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求始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一个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概念,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问题的重要论述内容极其丰富,鲜明的话语和深邃的思想形成了系统性理论。以“赶考”的历史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克服执政党的精神懈怠、防止“应考”失败危险、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思想。以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优势的政治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锤炼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深刻思想。以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则遵循。以开展“两种革命”的使命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勇于自我革命对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机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要想准确认知和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既要有一般性的抽象分析,还要有具体性的现实验证。遵循从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般性解读到中国共产党现实性的阐释的逻辑脉络,深刻阐释党的自我革命内在可能性和现实性。人民性、革命性、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先进性、纯洁性、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党的自我革命贯穿其中。从可能性出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目标和追求是自我革命可能性的内在根据,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则是从实践的视角证明了自我革命的可能性;从现实性出发,中国共产党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给自我革命提供了毋庸置疑的现实性,完善的制度体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严密的组织体系、坚强的领导核心等,是党的自我革命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延安窑洞里发生的著名的“窑洞对”中,毛泽东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在走过百年历程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向世人宣告: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两个答案各有丰富的内涵,二者之间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了“窑洞对”,就必然有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对“窑洞对”的丰富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4.
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实现长期执政的制胜密码。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理论界从习近平对自我革命的系列重要论述出发,从时间、空间和价值三个维度,通过文本分析、解读和阐发,对自我革命的内涵本质、特征原则、生成演进、经验路径进行了溯源性考察,对自我革命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与“两个革命”、与全面从严治党、与破解大党独有难题进行了关联性研究,深刻揭示了党的自我革命“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自我革命的学理性论证和系统性建构上稍显不足,在研究深度和研究视野上还亟须拓展突破。基于此,在未来研究中,需着力于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的基础理论研究,着力于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精神实质,着力于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构建与完善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体系、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以期为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形成的重要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西柏坡精神的赓续创新。“三个务必”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优良作风、政治品格,为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根本动力,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作风保障,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行动指南,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犯了错误之后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在建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民主监督和自我革命:民主监督通过外部向党内提出建议和批评,促使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自我革命则强调通过刀刃向内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二者统一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探索出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务必”之间价值同向、逻辑互补、相辅相成,分别从根本要求、作风保障、动力支撑三个方面阐释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强化什么样的政治自觉、保持什么样的政治品格、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能力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以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为前提、以加强党的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问题上长期求解,先后得出了人民监督的“第一个答案”和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和实现长期执政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两个答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二者虽提出有先后,但同根同源、实践同步;虽主体有差异,但旨归统一、立场一致;虽内容有侧重,但任务趋同、目标相通;虽动因分内外,但机制互补、辩证互成。以辩证思维对破解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坚持“人民监督”与强化“自我革命”统筹推进,既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也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体现在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激活,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赋予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成为中国道路文化根基的新时代夯实。其中,连续性赓续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根脉,创新性决定了中国道路的时代特色,统一性凝聚了中国道路的前进力量,包容性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多元取向,和平性突出了中国道路的世界理念。作为新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解决时代课题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和创新性实践指向,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积极的、生产性的重大实践,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主要表现在“结合”使“外来的”成为“中国的”,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使“传统的”成为“现代的”,成就了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成就了世界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互相成就”的角度研究和阐释“第二个结合”,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两个结合”蕴含着“理论—实践”与“理论—文化”二维双向改造、相得益彰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严谨的逻辑理路和明晰的实践要求,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准确理解和坚定贯彻“两个结合”,对于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于科学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跃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它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起联结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理论通路。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演进历程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要义,亦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先决条件,创造性地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问与实践之需。新时代新征程上,“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域日益敞开,应秉持“三种精神”,为“两个结合”加注活力与生力,使其持续嬗迭意涵,扩充义理,释放效能,并在此视域下求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未来进路。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中提出的归根到底是两个“行”,从时代维度出发总结了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最新经验,也从理论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行的真理性内涵,更从实践维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的思想意蕴。深入理解把握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丰富内涵,不仅有助于把握新时代十年的里程碑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原则,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其百年辉煌正是在自我革命的内在统一中逐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从其历史生成看,形成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路探索的过程;从其理论向度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传承了中华民族反躬自省、守正创新的传统文化精髓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建思想;从其现实回应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有力回应了破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历史周期率”的现实之问。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生成、理论向度、现实回应三者融会贯通、有机统一,共同串联起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发展进程、客观规律和现实路径,沿着这种逻辑继续前行,势必续写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中,“赶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概念。毛泽东在总结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兴衰成败中提出赶考话语,并提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坚持“两个务必”。习近平高度重视毛泽东提出的赶考话语,提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坚持“三个务必”,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以史为鉴,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赶考话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中国发展的百年新征程、实践新起点,习近平创造性地阐发了“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论断。从理论基础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华优秀文化构成了“五个必由之路”的生成性基础;从历史底蕴来看,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由乱到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由定到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由治到强”的过程构成了“五个必由之路”的继承性前提;从实践指向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在中西比较中显示出世界性意义构成了“五个必由之路”的时代性启发。“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论断凝结着习近平对治国理政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回顾,是彰显开创性和充满前瞻性的崭新论断,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7.
自我革命的实践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自我革命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自我革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一。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政治起点、政治实践、政治目标和内在动力四个维度,系统阐述党的自我革命的政治逻辑,深刻解读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体系,从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活动深层次、多维度地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一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与黄炎培进行的“窑洞对”中提出的人民民主新路,二是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党的自我革命。“两个答案”把全面从严治党人民监督政府的他律与党内自我革命的自律相结合,凝聚着由“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与时俱进的“赶考”精神。它源于党的初心使命,成于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打江山”与“守江山”历史重任的有机衔接,行于民族复兴路上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具体统一。  相似文献   

19.
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矢志不渝追寻的目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好生活,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中,“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代更迭为美好生活积淀了如“天下大同”“皆有所养”“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缘法而治”等文化基因。新时代,立足“第二个结合”,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以“宁静致远”的价值观、“民惟邦本”的群众观、“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推动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想的“制作”必然的与特定的社会存在相关联,只有“让思想回归历史”,不同形态文明的“在场”才能够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自我革命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引领伟大社会变革的根本保证。中国传统革命观与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文化语境虽有不同,但其“为仁由己”人性论预设、“福祸相依”的危机意识、“慎独自律”的修养方法、“天道亲善”的执政伦理等却与党自我革命思想具有某种跨时空的“在场”。这种“在场”之所以能够实现,既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时也是二者在价值取向和学理上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革命观的在场性进行检视,必须要从学理上对“在场”及“出场”两个问题进行“再造”,从而为党的自我革命铸牢文化根基,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