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因为拍照片成为一种让人感觉很随意的事情,所以我的一个朋友对我的这些照片提出一个疑义:你不觉得你这么多的照片缺乏一个统一的主题,显得很没有意义吗?我知道他所指的意义是什么,那是一些或者和传统沙龙摄影有关的给人所谓“美感”,或者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一直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新家     
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下老了许多,年近50的她看上去竟有60多岁。可惜当时我并不十分了解母亲的艰辛。两年后,有人给母亲介绍了个老伴,母亲在和他谈话时特意叫上我,说那人如何厚道,如何会体贴人云云,想让我从心理上接受他——我未来的继父,看样子母亲是动心了。她也许真的很想过一段被人体贴被人爱的生活。我心里却想,母亲改嫁的时候也就是我离家的时候。那年初夏,母亲终于去了她的另一个“家”。坐着一辆小车,母亲在一片冷清中出嫁了。在此前的那个晚上,我背上包袱毅然离开了家。不久,母亲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电话中我不愠不火地跟她讲着,意思…  相似文献   

3.
我上完书法课,回到家,孩子正愁眉苦脸写周记。母亲坐在床沿无奈地叹息着:“唉,坐那儿半天了。一个字也没写出,”一股无名火突突地从心底冒起。我居高临下、僻里叭啦地数落了一通孩子。“没出息!周记,不就是写你一周来最有趣、最快乐的事?比如、比如……”孩子抹起眼泪,我心里一惊:快乐?!他的快乐是什么?他有快乐吗?  相似文献   

4.
竹莹 《人生与伴侣》2007,(12):52-53
我与父亲,一直是不太亲近的。 我在外面这么几年,每次打电话回家,总是随便与他聊上几句,然后便叫来母亲,有说有笑,讲上半天。我和母亲,总是有那么多的话要说,而面对他,除了问问他的身体,聊聊他的小生意,别的,就不知该说什么了。记得最初的那几回,是我要求他的,后来便成了习惯,如果凑巧是他接的电话,简简单单聊完几句,他便急急忙忙去叫母亲。有许多事情都是母亲听完后再细细说给他听。其实他也可以问我的,就像我原本也可以将那许多琐事说给他听一样。可是,我们都没有说。或者,是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相处。  相似文献   

5.
父爱无声     
我小时候,父亲常常出差。生活在母亲和姥姥温柔呵护下的我,便习惯了被人高捧在掌心的溺爱。对我而言,爱就是呵护,就是温馨,就是不变的甜蜜和幸福。而由于与父亲见面的时间不多,我几乎不知道父亲对我究竟是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6.
《可乐》2006,(2)
我们超市在马路这边,对面是一个酒店,我每天一抬头就能望见他。他每天下午4点钟接班,瘦瘦的身体包在宽大的制服里,手里总是很警惕地拎着根警棍。注意他是因为他与众不同。酒店请了6名保安,别的保安要么迟到,要么老板不在就偷偷溜走了,要么就是闲逛过来和我们开玩笑,只有他天天正正规规地站在那儿,保安公司什么时候派人来查岗,他都在。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跟我们老板说,你看那个保安,神道道的,一个月才400块钱的工资,可他站岗那姿势比大街上的警察还标准。老板说,看他那站姿肯定是当过兵的农村娃子,不过你千万别笑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将来会很有出息的。我问老板为什么?老板说你到我这岁数自然就明白了。我倒不觉得,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只靠老实本分能有大出息?我一点都不相信。  相似文献   

7.
投资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正因为这样,投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影响,有的时候,仅仅是与别人吵架或者为了某件事情不痛快,就会连累到股市中的投资行为,要么判断出问题,要么操作不及时,结果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或错过。  相似文献   

8.
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厌恶他的,或者是上小学的时候吧。 学校离家远,每天,他都骑自行车送她,但就在那么一天,她对他说,你不用送我了。他很诧异,她却抬起固执的小脑袋,是的,你也不用接我了,我一个人能回家。他的眼神突然暗淡下来,点点头,骑着自行车走了。  相似文献   

9.
王玉兰 《社区》2011,(9):20-20
一天,社区办公室来了一位姓姚的女士,一进门就问:“谁是管司法的?”我说:“我是,请问你有什么事情吗?”我这一问,把这位居民的话匣子打开了:“我家住五楼,我们楼上六楼的卫生间经常漏水,已经漏了十年了。最近我家装修了,我不止一次对他们家说,‘大哥,我们家现在装修了,你把你家卫生间的防水重新做一次,可别再漏了我家新刷的墙,漏湿了还得重新刷。’他每次都答应得十分痛快,但就是不修。  相似文献   

10.
元旦之前,6岁的儿子要在幼儿园参加文艺表演,内容是唱一首歌——《一分钱》。周末我想给他排练一下。谁知平日在小学生面前有点耀武扬威的我,在儿子面前却束手无策了。尽管我费尽了口舌, 他就是坚持看动画片,要么不唱,要么就是精力不集中。我耐不住性子了,只好板起面孔说:“你学不学?否则就打屁股了。”这时他才勉强地说:“学就学嘛, 但你要给我100分。”我不解地问:“什么100分?”  相似文献   

11.
微博汇     
《人生与伴侣》2014,(10):53-53
微哲 @班主任的课 我们发状态传照片,不是为了告诉谁,我吃什么了,做什么了,和谁在一起。而是有一天自己真的老了,搬着凳子无事可做晒太阳的时候,能拿出自己的流水式日记看一看,回忆一下那年那月,和朋友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自己年轻时的容颜……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而且活得真实而精彩。 @读书 每人会经历一段咬紧牙关的坚持。在那段时光,你倒下了,他挺过去了,所以他成了你的榜样。人与人之间本没有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忍受苦难的能力。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在舞台上听掌声的,另一种是专门负责鼓掌的。你忍过了苦难,你就是强者,要么听别人的掌声,要么为自己鼓掌。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1,(7):7-10
现今,离婚和关系破裂粉碎了无数人的人生,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世,有着这么一个关于一对父女信守承诺的故事。 我父亲不善表露感情。我记得在我小时候,他从来不为我做的任何事情而发出“噢噢噢”或者“啊啊啊”之类的感叹。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知道我父亲是爱我的,但是将感情外露不是他的性格。我知道他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对我的爱。  相似文献   

13.
正一母亲因病去世的那年秋天阴雨连绵,少年丧母的痛楚尚在心头,而父亲却又突然离家出走,临走时只留下一封信,他在信里道出了一个惊天秘密———我不是他亲生的,而是母亲和别人所生。他说,这个家有母亲在,他竭力维持着一个男人的尊严,可是现在母亲没了,他也没有维持这个家的必要了,他走了,让我和姐姐好自为之。14岁的我站在雨里,任凭雨水浇个透湿。姐跑出来拖我回去,我大喊:别管我,我是个见不得人的私生子,让我去死吧!声嘶力竭中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  相似文献   

14.
读杂书     
舒乙 《社区》2011,(8):8-8
我觉得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觉得读书是一个不需要谈论的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偏偏很爱谈这个话题.就好像这是一件新鲜事、一件特别需要谈论的事情一样。很难想像一个人不读书,或者说读书变成一件特殊的事情,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5.
世纪文摘     
《21世纪》1999,(5)
为什么我们对小肯尼迪的死如此伤心但对自己亲属逝世却平静得多?我没有作过统计,但是从跟朋友们和一些大街上行人的谈话当中,我可以确信,很多美国人因为小肯尼迪的死,而感觉到似乎自己失去了什么,他们的伤心是明显而真诚的。这使我不由得想到,如果他们的亲属去世了,会有多少人悲伤到如此程度?当然,如果是母亲或者父亲,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住在城市另一边的叔叔,或者是迁居到另一个州的堂兄,甚至是每年只见到一两次的、住在很远地方的祖母,如果他们去世了,有多少人会悲伤到如此程度呢?因为对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来说,家的…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在QQ上和妹妹聊天。说到杭州人的休闲,我总结了一句:杭州人,要么就是在西湖边喝茶,要么就是去往西湖喝茶的路上。被妹妹反驳为身在福中不知福:“杭州,哪一个角落不充满了情调?你到温州找找看,保管你更郁闷。”这倒是的,若论情调,温州是无法和杭州相比的。即使现在,我对温州充满了想念,想念的大概也只是西城路的猪脏粉、新桥头的炒粉干,或者强能的鱼丸,却无法在记忆中搜寻到,某处景致或者某个餐厅,能和情调二字紧密相连。物质充裕的温州人,对于小情小调,从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请客人吃饭,讲究的是黄鱼是否新鲜,莱肴是否充实,而非菜式上的那一朵雕花是否精致。在温州,所谓情调,大约是要自己想像或者制造的。  相似文献   

17.
《新少年》2024,(3):16-17
<正>亲爱的多多熊:我和我的一个同学都有微信号,每次我换新头像和昵称时,她都要求我换另一个,可是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听她的。要是不换的话,她就会一直说这件事情,我该怎么办?彩虹小白马为了让他人满意,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最终你的感受会如何?如果她高兴而你开心或者怎么样都无所谓,那就按照她的要求更改你的昵称和头像;如果照她说的去做,反而让你更难过,那就坚持用自己喜欢的头像和昵称。如果你不更换,她会一直说这件事情,你也不要太放在心上,毕竟说什么、什么时候说都是她的权利,我们也不必干涉她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金鹰节开幕式,我谁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能看见毛阿敏。坦白讲,我以为这个女人从此退出江湖了。原因有二:一、她负面新闻不断,要么是为了拉住富翁男友的心一再给人家生孩子,还不见人家去医院探望。要么就是她深感绝望跳楼以威胁男友。二、她也的确不再年轻了。她略高的个子微胖的身材很难再适合这个新潮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易立竞 《可乐》2008,(11):52-52
陈可辛说:"在香港演艺圈,我只会管一个人叫大哥,这个人就是曾志伟。今天的香港电影圈,起码有一半比他年轻的导演是他帮过的。我觉得电影圈没有一个人会比他更无条件地去帮人。他是一个永远不计较自己会得到什么的人。不论什么人找他,他都会帮忙。他就是为了帮别人而生的。"  相似文献   

20.
元旦思母     
又一个新的元旦来到了我的眼前。这样的元旦,我已经过过九十几个。要说我对它没有新的感觉,不是恰如其分吗?但是,古人诗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前的元旦,是佳节中最佳的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还能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吗?还能有比这更佳的佳节吗?我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感情超过需要的人,我焉得而不思亲乎?思亲首先就是思母亲。母亲逝世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我怀念她的次数却是越来越多,灵魂的震荡越来越厉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