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运用人学原理,站在农民立场,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化为以农民为本的"三农"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把握中央惠农政策的利、乐、和、安结构,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积极性,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切实服务"三农"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是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农民是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人力资源。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将农民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素养,具备科学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敏锐的市场意识,适应农业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新型农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着力对传统农民与现代农民内涵进行阐述,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转型的理论,进而提出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约束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政策界定、土地获得、金融支持、社会化服务、扶持政策、后继人才等方面存在诸多发展约束。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和保障,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创新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风险规避、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通过培养和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和健康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可以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主体,是指能自主参加农村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农村新型经济主体,则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农村新型经济主体,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很多农民的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走向分离,并引致农民的主体性价值冲突,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经济主体的培育方式方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农民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广大农民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上,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把握农民的全面需要,紧密围绕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1.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种主体表现为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蓬蓬勃勃的事业,积极主动的投入建设,并在  相似文献   

9.
李伟  陈玲芬 《天府新论》2013,(2):107-110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的主体力量,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这关系到新农村发展、农村社会的管理.当前农民的主体意识中乡土性和现代性复合交织,并出现主要的新型农民类型,对其进行类型学分类分析,可以从传统与现代双方博弈的角度提出当前对农民复合主体意识培养、引导的可能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晏荣 《天府新论》2005,(Z1):8-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本质上是要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步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缩小国内的不平等程度;解决好"农民变市民"的就业问题;建立能够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新农村的环境法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设新农村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的今天,农村和农民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交错复杂的农村社会现象背后,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却常常在各种制度环境和政策背景下被遮蔽或淡化。农村环境问题已经触目惊心,数亿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健康受到危害,且纠纷频发,成为社会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因素,成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大障碍。基于对现行环境法制度在农村的适用性的深思,本文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对现行农村环境法制进行了一番审视,并对农村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期望对构建和谐新农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的制度约束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取向。为适应这一目标,必须在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制度体乐的设计中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土地长期受益权、城乡统筹是农民社会保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青年农民外出务工是青年农民走向现代社会、接受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改变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及农民状态的重要渠道。对青年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城市文明的需要。因历史遗留、现实制约、观念偏见、主题特性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现阶段对青年农民工权益维护不足。在增权理论的指引下,通过个体的文化增权、企业的组织赋权、社会的政策维权,建构整体性、系统性的维权方略,是提高青年农民工维权实效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农民思想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状况,主要表现为正面的思想和负面心态同时存在,思想的混乱就有可能导致行为的失控.本文在对沿海城市郊区进行调查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沿海地区农民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对形成这种心态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应如何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制定的一项重大惠民利民政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参保态度、参保选择、参保持续性具有显著影响,从此方面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养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所导致的农村居民基本素质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是阻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通过改变政府观念、发展基础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发展医疗保健等方面来增加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大量的耕地被占用,随之产生了大量"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分"的"三无"农民。历来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一旦失去被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社会保障怎样?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必须正确、积极地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实现再就业,让他们安居乐业,从而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结这三十年所带给我们的一些重要启示,是新世纪新阶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这就是: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渐进式和扬弃式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新农村工作的重点;要求加快农村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村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宁德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环境污染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机制体制缺失、科技力量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缓慢、农民主体意识薄弱。针对以上问题,宁德市应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真抓好完善机制体制,强化生态文明效能;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确立正确生态观,培育新型农民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实现农民增收,应抓住主要矛盾,采取制度和政策创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魏振香 《齐鲁学刊》2007,(5):140-143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的耕地流失现象也日益突出:无序占用耕地现象严重,有限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质量不断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的缺陷,也有城市建设盲目扩大的影响,还有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促成,更加上农民自身的抛荒等。耕地流失问题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影响,弱化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