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国章 《东岳论丛》2002,23(2):108-111
在习惯思维看来 ,感性直观是被感性实践所“克服”、所“取代”了的东西。但历史和现实却告诉我们 ,在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理解和论述中 ,只是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自然和社会时所表现出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和突破这一局限性的方法 ,即通过感性实践来打破感性直观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从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但并未因此而彻底否定感性直观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 ,认清并把握感性直观与感性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就成为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与改造论研究的必要前提。否则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2.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所出现的理性与感性、先验与经验、主体与客体的二者之间的非此即彼的两难对立,以一种更深入的方式体现在康德的哲学里,成为其哲学的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康德经剥茧抽丝般的分析工作后为我们所还原和昭示出的著名的两个‘物自体”的命题,即《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谓作方‘先验对象”的“物自体’与作为“先验自我”的“物自体”。前者是感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地(即“先验地”)设定的认识对象方面的条件;后者是知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设定的认识主体方面的依据。而“认识…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品只有经过表演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并且,只有放在创作者一作品一欣赏者的多维视野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审视。从这一认识出发,杜夫海纳对表演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表演者的表演是将作品已包含的感性显现出来;创作者的表演是感性生成的过程:欣赏者的表演是协助感性呈现,并为之作证。  相似文献   

4.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手稿》美学命题论(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起 《理论界》2007,(1):162-16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这对黑格尔和赏尔巴哈的理论既是一种历史性的扬弃,又是一种开拓性的超越。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对象,既是客观的、感性的,来自于现存感性世界,又是主观的、对象的,它不是现存感性世界本身,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现存感性世界成为人的对象世界的唯一途径,只能是人的劳动和劳动的对象化。正是在这个意叉上,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5.
宋祖良同志著长文力辨知性、理性非指认识阶段而指思维方法。诚然,思维方法说是有根据的,但认识阶段说并非就是“缺乏历史观点”的杜撰。考之康德、黑格尔,两说均有根据;不仅如此,而且不限于这二义。试为辨说。 (一)知性、理性在康德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认识论的研究是从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入手的,所以,知性、理性在他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感性、知性、理性三重划分。 感性即直观,“对象是通过感性而被给予我们的”,“通过我们被对象所激动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接受性),叫做感性”。 感性管直观,知性则管思维,“使我们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是知性”。知性的范畴为形式和构架,对感性表象进行综合,使之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形成现象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荀子性情思想的基本特征为即情显性、性情一体,即“性”通过“情欲”和“情感”发显出来.荀子从“情欲”的自然必然性出发阐释了对待“情欲”的两种态度:“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并认为“情欲”的多寡不关乎道德,而如何求得“情欲”的满足才是道德之根本.荀子进而提出“礼以养情”,以“礼”对自然情欲进行规约,又使“向善之情”成为践行“礼”的精神动力,由此成就了“礼”的情理精神.  相似文献   

7.
康德提出主体认识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物自体),而是主体用时空先天形式和感性材料构成的“经验对象”(现象)。对康德这种从主体角度去规范认识对象,马克思曾给予某种赞赏。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  相似文献   

8.
许总 《江淮论坛》2012,(3):5-1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观,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灵肉对立的二元思维,即使在生理意义上的身体,也不与心灵形成对立,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心”同样也是“体”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人体器官的性质并无不同。同时,由于中国人传统的“近取诸物”的思维习惯,通过联想、比喻的方式,由具象的事物引发抽象的思考,生理的身体,也就同时成为了意识的身体。中国古人的身体观不仅与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美学观相互交融,而且显现为整个传统文化结构的理论基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无论是儒家致力于对社会秩序的重建,还是道家致力于对自然之道的体悟,都是以自我身体的感性体验为起点的。儒家身体观中包含的家国同构、君民一体的认识,道家身体观中包含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对当今世界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生态问题上的关切有着极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理论界对“身体”日益重视,“身体”日益取代“意识”而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西方哲学界的这种“翻身”运动大致呈现为两个路向,一是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一是福柯、德勒兹为代表的结构—解构主义.这两个路向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潮结合,集成式地发展为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身体美学的兴盛,固然有感性解放的功用,但亦应避免让“身体”成为新的思想宰制.  相似文献   

10.
罗伯中 《学术研究》2006,42(3):39-43
感性确知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初始环节和发源地,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秘密的秘密。在对感性确知的阐释中,黑格尔阐发了感性与知识、存在与语言、存在与关系、对象与自我等关系,黑格尔的这些思想贯穿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始终。由于感性的认识形式的偶然性与“确知”的知识内容的必然性中存在着认识形式与认识内容的矛盾,感性最终转变为知性,并且这种矛盾也是整个哲学体系演进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认识的飞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从个别向一般的飞跃;二是认识从一般向个别的飞跃。康德认为,灵魂的想象力在这两个飞跃中都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第一个飞跃中,想象力的作用在于它产生出“综合”行为,将感性的杂多置于概念之上得到统一而形成知识;在第二个飞跃中,想象力的作用则通过构造出“图型”和形象,使概念运用于对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袁芳 《理论界》2007,1(6):179-180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构造,并非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只是一个单纯概念上超出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定义,而是通过“劳动”的社会理论向度的建构,超越性地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发展成为感性活动,从而使马克思哲学由对哲学理论的玄思迈向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13.
黄意明 《江淮论坛》2007,(3):116-123
先秦儒家关于关于“情”“欲”问题的看法,近来颇受学术界关注。考诸先秦儒家原典,“欲”“情”“知”三者常交织在一起,成为人性的内容。本文辨析了其间的关系:三者之中,“欲”是最基本的,相当于一种原初意志和生理本能,又可分为道德之欲与生理之欲。由“欲”而“情”,欲望的实现,引起情感的满足,两种欲望对应两种感情。“知”则对“情欲”进行调节。一些学者(以苟子为代表)不承认有道德情欲,故特别强调“知”的作用,以理性调节情欲;而另一些哲人(如孔孟)则重视道德情感也兼及“知”(智)。  相似文献   

14.
笛卡尔对身体的讨论是理解近代以来身体的认识论地位的关键。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首先提出身体的本质和存在是不能确定的,怀疑由身体向整个外部物质世界展开。“我思”的确定性建立之后.他始终坚持从已经获得确定性的纯粹思维活动本身展开讨论,最后扩展到身体及世界存在的论证。思维能确定认识身体的广延本性,但身体存在的确定性则是来自身心结合产生的感觉。在获得身体存在的确定性时,笛卡尔对身体的认识已经脱离了进行普遍怀疑时看待身体的方式,身体已由认识对象转变为认识主体,由持续同一的实体转变为感知的行动。这种转变颇有深义,揭示了笛卡尔开启的近代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另一个维度,同时也使身体的认识论地位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5.
陈蓓洁 《社会科学》2023,(12):26-39+65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主题和逻辑起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挽救了被自我意识异化为“物性”的对象之真实性,感性原则被内在充实为感性—对象性原则。感性—对象性按其本质要求,不会仅仅是作为对象的感性,它同时必定是作为活动的感性。在对感性的活动性本质的开显中,马克思首次在理论原则上完成了对历史本质的通达。为了进一步揭示现实历史本身的自我批判运动,马克思将感性活动的原则推进到物质生产领域,开启了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核心的历史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物质生产活动,作为感性活动之现实历史的表达,与感性活动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通达历史本质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邓小平理论之前,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只是发展到开始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升华阶段。邓小平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刻分析,作了一系列具体规定,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单一贫乏转向丰富多彩、从贫穷转向富裕,从“政治批判”转向民主法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真正实现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达到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理性具体阶段。  相似文献   

17.
艺术作品只有经过表演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并且,只有放在创作者-作品-欣赏者的多维视野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审视.从这一认识出发,杜夫海纳对表演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表演者的表演是将作品已包含的感性显现出来;创作者的表演是感性生成的过程;欣赏者的表演是协助感性呈现,并为之作证.  相似文献   

18.
<正> 毛泽东说过:“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74页)这是对人类认识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的科学概括。根据这个概括,人们一般部把“感性材料”看作理性认识的唯一对象。这当然是有其道理的,但却失之于片面和绝对。实际上,在人们的理性认识中,其对象不仅有“感性材料”,而且还有理性材料。  相似文献   

19.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岳 《文史哲》2003,1(3):53-58
现代派文学的诞生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参照的 ;“aesthetics”经历了由感性学到美学再到感性学的“游历”过程 ;在美学回归感性学的时代 ,现代派文学与审美现代性在非理性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 ,即美学经过了理性主义的“审美”阶段之后 ,随着“城市感性”的发育 ,进入了非理性主义的“审丑”阶段。而现代派文学的感性核心是关于身体的现代感性学  相似文献   

20.
(一) 实践就是“人的感性活动”。一切感性活动皆是实践。“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需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原理,承认“感性的权威”,承认实践是以客观存在为对象的感性的活动,从而使实践概念建立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之上,成为一个有客观内容即有特定物质涵义的概念。感性的证实未必都是最终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