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分配论就是国家财政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明确一个问题:我国财政主流学说——国家分配论就是关于国家财政的理论或学说,国家分配论亦即国家财政论。之所以可以这么说,是由于国家分配论对于“国家财政”这一范畴的全面把握和深刻分析,以及国家分配论对于财政本质、财政基本属性的独特论断所决定的。同时,本文还对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或国家财政论)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公共财政也是以政府(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分配关系,公共财政论的本质观也是国家分配论,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既有区别又统一。国家分配论是发展的财政理论。当前我国财政理论要在坚持国家分配论的基础上,对各种财政理论,尤其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核心的西方财政理论进行整合和发展,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邓子基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学术研究达65年之久,是新中国财政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坚持马列,借鉴西方,立足国情,矢志不渝,锐意创新,融合前人和当代中西财政学者之说而自成一家之言,在财政、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等研究领域,填补诸多空白.其学术精要——财政本质观:倡导、坚持与发展“国家分配论”;财政教学观:构建并发展新中国财政学科理论体系;财政管理观:坚持财政平衡的理财思想,反对“赤字无害论”,主张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研究方法论:“坚持马列,洋为中用”;公共财政观:在继承中发展“国家分配论”.  相似文献   

3.
马雪 《东岳论丛》2012,33(5):136-139
当前,城市非理性扩张,房价不断攀升、土地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土地市场行为.大多数学者在财政分权制度下分析土地问题,通常关注的是地方政府间横向竞争对土地问题的影响.本文关注的是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竞争下的土地问题,地方政府利用信息优势来对分权的边界进行事实上的调整,通过体制外收入扩大了自己的财政份额,来弥补中央政府所确定的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重新对财政权力进行分配,将非正式资金纳入到国家正规的税收体制中来,使得地方政府进一步寻找新的体制外来源化解中央的压力.正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导致地方政府依赖非正式资金体系来获得可支配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土地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获得非正式收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是当前严重土地问题的深层次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体制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过程,财政收支决策的民主化和强化市场型政府等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的基本条件.而财政收支运作的透明、财政收支的硬性约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从总体看,我国财政还不是公共财政,而是一种政府财政;我国财政主要是一种建设财政,而不是一种民生财政.在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的过程中,要确定公共产品提供中的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把控制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与完善再分配机制结合起来,完善我国公共支出管理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地方财政是我国财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地方财政的困境问题日益凸现,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桎梏.本文通过从地方财政困境的现状入手,着重分析这种困境形成的多方面原因,并进而提出化解困境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也谈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存在需要财政 ,这是国家的共性。一切财政都是为满足国家行使其职能的需要 ,这是财政的共性。各国对“财政”的不同叫法 ,不是财政的本质区别。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只服从于国家职能的需要 ,西方“公共财政”的职能统一于政府职能的需要和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之中 ,这正是“公共财政”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借鉴的方法不是改名 ,而是转变国家职能 ,完善财政分配体系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现代国家财政  相似文献   

7.
维护国家权威在整合中发展国家分配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为促进财政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财政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在运行机制层面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学习和运用内生于市场经济的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更是当前的重点所在.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忽视中国国情,生搬硬套,否定国家(政府)在财政分配中的主体地位的倾向.本文通过重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结合上述倾向中一些比较典型的认识对财政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进而得出当前进行财政理论研究,应紧密联系中国国情,遵循"坚持+借鉴=整合+发展"的思路,在整合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财政理论--新的"国家分配论"("国家财政论")的结论,为我国当前国家财政职能的顺利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财政效率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市场经济本身是富有效率的,公共财政也应具有效率属性。财政效率高低是评价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成败的核心,提高财政效率既有利于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也有利于推进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本文从分析效率的内涵入手,结合对财政职能的分析说明财政效率的内涵及表现,并以此为理论平台,构建评价财政税收效率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因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成为理解一国财政制度的切入口,同时也被视为决定一国公共财政治理好坏的关键因素.在一国政治经济体制中,各地区往往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资源、地理位置以及语言、习俗、禁忌等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方精神.故如何利用地方精神,调动地方积极性一直是公共财政研究者们关心的复杂议题.本质上,发扬地方精神,需要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权制度,妥善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处理,以有效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作用,并防止地方精神异化为地方主义.本文分析了中国财政治理中地方精神的积极作用、发挥作用的条件及其限度.最后,本文给出了一些完善正式财政分权制度的建议,以期对有效培育和发扬地方精神、释放地方活力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公共财政论"的科学性、社会正义性与"国家分配论"的非科学性、御用性,为彻底摒弃"国家分配论"的财政观,树立"公共财政论"的财政观,加快我国构建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改革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