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闻(下洋)闽语的声韵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闻(下洋)位于雷州半岛的南端,其境内流通的黎话属闽南方言.徐闻黎话共有16个声母,49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唇齿擦音声母[f],没有送气塞擦音声母,古清、彻、穿、初、昌等声母读擦音[s],没有前鼻音韵母和[-t]尾入声韵母,部分古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变读阴声韵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闽东方言的柘荣话为切入点,在前人关于文白读与层次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柘荣话文白读在声母、韵母、声调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最后,总结柘荣话文白读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广西蒙山陈塘话有声母20个,韵母64个,声调10个。其音系主要特点:声母方面,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者,不论平声、仄声,绝大多数读为相应的不送气清音;精、清二母分别读t-、t~h-;流、深、臻三摄开口三等见组字读舌叶音■-、■~h-等。韵母方面,如较整齐地保留了-m、-n、-■、-p、-t、-k韵尾的配对等。声调方面,古平上去入四声按声母的清浊各分为阴阳两类,阴入、阳入再依据韵母元音的长短分为四类,共十个声调。同音字汇收字4400余个。  相似文献   

4.
四保话是一种较特殊的客家话。四保客家话不同于典型的客家话。四保话的音韵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中古“知”、“章”两组有些字声母读“牙音”(k-或kh-)。二、有卷舌辅音氓tζh-、ζ-。三、有鼻化韵。四、入声韵只有一个喉音韵尾:-?。五、有七个声调。  相似文献   

5.
南昌话中作为语气词的“是”很有特色,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语气词来表示,因而南昌人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无意中冒出一个用普通话读音去读的语气词“是”。本文从描写的角度对南昌话语气词“是”的用法作了归纳:一、用于不出现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表示原因、结果等;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表示原因、假设、提醒、责备等;三、用于固定搭配“就是”,表示鼓励、警告、评论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汉语海南方言“波”、“刀”声母的语音学性质,语言学界歧说甚夥,迄无定论。据笔者了解,海南岛的黎语、村话、临高话、回辉话以及苗族人所说的瑶语,均有类似海南方言“波”、“刀”声母的辅音,故下文所论亦适用于这些语言。解放后最早研究这两个声母的是高华年先生。他在《谈谈侾黎语的特点》(1951年)中  相似文献   

7.
电白“旧时正话”是明朝抗倭士兵留下的“军话”,其方言性质待考。本对其音系进行调查描写。正话共有声母20个,韵母52个,声调6个。  相似文献   

8.
从音韵发展的历史看,今读为h声母的字主要来源于中古声母的见晓组的洪音。本文分析了佛山(市区)话h声母的来源,认为佛山(市区)话中溪母、晓母和匣母的变化与广州话及广府片的其他粤方言点的语音发展相一致,符合历史音变的规律。透母、定母的演变却与四邑方言的变化一样,都是送气的塞音与浊音清化了的塞音丢失了塞音成分,成为了今读的擦音h。这一现象,反映了佛山话处在广府片与四邑片的过渡地带,同时受到广州话和四邑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涟源三峡移民方言与当地方言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音系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对重庆开县厚坝乡吉义话和湖南涟源桥头河镇桂花话的特点展开比较,语音上从古全浊声母今读的清化情况、泥来母的分合、非晓组的分混、鼻音韵尾的保留与否、入声的有无等声、韵、调的12个方面进行比较;词汇上主要比较构词特点,名词后缀的类别、语素重叠构词的方式、动物性别词缀等;语法上考察了两者的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和处置式、被动式的表示等方面。通过比较可以清楚了解两处方言的特色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代表方言长沙话和南昌话进行了对比,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声母从古全浊声母今读、非组和晓组合口字今读方面;韵母从阳声韵读鼻化韵、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字韵母、咸摄开口一等字覃谈韵母、咸山摄合口一三四等字主要元音、深臻曾梗摄开口一二三等字韵母、宕江摄和梗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等几个方面;声调从调类、调型、调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了湘阴方言与湘语、赣语的亲疏关系,认为湘阴方言接近长沙话,而不同于南昌话。即湘阴方言有较大的湘语因素,而极少赣语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对外关系中非常重视文化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崇尚贯注王道精神的大一统政治理念,主张以文德教化为主要战略手段构筑华夏文明主导的和谐的天下秩序。这种文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华夷之辨”与“华夷共祖”的文化族群观念。“尊王攘夷”与“用夏变夷”是具体的战略手段。“亡天下”与“王天下”表现了文明的自我警示和最高理想。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文化战略思想,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播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团结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保同 《南都学坛》2006,26(5):9-11
修身以安天下、轨德立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先秦圣哲无不强调修身安人、礼乐教化的重要性。汉代士大夫继承和发展了孔、孟的修身学说,并把轨德立化运用于具体的政治实践。士大夫的轨德立化主要包括士人的个人修行、君主的仁德教育、民众的教化等。它在整合社会、提高民众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儒家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渗透于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13.
贵州仡佬族女作家王华在创作中始终坚守乡土民间立场,关注贵州村民的生存真实,她的小说《家园》即是其为彰显乡村文化的人文价值而展开的一次文化玄思与表述尝试。《家园》通过安沙文化与山外文化的一系列碰撞、比较,隐晦曲折地诠释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在《家园》中,对自身文化从不敝帚自珍的安沙人,在迁居山外、饱受折磨的过程中,终于逐渐认识到了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继而决心用魔幻化的绝望手段来守望安沙文化。《家园》表明王华的乡村文化表述成功地实现了范式超越,其特点就是借鉴“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符号学”等文化研究手段进行民主、平等的地方性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14.
车师(姑师)是汉文史籍对突厥语OБUZ(乌护,乌古斯)一词的音译,应读作gūsī/gūzī。OБUZ的本意为“初乳”,鸟孙国为其源头。该部族的得名及其狼图腾文化的形成,与汉代乌孙首领猎骄靡婴幼时为狼所哺养的神奇经历密切相关。其后,进而演变为包含有24个部落的部族名称。其中分布在东部天山地区的8个部落后以“滑”“八滑”“滑国”“八部”或“高车”等名见诸于史籍,民众则以OБUZ的略音便译形式“滑”或“车”为姓。乌古斯属蒙古人种,是部落及人口最多的一个突厥语部族,也是构成前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主体部族。  相似文献   

15.
李群玉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其诗作鲜明的湘楚地方特色和个性精神近年来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基于诗人愁心苦志而又闲适超逸的矛盾中形成的复杂心态,其融合湘楚文化情感和末世文化情感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孤冷素艳、幽美深婉与清旷明丽、恬淡自然并呈的二重意趣。  相似文献   

16.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现代哲学传统,都有着鲜明的以认识为导向的特征,至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盛行,“语言转向”又统领了一切。李泽厚基于儒家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先于认识,生存经验大于语言,“情本体”的提出,是他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这一倾向的扭转,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路径的“实践转向”。李泽厚的“情本体”展现出三重维度的含义:在先验与经验向度上,不同于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家,“情本体”主张以生存经验为主,拒斥将儒家超验化与形而上化;主体向度上强调“情本体”学说下的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康德、海德格尔主张的理性主体;情理向度上,主张以情为本,情理交融,而非“存天理灭人欲”。这三点突出体现了儒家哲学以“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生命”为核心、重视生存经验、实践的特征。李泽厚寄望“情本体”能使哲学走出认识,“走出语言”,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主”是天道的代称,《周易》卦象中离、艮、震为“主”。“主”与“常”同义,《周易》卦象中兑、震、坎、离为“常”。商周宗法制社会中的贵族统治者也称为“主”,《周易》卦爻辞中“王”、“君”、“公”等皆与“主”同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穆叔(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但并未对此作进一步的解说,尤其三者的主次、属性等均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论证对三者的意涵界定和关联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穆叔在提出“三不朽”时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无高下之分;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明显地认为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又可能在立功之下;钱穆等则认为立德较高,其余二者不分轩轾;倘若从儒家重德的立场来看,立德当属最高,立德、立言皆应受德的制约,且二者只要遵循德的制约,性质难以区分高下。“三不朽”需要一个人在生前完成,是重在现实社会与社会群体,属性是入世的;“三不朽”所谓不朽,仍有时空的限制,与所立之德、功、言的影响有关,属性是重质量的;不朽还存在一些恶的形象,“三不朽”意在鼓励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属性是正面的。可见,“三不朽”是人人皆可企及的,是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是大众追求的人文精神,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空形象的特点是亦真亦幻,幻中寓真。这个形象的创造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历史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他的“强者为尊”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与明代中后期进步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李贽的尊贤思想和童心说在他的身上都有着鲜明的表现。他的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等美好品德,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孙悟空的斗争智慧也多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小说在奇幻描写中时时透出世俗社会的人情事理。孙悟空形象的童真童趣,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20.
清初,在朝廷的提倡和学者的反思下,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尊朱辟王”的风气。但在关中地区,以李二曲、王心敬为代表的关学学者不避非议,力图用“本体工夫合一”的方法来融会贯通程朱、陆王之学,并在“全体大用、真体实功”的思想基础上提出“明新止善”的为学宗旨,强调向《大学》回归,从而为清初的“朱陆之争”指出一个新的学问方向,同时又使关学在此后的发展中避免了走向单纯的“道问学”,而是在强调心性之学的同时又重视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