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邢晓红 《江淮论坛》2010,(3):80-83,1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现代性风险的凸现,对现代性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与追问成为理论界的关注热点。中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呈现出一系列现代性风险景象。国内外风险并生,传统式与现代型风险共存,结构性风险和过程风险并存,呈现多元复合的特点。转型风险是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这就要求从调整社会发展方式出发来超越发展的悖论、化解当代风险问题。建立在现实批判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正是解决发展悖论的理性选择。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中国破解现代性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理论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悖论和风险社会的结构性困境。和谐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悖论和风险社会的结构困境的双重超越。在当代中国,伴随着风险问题的凸显,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的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风险在现实中体现为诸多的不和谐因素。这就要求在发展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中化解风险根源,从调整社会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秩序品质出发来超越发展的悖论,开创出一条摆脱风险社会困境的和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齐晓明 《北方论丛》2016,(2):121-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发端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矛盾,是分析和解决当代世界生态危机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导致人和自然相分离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及资本的反生态性,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的立场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片面主张,以人的实践为逻辑出发点,给予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价值阐释。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的解决,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指明了社会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在于人类理性的过度张扬,这种理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个人主义。前者引发生态伦理的兴起,后者引发对道德共识的强烈诉求。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人类理性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对现代性道德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实践理性。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旨归,从自然之维、社会之维等方面来推进现代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活动的族类本能与常识观念是不可摧毁的,而且,试图摧毁人类中心论的观念所持的非历史、非文明的思维前提也是值得质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不需作出内在的批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需要重新定位。正是自现代以来对“现代性”的盲目追逐日益膨胀了主体性,使人类中心主义变成了一种无限的实践意识并使得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陷入生存论困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同时需要自觉地 导向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确立发展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追求成熟的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讨论的实质在于超越素朴的人类中心观, 反省现代性人类中心主义, 从而自觉地形成一种成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应当在生活世界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人类长久持存看成是最高价值, 赋予自然环境以内在的生态价值; 应自觉地用实践理性去规范实践活动, 使人类实践活动具备足够的合理性与自律性; 应把反思现代性看成是确认现代性的必要环节; 应自觉地、历史性地确立起类意识与后代意识; 在具体关注人类整体生存状况时, 还应自觉地克服和摒弃区域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和三大文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考察回顾 ;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人类中心的 ,它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辩证整合 ,而又在相当程度上向生态中心主义倾斜 ,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或者说 ,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观与实现观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引起现代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的调整 ,由只是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 ,转变为同时也必须把非人类物种的需要和整个生物圈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作为崛起于后封建的欧洲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最突出的本质属性是其价值的两重性:解放和异化的混合物。现代性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及其引发的现代性危机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受到了启蒙现代性所开启的批判反思传统的质疑。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把启蒙现代性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改造为实践的批判精神,并运用这一批判武器对资本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寻求超越现代性的合理路径。在人类面临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今天,高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全球化含蕴着人类发展的世界空间一体化要求,可持续性发展体现着人类价值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特点。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决定了价值观上的整体性。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类中心主义向人际关系和谐目标观念的过渡。时空中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条件。社会发展观的转变为哲学发展提供了空间。在社会发展中发掘人的问题,选择人的价值观建构方向,释放哲学的现实功能,构成哲学发展的新的动力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20.
英语委婉语是人们为谋求最佳交际效果而创设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委婉语表述内容一般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禁忌的事物、现象或者是敏感的话题,是语言中最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委婉语,阐释了委婉语强烈的英美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