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永标 《创新》2014,(2):76-78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城镇化必然离不开农村土地,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城镇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是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就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制度和法律角度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保障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科学规划、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关系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薛明珠 《学术交流》2023,(3):158-166
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众这一群体始终是主体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当前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仍然受到小农经济思维尚存、民主素质有待提升、文化涵养重视不够、社会生活慢于时代、主体能力拓展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农村文化服务力度,防范城镇化进程中的潜在风险,大力培养农民职业能力,多措并举推进农民主体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3.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张叶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限制因素。本文分析了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4):72-75
主体性问题是近现代以来哲学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以及西方哲学界有关主体、主体性涵义、价值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成果的综合分析,对法律主体进行论述,结合当今法治全球化的背景和我国当前法治进程,揭示各法律主体主体性的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社会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黑龙江省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乏力、城镇密度小、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原因,使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缓慢。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科学规划,加快小城镇发展,建立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的宏伟战略。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6):52-60
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直接与农村、农民相联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承担着各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乡镇政府在推动这一进程中还存着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乡镇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乡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背景、内容、内外部原因入手,找出适合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院的调解制度在解决当事人纠纷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对其进行完善.完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比较和借鉴美国的ADR制度.在全面分析和比较中国法院调解制度和美国ADR制度的基础上,借鉴美国ADR制度中的有益经验,在法院调解中实行严格的调审分离,完成从法院职权主义调解向当事人主义调解的转变,并进一步做好调解主体从法官的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过渡工作.  相似文献   

8.
2014年3月,党中央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指出,新型城镇化是集约、生态、节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既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内涵、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县城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我们应着眼于县城的全面建设,通过分析县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作用和制约因素,对县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机制进行研究,最终探寻一条以县城的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社会学中非马列思主义学术传统和学派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学自取消之日到恢复之时始终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当与看待社会学中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和学派的根本态度一样,也必须坚持科学取向。为此,需要“进入”、“化出”和“超越”。客观地看,社会学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学派固然有其偏离科学真理的一面,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实行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就是要打破旧的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农村城镇化。中国目前的农村城镇化基本上是在维护现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要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使农村城镇化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as a source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change in Ghana. It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urban social environment in Ghana generates conflicts for migrants with a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the urban social environment on migrants' behavior. The first part of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nature of Gha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moti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urban migran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migrants and the social urban environment. Migrants contribute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o rural development in many ways. Some urban migrants achieve economic and material wealth and, through their attachment to voluntary tribal associations, assist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Government can augment this process of migrant investment in rural life by identifying these actions as patriotic efforts and awarding citizenship medals or challenge grants. Governments need to review their citizenship laws carefully in light of the "brain drain" issues in the new world order and maximize the flow of resources, technical skills, and ideas from international migrants. A high-quality rural labor force can be enticed to live in rural areas by offering higher salaries and benefits, low income tax rates, better housing, and rural electrification and sanitation. Private firms should be offered incentives to locate in rural areas and increas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rural labor. Career advancement of development planners should be tied to program success or some form of public accountability for carefu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Fertility policies should be sensitive to urban subgroups. Urban and rural social differences are minor and do not impede urban assimilation, but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are problems for many.  相似文献   

12.
吴志红 《求是学刊》2012,39(2):96-102
“经营城市”是对“城市经营”的狭义理解,是资金导向型的城市经营,在我国,“经营城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必然性,但是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理解城市经营.以城乡规划为代表的行政规划与城市经营本应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但是在我国却经常表现为“经营城市”过程与城乡规划相分离,或者城乡规划因“经营城市”的需要而屡被修改,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将“经营城市”还原为“城市经营”,同时也要对我国的城乡规划理念和相关制度进行一番改进.  相似文献   

13.
郑保章 《学术交流》2002,(3):148-151
加入WTO之后 ,国内媒体要想做大、做强 ,加大在国际上的声音 ,必须加强新闻策划 ,必须强调新闻合力 ,因此 ,研究新闻策划的合力导向是十分重要的。事实证明 ,媒介合力导向的传播效果来自于精深的策划 ,同样 ,新闻策划也需要发挥合力导向的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在新闻策划的合力导向实施过程中 ,应遵循导向正确的原则、集思广益的原则、慎重筹划的原则以及目标整合的原则 ,以保证新闻传播事业能够形成整体功能和综合效应 ,使影响新闻事业效果的各个因素朝着正确的方向、沿着最佳的路线协调一致 ,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现代化和郊区城市化的过程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郊区城市化要打破二元结构 ,缩小城郊之间的差别 ,实现城乡融合 ,协调发展。目前 ,北京郊区还不足以通过农村的经济积累为城市化迅速发展支付必要的成本 ,各省富裕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也对本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产生影响。因此 ,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犯罪活动增多趋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市民化程度低是导致部分社会成员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已有研究成果梳理荟萃的基础上,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的价值论,探讨了市民化抑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内在机理。为市民化创造文化和制度方面的有利条件、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市民素质和市民化能力、提升市民化水平、推进市民化进程,将可以显著遏制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6.
多元城镇化道路与中国农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龙 《创新》2010,4(1):5-10
要推动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跳出农村,从城镇化进程中去谋求农村发展之路。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将促进农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因而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的城镇化可以选择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其中主要包括通过新农村建设而推进的乡村生活方式——城市和乡村集镇化,以及通过制度创新而推进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多元城镇化将促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农村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龙 《创新》2009,3(3):24-27
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旅游资源丰富,但若要使这一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和产业优势,则中越双方就必须加强合作,以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双方的合作应从调研、编制规划、推出精品、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徐长福 《求是学刊》2002,29(3):19-25
文章不研究这个“主义”或那个“主义” ,而以“主义”之为“主义”作为探讨对象。凡被称为“主义”的 ,一般都是那种已具有相当影响的人文社会学说。这些学说往往既揭示某种道理 (即客观联系 ) ,又宣扬某种价值目的 ,还设计某种操作方案 ,并且将这三者构造为一套逻辑体系。对这种做法 ,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文章认为 ,道理、价值和方案是三种在逻辑上不能相互还原的元素 ,有关道理的思维方式必须是合逻辑的 ,而有关价值和方案的思维方式则应当是非逻辑的 ,其间不存在推导关系 ,人文社会学说将它们逻辑地结为一体在思维方式上是错误的。据此 ,应对道理、价值和方案三元素加以离析 ,人文社会学说应以揭示道理为主 ,而不再包办一切 ,价值的事情应由价值主体参照各种价值资源自行决定 ,方案的问题应由方案的当事人求助工程学科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迫使各国认识到跨国合作的必要性 ,各国追求自身利益的强烈冲动与国际社会的根本特征决定了这种合作关系自始至终与其对立面———冲突交织在一起 ,合作是在冲突中实现的。国家间的能力差异对国际合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是全球生态领域合作的焦点。伴随着冲突的合作关系表现在道德的价值取向、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公平问题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陕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困境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泳  马晓琴 《唐都学刊》2006,22(6):82-84
陕西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我省已经具备发挥人才资源作用的诸多有利条件,又要实事求是地面对我省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存在的发展困境、人才资源服务农村等方面存在的互通困境、乡村人才开发方面存在的认识困境。要摆脱这些困境,加快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大人才观”,构建纳贤育才的合作平台,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运行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