)的“天马”——“西极马”。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西域乌孙马开始传入内地。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记载:“乌孙多马,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马。”张赛出使西域至乌孙国时,将汉朝皇室的诸多礼品赠送给乌孙王,乌孙王昆莫以“马数十匹报谢”。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受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汉、魏以来,西域地区各民族乐舞艺术的奇葩先后传入内地,其中尤以“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龟兹乐最为著名,它对我国中原乃至东方各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到隋唐盛世之时,西域乐舞已在内地广为流行,在皇廷先后设制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中,西域舌乐均占了很大比重;即使在内地当时创作的曲调中,“也无不杂有胡音”。《全唐诗》中有许多诗句,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女为胡妇学胡装,伎进胡音务  相似文献   

10.
刘俊 《民族学刊》2022,13(2):98-104, 143
冒顿代父自立后,匈奴建构了姻亲氏族和挛鞮氏共同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体制,其中挛鞮氏处于核心地位并垄断军政大权,姻亲氏族处于“辅政”地位。匈奴前期挛鞮氏诸王通过发动“掠夺”战争、索取“岁奉”“通关市”等资源,满足了姻亲氏族的物质需求,匈奴政治体制和挛鞮氏的核心地位均稳定。武帝以降,挛鞮氏诸王难以稳定的获取资源,逐渐失去了姻亲氏族的支持,匈奴传统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在此进程中,姻亲氏族先后通过扩权、成为核心氏族、被“共立”为单于等获得了与挛鞮氏在匈奴政权中“对等”的政治地位,北朝时,姻亲氏族蒙逊脱离匈奴政权独立建国,匈奴政治体制基本瓦解。  相似文献   

11.
一 匈奴的势力伸向西域,始于月氏放弃其故地之时。月氏的故地,据《史记·大宛列传》,在“敦煌,祁连间”。其地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太山东麓;极盛时其势力范围在东方到达河套内外,在西方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应在它控制之下。据《史记·匈奴列传》,匈奴自冒顿单于即位后开始强盛。冒顿在破灭东胡,消除来自东面的威胁后,便掉过头来对付月氏。他对月氏发动的较大的攻势有二次。传文称第一次为“西击走月氏”。其结果是匈奴“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传文称,“是的、汉兵与项羽相距”,知这次攻势发动的时间大约是前三世纪末。嗣后,据同传所载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冒顿单于“遗汉书”:  相似文献   

12.
西汉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一)西汉与西域之关系,一般认为始于张骞首次西使。张骞首次西使启程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中途因被匈奴拘留,十余年后才得脱西走。他到达的第一个西域国家是大宛,时在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①。《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闻...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汉武帝派出的第一个通西域的政治使节,张骞的足迹西达天山南北、葱岭东西,被当时人称为“凿空”,是正史中明确记载的中西交通的开拓者。张骞第一次出使期间,汉匈战争由开始而取得了元朔二年(前127年)河南之战的胜利;他回国后,汉朝又取得了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之战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的巨大胜利。为回答汉武帝的询问,张骞依据其所了解到的西域情况,明确提出了彻底战胜匈奴贵族的军事战略——“断匈奴  相似文献   

14.
作为唐代中央政权与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紧密的有力的历史新见证 ,阿艾石窟为研究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在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的一天 ,24岁的新疆库车县(古西域龟兹地区)维吾尔族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 ,在该县县城以北60公里的一条峡谷崖壁上采药时 ,意外发现了一座盛唐时代的佛教石窟。阿不来提·买买提深深惊叹于洞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 ,并迅速向当地政府报告了他的“重大发现”。得知情况后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的文物工作者二十多人立即赶到现场 ,对石窟进行了全面清理 :测量…  相似文献   

15.
匈奴、乌桓的“落”究竟指什么?莫任南《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和帝时,汉击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同传还提到曹操大败乌桓,“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匈奴和乌桓的“落”指什么而言?马长寿在《...  相似文献   

16.
乌孙族原在敦煌祁连间时,已是匈奴西边小国,与匈奴、大月氏同俗.《史记·大宛列传》说:“乌孙……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这同俗,不仅包括生产的相同,也包括生活习俗的大致相同.乌孙族从河西及天山东部迁往伊犁河流域后,由于地理环境关系,仍然以游牧养畜业为主,《汉书·西域传》指出乌孙地区“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确实在乌孙族住牧的伊犁河地区,特别是天山山区的昭苏、特克斯、巩乃斯、尼勒克、巩留一带,今天依然是一片又一片镶嵌在山间的无垠草原和山上郁郁葱葱、苍翠蔬蕤的遮天松林以及长得齐腰深的各种禾本科、豆科的丰茂牧草.山区降水量平均在600毫米左右,天马的著名故乡昭苏盆地有些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山区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较  相似文献   

17.
魏晋"杂胡"释义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是匈奴的专称,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为示区别,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并非指其小弱.至唐代,匈奴杂胡均已消失,惟西域昭武九姓胡依然保留有种类繁多的特征,故在隋唐以后昭武九姓逐渐独擅杂胡之称.  相似文献   

18.
张骞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当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他的头颅还被制作成了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只好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故而,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139年,张骞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  相似文献   

19.
近来经常听有人说“蒙古族就是匈奴族”,或者“蒙古族是匈奴族的后裔”。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考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生活着两个较大的民族:匈奴与东胡,匈奴居西,东胡居东。最初匈奴与东胡是友好的邻邦,到匈奴冒顿单于时代(公元前209——公元前174),东胡王向匈奴王勒索“脱落之地”,匈奴王怒,“地,国之本也,奈何予之。”于是率众击东胡,大败之,尽占东胡之地。东胡从此便  相似文献   

20.
吐谷浑“自晋永嘉时(307—313)有国,至龙朔三年(663)吐蕃取其地,”立国长达三个半世纪之久。该政权崛起于中国西部之时,正值国内形势跌宕起伏之日。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止,135年间五胡先后建国十六有余。作为中原与西域交往唯一通道的河西走廊,先后出现了五凉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军事上的连年战乱,严重阻碍了中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