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上,陶塑是最纯正、最本土的艺术.写意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特质与灵魂,受其影响,中国古代写意陶塑以其大胆写意、雄浑朴拙、率真天然、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陶塑家们把本土文化自觉和借鉴西方艺术成就结合起来,以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为灵魂,融入西方雕塑艺术的成就,用新观念、新手法不断拓展写意陶塑新境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写意陶塑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创作队伍不断扩大,理性自觉不断增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华民族写意陶塑传统得到回归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略论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齐鲁学刊》2001,1(5):123-126
五四时期的写意小说是体现着中国现代小说诗化革新倾向的另一种小说体式。写意小说以意绪或情趣为内容表现的核心,以写意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在现代小说中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从体式类型上看,写意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叙事内容的诗化倾向和描写方式的写意性。写意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出现,显示出现代小说艺术素质的改变和小说审美意识、文体意识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传统陶瓷绘画与写意花鸟画有着共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造就了它们可以交叉融合的必然.写意花鸟画语言运用于陶瓷绘画,既要承继写意性绘画的艺术精神、笔墨技法,也要尊重陶瓷工艺特点.两者的融合教学中要选择符合学生基础现状的技术路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在技法实践教学的同时,融入写意花鸟画的理论核心和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写意特点是“写” ,即 :以书法手段入画 ,写出的线条是有生命的线 ;“意”主要指意境。“写意” ,追求的是主客观结合的“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这些优良的传统技法特点是应该继承的 ,在继承的同时还要发展创新 ,在用笔、用墨、构图、用色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丑石的出现,标志了以丑为美的美学观点的形成。从北宋苏轼《枯木怪石图》到清代郑板桥、刘熙载在理论上的阐释,都要早于法国罗丹的雕塑《老妓》及论述。中国艺术以丑为美的思想源头在庄子美学,并具有自身写意变形的特点,与西方艺术的以丑为美形成互补格局。  相似文献   

7.
现代岩彩画由于太倚依赖重来自日本的技法和现代构成而缺乏中国绘画精神,也因此阻碍其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从认识岩彩画与中国绘画的承继关系入手,分析了岩彩画和写意精神结合的可能性并提出融会写意精神和技法重组这两大要素的“岩彩写意画”概念。在此基础上,又从实践出发来谈到了岩彩画与写意精神的具体结合及岩彩写意画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李玉琴 《理论界》2008,(2):169-170
在影视作品中,写意性音响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观者的心理感官,强化着影片所要表达的内涵和影片的意图,以产生深刻的寓意,来丰富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写意性音响的运用也进一步触动了人们的潜意识,并感染观众对作品的欣赏情绪。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学具有不同的传统。西方文学重叙事和写实,中国文学重抒情和写意。抒情传统加强了中国古代文学以情动人的力量和诗情画意之美,体现了文学是作者感情的自由展现的本质;写意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简洁精炼和含蓄隽永、生动传神之美。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写意传统表现了它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汉画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研究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汉画学的学科基础。汉画学研究具有中国本土艺术的鲜明形象特质,具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研究的双重性,其主要组成部分——汉代墓葬遗存研究形成各学科研究的聚焦点。汉画学学科的建立,对汉画艺术与图像意义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画(写意)教学中,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常常脱节、错位,加以改进十分必要。学好中国画首先应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线意识和线性艺术思维方法。中国画(写意)的色彩训练着眼点应放在色与、墨的协调、溶合及色调处理上。应将书法列为中国画基础训练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有写实和写意两种方法,在哲学思考中写意方法的应用比较广泛.本文分析了写意方法的含义、特征、表现形式、功能以及限度,以期引起人们对于写意方法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曹金钟 《江汉论坛》2006,(5):119-122
《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作者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体现外,另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因作者重写意而产生的结果。写意美学思想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在这里是合拍的,正是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写意美学思想,才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一些时序的“矛盾”,甚至地点的“矛盾”、人物年龄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矛盾”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以书、画、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运 《学术探索》2004,(2):104-109
作者认为,书、画、诗的形式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审美创造领域最有代表性。书法家以情性对"形质"加以软化、活化、动化,使原有字形发生美的变化,以"草书"而臻至最高的审美境界。画家以"气韵"与"形模"合作,发展到"写意"而走向绘画艺术的高峰。诗则是由诗人自己创制种种形式,又在越来越严格的形式中自由施展而显示诗人的才能。当传统的形式被用得烂熟而失去制约感,探索、创造新形式便成为一代才人"再领风骚"的壮举。  相似文献   

15.
<正>张绍敦著《油画写意性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对原生于中国文化本源的"写意"在油画的时代风采和艺术语言、油画写意性的典范作品与当代油画写意性实践中所显现的主体倾向进行分析和考证,总结了油画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为现代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建立了理论基础。该书是作者多年油画艺术研究基础上的总结性著作,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有条理  相似文献   

16.
葛海燕 《东岳论丛》2012,(2):120-123
中国戏曲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京剧艺术对西方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团到美巡回演出,更是引起了美国戏剧界对中国京剧的研究与借鉴。桑顿·怀尔德因其早年在中国的经历以及在美观看梅兰芳的京剧演出,深受中国京剧的影响,他在独幕剧《哈华萨号卧铺车厢》中从京剧中采用了空荡荡的写意舞台,舞台监督和虚拟化的时空表演等京剧元素,摈除了西方写实主义的戏剧舞台,使中国京剧这颗古老的艺术种子得以在大洋彼岸盛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贯穿其发展流程的基本精神特质有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和、相沟通的宇宙意识,表现为艺术哲学范畴即“中和”。“中和”既是作品内涵的规定,也是形式创造的规范;既是审美的,又是伦理的,它是“至美”与“至善”的统一。从表现论的角度看,则是“传神”、“气韵”、“写意”这三位一体的基本范畴,其本质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反映,是人对艺术作品活泼泼的感人魅力和永恒的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写形向写意过渡——萧梁帝王诗歌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梁帝王的诗歌题材琐屑、体式较小,却借用汉赋手法,全方位刻画景物或人物,具有繁缛与形似的特征.当萧梁帝王在相对开阔的空间内精选几处物象,稍作点化,并间之以情时,其诗歌立即体现出简净小巧的风致.萧梁帝王的诗歌,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写形向写意过渡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9.
"彩"、"墨"语言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语言中的"彩"、"墨"运用的变迁进行分析,寻找造成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色彩缺失面貌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打破单一封闭系统、融合中西语言、重新建构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全面发展的形象."彩墨现象"在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领域的出现及"彩墨画"概念的提出就是这一探求的缩影.从"水墨"意笔到"彩墨"意笔,是对传统写意人物画由绘画本体向"非绘画性"的偏离中所呈现出的片面发展模式的突破,是绘画本体向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向.色彩的进入使中国写意人物画更具有"当代性",是与时代、民族、国家的状态相呼应的,也是时代进步所应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从造型艺术的规律来看 ,点是造型的基础。一切造型艺术无不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运动与建构 ,从而表现事物的空间秩序。从总体的造型形态和点象的表现功能看 ,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表现类型 ,即写意的点象 ,象征的点象和装饰的点象。涌动的生命力和“一重化”的诗性思维 ,高度简阔的表现形式和意象化的倾向 ,使岩画作品有很强的写意精神。思维形式的变化 ,反映在岩画制作中 ,相应地就产生了象征性的造型方式 ,点在造型中的作用也就从写意走向象征。就点象在造型中的作用而言 ,意味着点象在岩画造型以纯粹的装饰作用的出现。中国岩画在发展过程中 ,点象的造型作用从写实到象征 ,最后归于形式化的装饰性。就表现形式而言 ,已达到高度的自觉 ;就形式美而言 ,已经实现了点的表现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