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霍韵樱 《理论界》2008,(2):41-42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信息时代的繁荣,媒体及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提出更新、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成为政府行政的重要课题。九江大桥坍塌事件作为2007年6月刚发生的影响广泛而且损失严重的突发事件,为广东政府应对类似突发事件出了一道难题。本文主要从事件的危机定位与类型分析、政府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证,以期透过对政府在本次事件中危机管理过程的观察,从一定程度上检验出政府当今的危机管理能力,并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事关民生大计和社会安定,同时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文章从危机事件管理中分析我国了政府危机管理的效能及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效能应遵循的原则和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成洁 《晋阳学刊》2013,(6):92-96
近年来频发的重大突发性公共性事件突显了我国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能力薄弱的现状,主要存在危机管理理念落后、预警系统不完善、应急处置迟缓、部门间协作不力、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本文指出,建立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建立完善国家紧急救援体系、健全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法律制度是提升政府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性事件,政府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场危机。及时有效地处置危机已成为对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把握超前、快速、真诚三要素,是搞好政府危机管理,确保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和发展,保持政府公信心和形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论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危机管理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依赖性和脆弱性很强的旅游业最容易受各种危机影响,因此应该重点研究旅游业中的危机管理问题。影响旅游业的危机主要有五种,即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危机和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面对这些危机,企业和政府都应该形成有助于旅游业度过危机的危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威胁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介绍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和属性,阐释了危机管理的内涵,探讨了政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事件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政府面临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新时代要求政府和社会管理者要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应对以减少负面影响。运用案例分析法,按照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通过对两大生态环境事件案例进行分析,透视了当前政府在自媒体背景下应对生态环境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终提出了生态环境事件的政府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和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8.
校园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直面临着大学校园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意外伤害、管教冲突等校园危机事件的冲击 ,应急的危机管理却又遭遇法制空白。如何使学校依法行使管理权、学生依法维护自己正当权益 ,有效地预防和处置校园危机 ,不仅是高校工作法制化的要求 ,而且更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蓝杬 《社会科学家》2012,(5):64-67,79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和公民利益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已不可能包揽所有公共事务。近年来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也使政府意识到独善其身难以满足公民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因其具备自治性、独立性、公益性和相对透明、公开等特性,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公信力,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作用不可低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想模式,应是一种以政府为核心力量,与非营利组织积极合作、平等协调、良好互补、互相监督的良性伙伴管理模式。本文拟通过阐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主导力量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的优势,分析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现实矛盾,提出对发展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改革、发展,高校各种预料之外的危机事件呈现出多发态势。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对高校组织、管理能力的现实考验。正确认识高校危机的内涵、特点和产生原因,积极探索高校危机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建立科学、高效、系统的危机预防、管理体系,对维护学校稳定,促进学校发展,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的缺失与再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所处的转型期既是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机遇期,也是各种危机和社会冲突集中的凸现期.危机事件越来越多,时刻在拷问着我国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危机固然可怕,但更为可怕的是缺乏应对危机的社会机制.处于转型期的当下中国,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能力缺失,再造政府危机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危机动员在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是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政府都不可避免的。由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使得资源配置出现了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体共同参与的时代特征。这也使得危机管理动员具有政府主导性、非政府组织主动性、公民参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近年来危机事件频发,中国政府尤其要重视危机管理。政府要确立开明、开放的理念,学习国外政府组织的经验,建立科学的危机预警、管理机制,应对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14.
当代我国由于巨大的社会变迁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各种人为和自然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出现。独具普遍性、突发性、人化性及高危性特质的风险时刻在拷问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为此,政府应通过健全公共危机预防预警机制;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完善危机管理主体等措施来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危机传播管理中的新闻发布具有不确定性、不可控性、高关注性和非常规性等特征,具有其它新闻事件新闻发布达不到的强大社会影响力.新闻发言人在危机传播管理中及时、准确、全面、权威地发布信息,有助于公众了解真相,避免相信传言和谣言,进而拥护、支持和配合政府处置危机;有益于媒体在危机事件和公众间发挥正确的桥梁作用,避免恶意炒作,进而站在政府和危机真相的一边引导舆论;有利于政府驾驭舆论,稳定局势,避免危机事件还没有妥善处置,又冒出新的“传播危机”,进而迅速、妥善地处置危机.本文从功能、原则、策略、步骤四个维度,对危机传播管理中的新闻发布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前后日本的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危机频发的当今社会,如何预防和应对危机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历来有重视危机管理的传统,"9·11"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在注重对自然灾害进行危机管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预防国际恐怖威胁的危机管理措施、完善危机管理的机构,从而奠定了日本当今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处于危机事件的多发期.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对重大危机的处置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危机处理管理的成功做法,构建我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彬 《南方论刊》2020,(3):43-45
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引发了大家对于公共环境政府危机管理的思考,许多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失灵"现象屡屡出现原因就是缺少公众参与。因为公共参与危机管理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应变能力,解决"失灵"现象以及确保政府价值取向。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仍存在"两薄弱一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实现危机教育机制常态化和建立多边危机应急机制来应对公共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评估与应对越来越重要.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大小与事件属性和环境属性有关.事件属性包括人员伤亡与潜在受影响人数;环境属性包括事件结束后时长、媒体报道强度和类似事件发生频率.为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社会影响,需要建立整合的危机事件危机信息发布模式,并建立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家庭、公众等各社会成员共同分担责任的多主体社会救助网络体系,寻求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威胁性、扩散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生活的运行.如何有效地控制危机发生,防止危机扩大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这是现代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而现代媒介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传播深深地影响着公众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判断.本文从公共突发事件的三个阶段出发,在研究媒介在危机事件中的角色与功能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媒介在危机事件中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