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段话: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段话的现代汉语译文是: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是庄子集中阐述其人生理想的哲理论文。文章运用艺术的形象的比喻,展现出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文章一开篇就先声夺人,通过其大数千里的鲲鹏,极力夸饰出一种横亘宇宙的壮丽景象: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壮丽的景象,象征着崇高的人生理想。此后,文章笔锋一转,从纵横天地的鲲鹏,转到渺小至极的秋蝉与斑鸠:  相似文献   

3.
云①通“芸”,盛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唐成玄英疏:“云云,众多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天物云云。”按:今本作“夫物芸芸”。②通“纭”。《汉书·司马相如传》:“威武纷云。”③通“运”。《管子·戒》:“天不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散文艺术性最强。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精辟地指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是一部《庄子》的纲领,也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 所谓”逍遥游”,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在这篇最能代表庄子思想艺术特色的哲学散文中,他极力鼓吹“无所待。否定“有所待”,宣扬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以达到逃避现实斗争的目的。庄子不满现实,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但又无可奈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牛》中“批大郤,道大窾”的“批”字和“善刀而藏之”的“善”字,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注释是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批”字《释文》用反切注音后说:“《字林》云:‘击也。’”“善”字《释文》云:“善犹拭也。”有二十多种选本全依《释文》旧注,如  相似文献   

6.
庄子使用神话传说来阐述他的哲学观点是大家所熟悉的。闻一多认为“庄子寓言,大都脱胎于先古传说,而非尽由虚构”。神话学家袁珂也说:“战国时代,神话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还有《庄子》一书。《庄子》本来是哲学著作,由于它的文章写得很美,有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一般人也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庄子》的文章里有很多寓言。有些固然是作者创造,但往往也有些实际上是以古代神话做蓝本而改写的。”  相似文献   

7.
词义札记     
嚇《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耶!”四十年代,有人批评1936年版《辞海》给“嚇”立“惊恐”义不该引《庄子·秋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耶”作为书证。说:“《庄子》里的‘嚇’字只有一种意义,就是‘怒其声’,也就是一个拟声字。‘嚇’就是拿这种声音来对待我,也就是以为我  相似文献   

8.
《庄子》里“能”字动词用法拾零 现代汉语里,“能”属能愿动词,或称助动词。它经常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能够”、“可以”等意思。这种用法,在《庄子》里也是常见的。例如: [1]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的哲学思想,不能不谈《庄子》;研究中国的文学发展,也不能不谈《庄子》;而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尤不能不谈《庄子》。这不仅是因为“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也不仅是因为《庄子》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而是因为用今天的小说观念反照《庄子》,可以清楚地发现:《庄子》对于“小说”的诠释,《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文章,不受任何拘系的艺术想象,已经具有了后世小说的基本因素,基本特征,对于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言意关系是自《易传》始至禅宗以降一以贯之的中心课题。而庄子的言意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语言符号学(语义学)思想的基础,对魏晋之际言意之辨发出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地影响。为此,本文拟从哲学语义学角度》对庄子的言意思想试做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宋。何谓“言”? 庄子说:“夫言非吹也,有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末定也,果是言邪?其未尝有言邪?为异于觳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齐物论》)“吹”,指风吹。“觳音”,鸟之出卵而鸣。“辩”通“辨”,别也。“夫言非吹也”,郭庆藩《庄子集解》云:“夫名言之与风吹皆是声法。而言者必有诠解,故曰有言”。“言者有言”,“即  相似文献   

11.
宋陈骙《文则》指出:“文有交错之体若缠纠然,主在析理,理尽而已,……《庄子》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末始也者。’又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明祝允明在《罪知录》里说:“文体既立,其状自殊。”他列举了十四种类型。其中,有萦纡缠乱,反复钩连者,指的就是这种交错之体。 这种文字,“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散,彼因自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大方处求之?”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这种交错之体,《庄子》用得最多最成  相似文献   

12.
《辞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可以概括为一个“源”字——追溯辞的根源。新版《辞源》在选用例句时,对很多条目都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少数条目,所引例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例如“一日千里”第一义,选用的例句是《荀子·修身》的“夫骥一日而千里……”,但《庄子·秋水》中就已经说过“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了。又如“中正”一词第二义,选用的例句是《离骚》和《管子·五辅》中的。《管子》是后人伪托之作;而《易·乾文言》早就有“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的话,其中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以其浓郁的诗意为后人所称道。清人吴世尚说:“余观《庄子》十余万言,……盖深合乎大《易》尚象之旨,而时出没乎风人比兴之辞。”“《易》之妙妙于象,《诗》之妙妙于情;老之妙得于《易》,庄之妙得于《诗》。”(《庄子解·序》)近人施章说:“《庄子》一书,如其用哲学的眼光来读,不如用文学的眼光来读。因为庄子看宇宙是充满了生命,一草一木,以至一架髑髅,庄子对之都能发生同情,而幻想出他们的生命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态度。至于庄子本人,也常常用文学的技术来表现那样高超的意境。”(《庄子新探·自序》)闻一多也说:“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  相似文献   

14.
至今仍闪耀着瑰丽光芒的《庄子》一书,以其自身的蕴藉奇伟给无数学子以人生的启迪和美的感发。《庄子》中,庄子对“心斋”,“坐忘”、“逍遥游”的向往与追求溢于言表。其汪洋恣肆、滔滔侃侃的哲理思辩,不仅孕含着庄子的审美倾向,也向人们揭示了庄子审美心态之形成。所谓“心斋”,《庄子·人间世》有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即要人们排除耳目心意,从而培育,发现,铸造,实即积淀成一种与道同体的纯粹意识和知觉。所谓“坐忘”,《庄子…  相似文献   

15.
三论庄子     
在《论庄子》(见1961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这篇论文里,我说:“关锋同志的《庄子哲学批判》(见《哲学研究》1960年7—8期),已经对于庄子哲学作了深刻的批判,挖透了庄子的‘底’了”。近来又作了一些进一步的研究,我觉得关锋同志对于庄子的批判在基本方向上还是正确的,但是,庄子哲学的“底”似乎还需要再挖一下。关锋同志说:“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是这样一个三段式:‘有待’——‘无己’——‘无待’。‘有待’、‘无己’、‘无待’是庄子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6.
错注三则     
《庄子·外物篇》中有段“庄周贷粟”的故事,其文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说:“释文说苑作魏文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疏说:“监河侯,魏文侯也.”王光谦的“注”是多余的,因为“释文说苑作魏文侯”不但不是对“监河侯”的注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18.
一谭嗣同政治思想中的民主因素来源于我国传统的民主思想。他说: 几为仁学者,……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札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王阳明、王船山、黄梨州之书。从谭嗣同的读书笔记《石菊影庐笔识》来看,它涉及我国古代著作几十部,他对其中不少的书都写有心得,可见,谭嗣同从我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吸取了营养,其中也不乏古代传统的民主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庄子》的“递相为君臣国,人人可以居之”,墨子的摩顶放踵之志,都对谭嗣同政治思想中的民主因素的形成起了作用。谭嗣同在《上欧阳瓣姜师书》中说孔子是主张兴民权的,孟子“畅发民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 ,在文章中 ,庄子阐述了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的问题 ,这“逍遥” ,显然有悠然自在、无拘无束之意 ,而在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 ,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 ,奇诡浪漫 ,文理深刻奥妙 ,结构繁复纷纭 ,语句佶屈聱牙 ,学得可真是很不逍遥。《逍遥游》 ,怎样才能逍遥地学 ,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一般的来说 ,一篇文言文 ,如果有了注释 ,读起来自然也会逍遥许多。但《逍遥游》一文 ,为它作注的 ,自唐宋明清至近代 ,有一百家之多 ,有晋代郭象的《庄子注》 ,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 ,清初王船山的《庄子通》 ,清…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逍遥游》的主旨就是逍遥游。后人许多新的说法 ,深化了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但却无法替代“逍遥游”的这一准确的概括。从《庄子》全书来看 ,这一点就更明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