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求研究     
一、家世简历 冉求,孔子门下名弟子之一。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少二十九岁)。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家世,史书没有明文记录。据《孔子家语》载:“冉求……仲弓之宗族。”又《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下贱之意)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得更明确:“仲弓父,贱人。”仲弓是“贱人”出身,而冉求和仲弓是同族,那么冉求也同样是出身于微贱的家族了。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一般在理解上不产生分歧。但是有一种句子,如“紾(Zhěn,扭)兄之臂而夺之食”(《孟子·告子下》),“夺之食”到底是“夺其食”呢?还是双宾语呢?又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其中的“为之宰”也同样会有不同看法。杨树达先生的《词诠》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4.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丁原明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休:”(《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懦”(《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作品中,常见这样的句子结构.例如:“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玄谓太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相似文献   

7.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学术界的疑古求实的风气已经萌芽.孔子的名徒子贡就曾对古史中关于商纣王暴行的夸大描写表示怀疑,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矣,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其后,孟子竟得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结论。(《孟子·尽心下》)到了西汉,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对古史记载作了大量的辨伪工作。在东汉老一辈学者中,著名的思想家桓谭在所作的《新论》中:“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论衡·超奇》,案:以下所  相似文献   

9.
“真”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属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经典中无“真”字 ,而“真”字却大量出现于《老子》、《列子》、《淮南子》 ,尤其是《庄子》等道家著作中。例如 :窈兮冥兮 ,其中有情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而已反其真 ,而我犹为人猗。 (《庄子·大宗师》)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属天清而散 ,属地浊而聚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列子·天瑞》)太清之始也 ,和顺以寂寞 ,质真而素朴 ,闲静而不躁 ,推而无故。  (《淮南子·本经训》)然则何谓“真” ?《说文》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目…  相似文献   

10.
“举”、“毕”“胜”都是古汉语中表示范围之全的副词,例如: 《孟子·告子上》:“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国语·越语上》:“越国之宝器毕从。” 《孟子·梁惠王上》:“诛之,则不可胜诛。” 但这三个副词的词义特点,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1.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岳飞率兵北伐,与兀术在郾城地区会战,大败金兵,不久,岳飞“奉诏”班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关于岳飞班师的原因,《鄂王行实编年》有这样的记载:“桧闻之(指郾城之战)益惧,知先臣(岳飞)之志必不和,乃先诏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锜各以本军归,而后言于上,以先臣孤军不可久留,乞姑令班师。”《宋史·岳飞传》的记载是:“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  相似文献   

12.
一 《明史》卷118,《列传第六·诸王三》载: 伊厉王(木彝),太祖第二十五子。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清·查继佐《罪惟录》诸书亦作太祖“第二十五子”。 但是,《万安康懿王墓志铭》却说: 万安康懿王者,太祖高皇帝六世孙。伊敬王之次子也。太祖龙飞淮甸,混一土宇,  相似文献   

13.
<正> 据《灵璧县志》记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自彭城(今徐州)调往浙江吴兴(即湖州,)路过灵璧时,应张氏之子要求,写了一篇《灵璧张氏园亭记》,全文如下: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勌厌。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笛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迁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扣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州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  相似文献   

14.
李洁萍、尹承琳合著的《中国历代帝王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版)云:“东晋……公元420年为匈奴族刘裕所灭。”(见该书88页) 说刘裕是匈奴族,实在是闻所未闻。《宋书·武帝纪》云:“高祖武皇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楚元王交之后也。”《南史·宋本纪》、《资治通鉴·宋纪》同。《南史·宋本纪·校勘记》云:“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五四以推算世次之法‘乃连前并及身而总言之’,据宋书自楚元王交(一世)顺次数到刘裕之父翘得二十一世,因为裕‘当为交二十二世孙。今云二十一世者,传写误’。”宋书并详细记载了从交到翘的官  相似文献   

15.
在文献记载中,称某人将任令尹为“将知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既任令尹为“持国政”(《说苑·至公》)、“为政”(《左传·襄公三十年》),前令尹让贤为“传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些表示权能职事的措辞,均突出一个“政”字,这说明掌治内政,乃是令尹的根本要务。 令尹所理之内政,包括哪些方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有如下数端:  相似文献   

16.
一、“何……之有”的变式和略式(一)“何……之有”,是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它是“有何……”的倒装。其中“何……”是动词“有”的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何……”的,是复指代词;“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何”是定语,“……”是中心语。如: ①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左传·昭公三年》)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③以乱平乱,何治之有?(《左传·宣公四年》) ④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  相似文献   

17.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谈到上古汉语双宾语时说:“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教材里有三个例句,有个例句是这样的:“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不紾之乎?”(《孟子·告子下》)笔者认为,其中的“夺之食”应该不应该是双宾语,值得商讨;且又涉及到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之”能否作定语问题也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8.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教学都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英国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也曾说道:诗歌使人巧慧。诗是用以抒情达志的文体。诚如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尧典》)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就广义而论,诗也包括词曲。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我们伟大的祖先及其杰出的诗人们,在这神  相似文献   

19.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20.
《诗·王风·黍离》(小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力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诗中未有“大夫行役”之言,未见“宗庙宫室”之语,故今人对《小序》之说颇有疑辞。笔者与萧泰芳师论及此事,他认为《小序》还是可信的,并引《史记·宋微子世家》为证:“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