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1990-2005年福建省粮食产量的波动变化,并且运用广义生产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2个时段对影响福建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7年粮食播种面积和农药使用量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1998-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南宁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和生产函数,分析了1997-2003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作出关联因子排序: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施用量,表明粮食单产、耕地面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大,从投入角度分析粮食总产与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关联度大;基于生产函数的贡献率分析表明:化肥施用量、农业科技进步、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劳动力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08%、27.62%、12.12%、10.78%、8.91%、0.49%,说明7年来粮食增长主要依靠化肥投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增加作用微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建立粮食生产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得出:农业劳动力作为粮食核心要素的地位不会改变;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要素;农用化肥仍然是粮食生产物质投入最重要的要素;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明显;农村用电量并未能提高粮食产量,相反可能存在一定的替代效用;自然灾害仍然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因素;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并非仅仅是"一次性"的效应,农业劳动力的输出和转移也未产生明显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状况的基础上,可采用LMDI模型研究面积和单产对该地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程度。1990—2014年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产量增加1208.30万吨,其中单产和面积的贡献值分别为3350.02万吨和-2141.72万吨;从分阶段的省域和作物层面分解结果来看,粮食减产时,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粮食产量增加的时期,单产提高比播种面积增加带来的作用更为显著;从市域层面来看,绝大多数城市单产效应为正,而近三分之二的城市面积效应为负,这些城市多位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经济发展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冲击同样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原理和计算步骤,并对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粮食种植面积等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以及农业财政支出对粮食生产有显著影响,而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粮食受灾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以来,渭南市粮食作物产值呈负增长,播种面积不稳定,产量起伏波动;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投入不足、政策到位差等;稳定粮食生产,必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教、提高粮食产量,制定合理的粮食政策,多渠道增加投资、优化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等,以最大限度提高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7.
首先采用Spearm an秩相关系数对封丘县近12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加以分析,然后计算封丘县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封丘县的粮食生产在近年虽然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粮食单产、化肥使用量、播种面积等是影响封丘县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封丘县粮食生产波动性,实现粮食生产稳步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8-2015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与机械利用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在测算出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弹性变化的原因,论证农业机械对劳动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两者对粮食产出的边际影响不显著。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农机具购置补贴不仅使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变强,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1978-2015年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但粮食主产区域内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性。为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将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偏向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为实证研究,利用灰色关联理论思想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乡村从业人员、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五个主要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强度依次减弱,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探究安徽省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3—2008年全国粮食分品种、分区域增产状况进行了研究,全国粮食增产区域特征为主要来源于主产省生产能力恢复与提升。固定面板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区域粮食增产影响因素按贡献率排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成灾面积减少〉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比例增加。分品种看,粮食产量区域结构变化特征为:水稻为东北增、华南减、长江流域“双改单”;小麦增产主要来自黄淮海地区;玉米增产省份较多,但主要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豆类是东北北部增加,东北南部减少,西部地区略有增加;薯类则向西北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