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唐代在西域的军政、行政机构设置中不用"西域"之名,而代之以安西、北庭、碛西、镇西等名称。岑参的西域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变迁,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岑参赴西域时间路途考补廖立一、赴安西在天宝八载赖义辉(岑参年谱)以为赴安西在天宝六载,乃以岑参生于开元六年,与(银山磕西馆)中“丈夫三十未富贵”合,又高仙芝于六载代夫蒙灵祭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而杜确(岑嘉州诗序》称岑参尝“充安西节度判官”,以此三者为证...  相似文献   

3.
岑参,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是盛唐诗坛上开放出的一朵绚丽鲜花,深受人们喜爱。岑参的诗,俊逸、奇巧,意境深远,同时又吸收了乐府、民歌的优点,语言素朴,深入浅出,故能雅俗共尝,广泛传播。正如杜确在其诗序中所说:岑参“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所谓戎夷蛮貊,实即指少数民族。可见岑诗当时不仅在汉族中,也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岑诗之所以博得少数民族的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它以描写边塞而著名。岑参的边塞诗,正是描绘了少数民族聚居的唐代西域地区,生动如实的反映出唐代西域地区的情景。岑参两度出塞,久佐戍幕,并深入到西域许多地区,对西域情况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岑参的边塞诗,正是他本人对西域地区亲身经历的记述,因而为研究唐代西北边疆历史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素材。本文,即在于对岑参边塞诗作出分析,与此相关联,又首先需要对诗人的西域之行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4.
岑参一生曾两次出塞,其中首次为天宝八载赴安西。学界大多以为此行乃入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幕,其所任僚职,或谓为掌书记,或称为判官。文章在检讨学界诸说基础上,对岑参安西之行作了新的考索,认为所谓高仙芝入朝表请岑参入幕之说难以成立,岑参任高幕掌书记或判官亦证据不足,并通过岑参仕宦心态、个性禀赋与盛唐文人游边风气的分析考察,认为岑参此行或是其西入边塞寻找入幕机会,藉以求得在仕途上有大发展的个人游边行为。  相似文献   

5.
边塞诗人岑参除了歌咏唐代西域边疆的壮丽山川和奇异风物外,尚有不少作品记载了来自西域的胡人.本文初步探明,这些胡人属于粟特昭武九姓、葛逻禄和突骑施等西域民族.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真实地再现了西域奇丽的风光,再现了征戍者的生活、心声,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在对岑参边塞诗作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排斥过于偏激的态度,对其予以实事求是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岑参的西域诗及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岑参西域诗不能称边塞诗.其诗的特点是纪实,确证了轮台城的位置,填补了唐代西域历史、地理、民族、战争的实情。并和封常清一起维护了统一,加强了民族团结,立下了不朽功绩。  相似文献   

8.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两度从军边塞,远赴西域,写了许多描绘塞外风光,反映边塞将士戎马生活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三十多首是他远赴西域路经甘肃时写的。这些诗篇有的写得气势雄伟,奇丽奔放,有的写得朴素优美,悲凉苍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唐代甘肃的政治、军事形势,描绘了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和风土习俗,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从戎,保卫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气概。阅读这些诗篇,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艺术享受,而且可以了解唐代甘肃的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治理西域的基础上,唐朝对西域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从管理机构的设置看,西域实行了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的共同管理;从管理的模式看,唐代根据西域东、中、西地域的不同对西域实行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在东部地区实行和内地一致的郡县制度,在中部实行军府管理制度,在西部包括今中亚部分地区实行遥领的羁縻州府管理.整体看来,唐代对西域的地方管理制度模式卓有成效,有效保障了唐代西北政局的稳定和丝绸之路安全.  相似文献   

10.
岑参边塞诗和唐代的中西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边塞诗,不但反映了他个人的经历、见闻、情感、思想,而且也比较集中地再现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西北边疆生活中一些十分普遍、重要的东西,因此,也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中西交往的宝贵资料。唐代的中西交往,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往最为引人注目,尤其是丝绸之路上历史事件、历史地名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来更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人们较少注意到岑参边塞诗在这方面的研究价值,致使不少颇为重要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解决。本文即想通过一些具体例子的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岑参是唐代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边塞诗人。在他的边塞诗中,突出地反映了他出塞与思乡、建功与归隐的矛盾心态。这不仅与他的家庭背景、个人气质等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解读岑参的矛盾心态,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诗人及其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起点的唐代长安城内是否有作为起点标识性处所的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丝绸之路起点的唐长安城内,大明宫、西市和开远门,是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城的三大标识;大明宫是唐代丝绸之路政治中枢和起点,西市是唐代丝绸之路经贸中心和起点,而长安西面的开远门则是唐代丝绸之路行程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早在15世纪欧洲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1500年前,东方中国和西方地中海世界就各自开始了海上交往通道的探索和开拓,经过不懈努力,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双向开拓的结果,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海路东来的主动态势,尤其是其勃兴于唐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后来居上,是由于它在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真实或潜在的利益上远远优于陆上丝绸之路,这种优势吸引中外商人逐渐把贸易交通的重心转移到了海路。  相似文献   

14.
浙东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之处,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人文环境吸引了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胡人。唐代有不少西域胡僧、胡商曾进入浙东传法、兴贩;浙东官员中也有不少西域胡族,有的还著籍于此成为地方士族;还有不少胡族文人因为浙东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慕名而来漫游、隐居。浙东本土胡族文学家族和流寓胡族文人的文学创作给浙东文坛增添了特别的“胡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胡风、胡音创造了唐代胡汉文学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15.
在中阿贸易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唐代之前,中阿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快速发展并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这一变化是由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路商道成型、商业交往增多、陆路交通受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长于写感觉印象和好奇个性的岑参,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风物人情与军旅的悲壮与豪迈,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大气盘旋,奇情逸发,表现了他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岑参是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一生两度出塞,历时五六年,对边地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积极的反思,创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其中作于凉州的七首诗,情感意蕴丰厚,广为传诵。这七首诗或记行踪述战事;或抒壮志发乡思;或怀前贤念友朋;或描名胜、绘风情。诗歌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情感特点,表露了诗人在凉州时期复杂的心境,堪称诗人前半生艰辛跋涉的心灵史诗;同时岑参以诗歌为媒介把凉州的物候地貌、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内地,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岑参的凉州诗又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耶律楚材是元代丝绸之路文学领域中的一位大家,他的诗歌作品反映和描写丝绸之路的民俗民情、自然现象以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元代的丝绸之路文学多了几分凝重感,由表现的写意走向再现的写实。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古称“怛逻斯”。公元5世纪,粟特人建怛逻斯城,后来成为西突厥领地。唐朝称霸中亚后,在西域所设最远的羁縻州就在怛逻斯城,后为突骑施可汗占据。8世纪,突骑施的兴起,客观上为唐朝在西方建立了一道军事屏障,对遏止阿拉伯帝国东侵至关重要。然而,唐高宗却自毁长城,多次向突骑施汗国发动战争,导致安西四镇不得不直接面对来自黑衣大食的军事威胁。751年的怛逻斯之役,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兵败大食。对古代中国来说,怛逻斯河简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可谓汉唐王朝国力向西发展的极点。  相似文献   

20.
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高诗富有深沉浑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岑诗饶有豪放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从两人的生活基础、人生阅历、所处地域、性格、气质、创作心态诸方面进行比较,可探知形成高、岑诗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