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在其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采用特殊的空间移位叙事策略,描摹出女性在战争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及其命运悲剧.其巧妙借用“地下室”、“顶层”等具体的地理空间的移位,隐喻人物心理轨迹的起伏变化,完成了对柔斯这一特别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通过女主人公柔斯对地下室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背离与回归,强化了女性的空间意识.小说中的空间隐含意义与女主人公心理之间拥有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一直在推动小说主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小说《钟形罩》可以被看作女性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埃斯特·格林伍德与美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在纽约、家乡小镇和精神病院这些地理空间里,她的自我形象不断被异化:初到纽约时"自己都不敢认",返回家乡后"失去灵魂的空壳",精神病院时"半人半鬼"。埃斯特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外表变化反映了她在男权社会空间的边缘地位和心理空间逐渐封闭、失去自我的变化过程。移步换景的地理空间、所处边缘地位的社会空间和日渐封闭的心理空间相辅相成。空间的叙事和小说主人公埃斯特自我身份异化不但有对应关系,埃斯特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更经历了心理空间从憧憬到逐步崩溃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自发表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评论界的不断好评。迄今为止,学界尚未从叙事空间角度对该作品所建构的独特空间艺术进行探讨。从叙事空间角度探讨《菊花》中围绕主人公伊莉莎所建构的社会的、地理的和心理的三重空间,揭示出主人公作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的、身份的和心理的压抑状态。  相似文献   

4.
唐诗中的扬州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在地理向度上,唐诗塑造清俊秀丽的扬州都市“第一空间”,彰显“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宗教气息浓郁的“江南气象”;在情感向度上,唐诗构建了及时享乐、颓废感伤的“第二空间”,包孕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怀,对商妇辛酸生活的精细体味;在审美向度上,唐诗以艺术化的方式构建无限意味的“审美空间”,超越了诗人个体的心理情感,具有“情感的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性的时间感勾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融时间向度的历史性和空间向度的质感于一体的“审美时空”.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零工平台在构建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系统、促进灵活就业、实现劳动力供需精准匹配的同时,新的结构性因素也引发了青年农民工骑手群体的社会融入困境。基于空间区隔的问题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发现,青年农民工骑手群体的社会融入面临着四大区隔,即流动“栖息”形成的地理区隔、复原力不足形成的自我区隔、工作洞形成的职业生涯发展区隔、脱嵌形成的社会参与区隔。面对青年农民工骑手群体因空间区隔而产生的社会融入问题,可搭建以“通过空间营造实现资本积累”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实务框架,采取以复原力任务中心模式及“1+2+N+n”社工协同治理模式为中层干预方法的空间营造实务路径,增加骑手的心理、文化、社会和政治资本,以此突破骑手群体面临的空间区隔;构建“减压-支持-发展-参与”的骑手服务模式,重塑物理-心理-人际-治理平衡发展的四维空间,最终达致理性和平、宽容接纳、诚信友爱、平等尊重、人人参与的社区关系,以服务型治理推动社区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厘清金沙江流域非遗的文化特征、遗存特征和影响因素,由此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战略设想。研究发现:金沙江流域非遗在空间上呈“点状、带状和团状”的集聚态势,空间结构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四核两翼”对称结构特征,从类别来看各类非遗呈现差异化的集聚特征。该格局的形成主要受生态地理因素、人文社会因素及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力较显著,人地耦合交互作用后大幅增强的协同效应成为空间分异的重要推动力。为避免“孤岛效应”形成,应强化区域协作开发来共同打造非遗旅游廊道,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带建设两大战略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7.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形态,在与观众、社会和地理的互动中呈现出多重的电影地理意义.观众在不同的观影空间中获得了不同的实体空间感,也得到了各种虚拟空间感.现代电影以先进的传播科技为地理再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表现和建构聚落景观的最为真实和相对完美的载体,使得电影中的政治地理、道德地理与性别地理等想象的空间与真实的物理景观同样迷人.电影对地理和空间的艺术性呈现,引导人们创造了真实的"地理奇观".同时,它通过打破受众原有的时空限制和思维定势,常能建构起独特的社会景观和心理景观.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带一路”中的战略理念与空间生产问题,对“交通”与“和”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交通经济带(圈),“交通”是整个战略的支点,“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和平发展,“成和”是整个战略的目标,“交通成和”既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区域科学的核心范畴,它是对西方二元对立政治哲学理念的扬弃,从而为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提供了一个战略制高点;“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一种空间的生产,亚投行与丝路基金的实质是“距离投入”,通过钢铁铸就的新丝绸之路,无疑拉近了沿线国家的地理距离;心理距离的拉近需要充分激活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使之成为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内在动力,地理与心理距离的拉近是判断“一带一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学地理空间可以分成现实空间、想象空间与心理空间,简称为文学地理的三重空间。《城南旧事》通过现实空间、想象空间和心理空间的交汇融合将英子从六岁到十三岁这七年间的外在景观与内心情感编织在了一起,揭示出英子伦理主体性建构方面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给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三个空间中穿插着多个伦理结,如英子和秀贞,英子和宋妈,英子和小偷,英子和妞儿,英子和兰姨娘,英子和父亲等,多角度展现了英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作出的伦理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英子的伦理观日趋成熟,伦理意识逐步增强,道德品质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0.
空间叙事的主要手段是隐喻,方丽娜创作的典型意象“蝴蝶”和“宋城”隐喻着她的创作心理历程,反映她个人的价值体系。因此,从空间叙事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方丽娜的小说集《蝴蝶飞过的村庄》和《夜蝴蝶》,探讨四种空间叙事类型:记忆空间的重塑与文化空间的浸染、地理空间的变迁与现实空间的落差、家庭空间的逼仄与私人空间的封闭、精神空间的审视与心灵空间的拯救。通过运用空间叙事学技巧,挖掘方丽娜作为海外华文女性写作的新特点,展现华人女性在海外的生存困境,对个体女性的心理和精神流动进行考察性书写,发现其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空间已不仅仅是一个静止的建筑、景观或者"容器",空间文化实体的地位愈渐凸显。空间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空间的文化意义,以及融于空间中的民族、宗教、身份或者阶级等多维文化内涵。运用空间批评解读"鲁镇"这一在鲁迅小说中屡次出现的地理空间,不难发现,"鲁镇"即一系列封建传统统治下"生之秩序"的公共空间。本文从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角度出发,以"鲁镇"中的酒店、茶馆、书房和客厅为研究对象,三位一体的呈现"鲁镇"作为景观空间以外的文化定义和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2.
外空活动商业化背景下空间法中的国籍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籍联系强调了国家在空间活动中的义务和责任,国籍联系意味着责任的指向,所以相关国籍国要增强责任意识,积极采取监管等措施,尽量减小和分散风险,并尽力避免损害的发生。然而,在外空私有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降低国籍国的风险,以鼓励其减少对私人外空活动的限制;同时,这种风险的分散有利于强化私人主体的责任意识;因此,“国籍联系的放松”应当是空间责任制度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从国际私法层面来讲,应当加强“国籍”等连结点在解决私人主体从事外空活动时产生的国际民商事纠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乔伊斯的《小云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批评关注空间的社会文化等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小云朵》分别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3个角度呈现精神瘫痪的都柏林:景观空间反映都柏林社会的沉闷压抑、毫无生气、令人窒息;社会空间为情节提供发展的广度;个人空间则折射出主人公压抑的心情。这3种空间成为小说中的一种指涉系统,成功展现都柏林这座瘫痪中心的全景。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对空间的社会性具有深刻的理解.她的《宠儿》呈现了美国19世纪的种族现实、种族奴役、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其种族问题实质上是空间问题.以列斐伏尔的“空间论”解读《宠儿》可以将小说中的种族关系和空间关系架构起来,并将黑人群体的建构之旅以空间视角进行再现:白人通过书写的种族空间表征对黑人进行空间规训,内化黑人的意识形态,造成黑人群体的意识麻痹;黑人则选择边缘,以表征空间为主要途径进行背离白人空间表征规训的空间实践,进行空间织造.最终,黑人群体的建构过程在空间实践与表征中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在工业革命后期和完成以后的若干年内,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交通和通讯革命,用现在的语言说,即传播技术革命.它使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各种信息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此世界逐步进入了密集型的社会交往的时代.文章全面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播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影响的思想.从他们关于这场革命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用时间消灭空间呈现着一种无限发展的趋势.因而,像抢行情、抢新闻这种现象,终究会随着时间完全战胜空间而成为多余.  相似文献   

16.
空间批评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意象在作品主题的体现上具有不同的价值。运用空间批评理论,从地理空间、结构空间、主题空间三个层面分析《黄色墙纸》的主题,阐述女主人公意识突然觉醒的社会背景,揭示19世纪末美国社会对女性思想的压迫和自由的束缚,剖析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自由不但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而且需要勇于反抗社会道德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航天法》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航天事业近年来不断取得重大的进步, 相比之下, 中国的航天立法相对滞后, 《航天法》立法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航天法》立法是维护国家外空安全、进行国防建设、航天技术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包容性发展的需要。《航天法》立法是中国航天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中国外空资产和空间活动的安全、空间商业活动的发展、突破外空外交困境和发展中国外空战略的迫切要求。中国《航天法》立法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共识和立法实践、立法研究、国际立法借鉴以及国际合作借鉴等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公共空间是一个社会的有机体,"村民自乐班"作为W村的民间自发组织,主要以演唱当地民间小调为主,是一种走向平民的公共空间。它除了为空间内的民众提供一种信息传播与情感交流的方式之外,还为空间内的成员提供一种自娱自乐的渠道,在演唱民间小调中起到了愉悦身心与寄托情感的作用。在更广阔的地域内,可实现社会的整合与社会资本的培植。此外,它还是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和民主意识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这一点对于处于"瓶颈"时期我国的民主自治建设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空间结构作为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是城市群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在空间上的反映,是各个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等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群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在明确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基本要素、演化路径及阶段等内容的基础上,以四川省四大城市群为例,探索四川省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提出按照“培育点、打造群、健全线”的基本思路,构建“三位一体”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以期对更广范围内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社会实践是社会时空的源泉,时间形式赋予社会发展持续性、不可逆性,空间形式赋予社会发展空间性、向外扩张性、向内积累性,社会时空是社会发展的存在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社会时空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虚拟时空、压缩时空的产生引起了人类社会的急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社会时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立足于社会时空坐标,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