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而建构的身份认同,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图景",其特征需要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出发,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巩固的根基,但理念所表达的意愿和观念是否具有现实性,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政策和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与示范意义,取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实现“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建构则是通往“真正的共同体”的过渡性桥梁。文章探讨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辩证关系,探析了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建构方式,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王志刚 《东岳论丛》2019,40(3):176-183
如何理解世界体系"中心与边缘"结构及其变迁问题,如何摒弃"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建构全球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指明了由社会主义中国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所遭遇到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性障碍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当下中国需要精准研判时代大势,坚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建设进程;同时持续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政治、经济、话语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出来的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是人类社会由"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的共同体"的过渡阶段。因此,"自由人联合体"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价值取向。在根本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是"虚幻的共同体"的具体表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创造条件,是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之所在。面对世界发展潮流,开放发展既可以发展壮大自己,又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改变世界"有其特定的问题语境--对于现存世界应持辩护态度还是根本否定立场,怎样才能实现对现存世界的根本否定.对"改变世界"的解读不能离开这一特定的问题语境.把马克思的理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拓展与深化对"改变世界"的内涵的理解.马克思认为,不仅"哲学家们",而且"经济学家们"也"只是""解释世界".在"改变"的历史方位和实现方式上,马克思的"改变世界"与其他种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解读"改变世界",有必要越出"哲学"的学科边界,进一步考察其"批判的"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之意蕴.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角度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其构建提供思想力量和实践启示,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作为人类历史新方位的共同体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深入反思和揭示人在世俗领域的"非真实性"与共同体中的"非现实性".通过人与人互为目的 与手段的社会共同体、协作型经济共同体、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创造和累积现实的人的解放的真实条件,为开辟通达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在当今世界充满不稳定性,"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发彰显出其强大生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对话协商取代冲突对抗,以共建共享应对动荡霸权,以合作共赢走出经济低谷,以交流互鉴促进文化发展,以绿色低碳应对环境恶化,以期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位一体"的美好世界,这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哲学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能够深刻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是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为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学的竞争与利己主义、社会学的利他主义、人类学的互惠与合作概念等的基础上,"共赢"假设既承认竞争与合作,又注重互惠互利,在追求己身利益时兼顾他人利益,以促进共同进步与发展.从全球视野来看,世界各国早已处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家间形成了对立与同化、并存与联结的多元结构性关系,并且体现在世界格局转变、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全球文明进步三个方面.国家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所坚持的利己型发展模式,最终带来的只是国家对立与世界冲突;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所提倡的共赢型发展模式,最终目的 是建立一个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要将"共赢"理念落实到行动,需要全世界各国以共商共识为前提,实现世界规模的共担、共享、共建,这正是构建全球与中国"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任俊华、李佳森、任彝彤在《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撰文认为,"世界之问"的提出,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大势、把握时代潮流的世界眼光;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关心世界前途与命运的担当精神和政治勇气.同时,中国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中国答案"是包括一系列中国倡议和行动在内的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自身发展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所提出的"中国答案"的理念形态,是总体性的战略方案.我们应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求同存异,这将使人类文明和谐永续发展成为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了对时间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布局,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培养战略眼光,锻炼战略思维,用历史和未来的眼光去体会其内涵,并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答案"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继承,两者都立足于唯物史观,聚焦人类前途命运,并将共同体作为实践形态和理想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从理想蓝图转变为现实方案,从制度革命进化到全球治理,从单一维度增加到多重向度,从深刻批判上升到共生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丰富了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蕴含。  相似文献   

12.
张九红  李星 《理论界》2019,(2):10-17
人类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是一种双重存在——种存在和类存在。当今普遍交往条件下的人类发展已经由个体本位转向类本位,人类所追寻的正义类型也应该由人类正义取代局部正义。人类正义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相对应,它追求人类整体的繁荣与发展。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自由、尊严和幸福,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对人类正义和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正义都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其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13.
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处于中轴线的地位.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社会形态的嬗变、共同体的发展与演进统一于人类解放进程.“真正共同体”是在对“虚假共同体”批判的基础上设想的,是对“虚假共同体”的扬弃.这些精神要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大有可为.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人类解放道路提出的既符合一般又兼顾特殊的“中国方案”,其价值旨趣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要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深化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道路、限度统一贯穿于构建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国际话语,是基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之客观要求的哲学大智慧。科学认识和把握命运共同体需要分析其现实形态的利益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在此学理前提下,可基于唯物史观视野揭示和说明命运共同体作为历史和民族范畴的社会根源,进而提出优化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蕴含着实践、资本与价值的三重逻辑,既彰显了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深刻变革,也对理解"逆全球化"的本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体系的抽象性,以实践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体化趋势,揭示了"逆全球化"的非历史性;通过探析资本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辩证作用,彰显了世界历史观的资本逻辑;最后论证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揭示了"逆全球化"思潮背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导向,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顺应世界历史走向,契合人类解放哲学主题,彰显了世界历史观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论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感,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观前提;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大同思想相契合,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的经典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谐的国际关系,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共有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跨域时空的融合,二者在运思方式和学理上的一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7.
对卡尔·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资本社会后的人类理想社会,马克思从社会的不同层面创意出不同的蓝图.文章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人联合体"这两大创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中解读出两者的"和而不同",划界了"科学共产主义"和"哲学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已经成为最大共同体,为应对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通过纵向考察历史文明的演进,再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及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全球化的必然性与不可解决的内在悖论,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回答这一“世界之问”的中国密钥。同时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逻辑的基础上,强调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行知合一的“践履逻辑”、汇纳百川的“思想逻辑”等内在要义。进而寻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征程”中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被提出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渊源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相结合的产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从宏观角度入手,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方面纳于一体进行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对于构建当代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完善全球化治理进程,推动世界朝和平与发展方向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