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市公司高管和职工薪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支柱,其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少有人研究。坐标图形加上半对数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高管薪酬、高管平均薪酬、最高高管薪酬和职工薪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是显著的,而且是呈现先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减少上升速度甚至下降的曲线相关性。增加最高高管薪酬产生最大的影响,高管总薪酬的变动引起净资产收益率其次。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经营战略、高管薪酬与业绩评价指标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经营战略的实现程度呈正相关,经营战略、高管薪酬与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呈正相关.在高管薪酬的制定时,企业产权性质不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的偏好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国企高管的巨额薪酬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对于国企高管是否需要限薪并非核心问题,重要的是对于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4.
企业高管该拿多少年薪?这是一个令民众热议的话题。2007年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年薪高达6600万元;2008年国泰君安在“经营指标普遍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计提32亿元薪酬,被媒体爆炒“人均年薪百万”,闹得沸沸扬扬。长期以来,人们对国企高管们的年薪有很大意见,原因在于收入差距过大、高薪缺乏业绩支撑、高管职业更多的是任免得来,以及国企高利润因垄断等因素而获得。  相似文献   

5.
政企关系网络、在职消费与市场化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职消费是企业高管人员侵蚀公司剩余资源的一种方式,也是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本文选取沪深A股2005-2007年的数据为样本,基于企业高管政治网络关系视角,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问题及其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政企关系网络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在职消费规模,非国有经济中的政企关系网络则显著抑制了在职消费水平;市场化建设的推进能够有效的降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抑制非国有企业对政企关系网络的诉求,降低在职消费水平,提高企业业绩。这一研究表明,在我国法制尚不完善、产权保护不力等制度背景下,抑制在职消费、减轻企业负担不仅仅要解决传统的代理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应考虑制度缺失给企业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从长远来看,加速推进市场化制度建设则是有效抑制企业寻租动机,削弱在职消费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提高企业业绩进而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彭莉  张晓杰 《统计与决策》2017,(15):166-169
文章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例,选取2003-2014年的数据,研究了高管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薪酬有正向作用,能够拉大高管之间的收入差距,但高管职务及其金融背景却会缩小这种收入差距.进一步研究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高管的教育程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大;而且相对于地方国企,中央国企的这种效应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张骁 《江苏统计》2001,(11):41-42
人才流动是当前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加入WTO的临近,国外集团必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相比于外企的高工资,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普遍缺乏吸引力。如何留住人才,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现有工资制度的分折,提出现代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的论点,并提供了一套设计薪酬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7-2009年浙江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浙江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从薪酬一公司绩效敏感性角度,验证了浙江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粘性特征,即公司绩效上升时薪酬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绩效下降时薪酬的减少幅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国有上市企业改制数据,采用倾向匹配得分的差分内差分方法(PSM-DID),分析了国企改制过程中高管与普通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和员工层面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就平均处理效应而言,国有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得到的改革红利最大,但承担的成本也较高;就企业和员工绩效而言,改制后的内部薪酬差距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改善,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员工绩效带来负面效应,二者均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发挥,能够显著改善国企改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影响经理人薪酬制定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蓉 《山西统计》2003,(2):36-37
通过对经理人薪酬总量、经理人行为监督机制,企业文化与薪酬的关系及项目投资回收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薪酬制定中年薪、股权期权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中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债务结构和内部人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相关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二元制的董事会的领导权结构在成熟期企业内对企业的业绩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在成长期企业中则不显著;独立董事对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业绩都有显著的有利的影响;股权制衡力在成长期企业中对企业业绩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而在成熟期企业内并没对企业的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债务融资对成长期企业和成熟期企业的业绩都有显著的负影响;增加高管持股比例在成熟期企业中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绩效,但是在成长期企业中则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负面的影响;股权集中度的增加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在成长期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朱秀梅  肖雪 《统计与决策》2016,(23):185-188
文章构建了转型经济环境特征、高管团队构成和薪酬方式、企业创业导向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旨在揭示高管团队特征变化对转型经济环境变化与企业实施创业导向战略的匹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异质性、以产出为导向的薪酬方式在转型经济环境特征与创业导向之间具有一定的路径引导作用,但高管团队中产出型部门背景的成员比例对创业导向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采用因子分析法构造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函数的基础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分析并购事件发生前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得分因子的变化以科学评价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短期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但是与并购长期绩效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高管货币性薪酬水平与并购绩效是正相关关系管理层隐性收入与并购短期绩效是负相关关系,与并购长期绩效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一种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来研究高科技行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而探讨高管薪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腐败行为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个跨越社会制度的世界性痼疾。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通过建立动态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政府查处腐败行为的力度对养廉薪酬水平的影响。并且基于对中国贪腐案件的实证与模拟分析,发现政府反腐力度是"以薪养廉"的基础,只有设计合理递增的薪酬计划,才可能起到"反腐倡廉"的效果。另外,养廉薪酬计划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公职人员的学历、职级及其任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实现与经济政策变量(贴现率)的联动。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促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国有企业的有序运行 国有企业进入市场以后,政府对其控制不再是强制命令,而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为保证企业经济有序运行,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政府应加强科学管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128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1998-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对公司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等企业绩效变量与高管薪酬、持股比例等薪酬激励变量所进行的回归分析,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对高新技术公司薪酬绩效的敏感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绩效与高管薪酬和高管持股比例均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的薪酬绩效敏感度偏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了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3—2009年七年的数据对高管人员的薪酬与绩效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与业绩的增长幅度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银行业的利润总量是依靠规模的扩张而非资产质量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增长。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2009—2021年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显著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尽管存在“寻补贴”与逆向选择现象,但并非中小企业主流行为;总体而言,融资约束显著负向调节政府补助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高管政治关联的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较好的企业,其融资约束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PCA方法构造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综合绩效指标,选取境内上市14家商业银行2003~2008年度数据,就他们在高管薪酬方面的不同安排与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前3名高管薪酬、行长薪酬与银行缋效正相关,高管年龄与银行绩效负相关,高管任职时间、高管是否持股与银行绩效没有呈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