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要不要发展区域共同市场,理论界尚有不同见解,笔者持肯定意见.在中国发展区域共同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之必然,也初步具备了形成的条件,关键是把市场引导和政府主导正确地结合起来,按照其生成机理推进它的诞生和发展.这种机理主要表现为三种机制作用经济区内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关联机制、现代服务业高速度高质量的流通机制和经济区内地方政府的协调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为例,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背景和依据;论证了建立统一市场,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最后,从体制、基础设施和产业分工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整合已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柱力量之一。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则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从法治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当前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难发现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等原因严重地受制于众多因素的困扰。为了切实解决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法治建设入手,通过国家干预手段来建立跨行政区的有效合作机制,以确保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证明,具有降低改革开放成本功效的渐进式市场化推进方式是成功的.需要指出的是渐进式市场化推进方式也带来了增大一国范围内市场化区域差异的负效应.如果市场化区域差异长期存在,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中国企业的对外经济活动.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在取得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成功后,尽快缩小中国市场化的区域差异,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笔者分析了中国市场化区域差异的现状、成因、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区域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是建设区域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由于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产权成本高,使得区域要素市场相对于区域产品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区域要素市场关键在于认清区域内部要素禀赋,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完善区域要素流动的制度和环境。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代价要求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这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当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而地方政府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应有三个目标,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区域均衡发展;实现机制也应有三个方面,即完善市场体制、促进跨区治理以及优化协调体制。具体的政策建议是,改变当前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晋升考核制度;鼓励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发展规划体制;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发的市场经济大国,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作为区域经济大国,国内区域间市场整合相对滞后,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这种市场分割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和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解决上述问题,应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和严明的市场竞争规则;建立为国内统一市场服务的一体化的经济要素流通载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学”是教育部在“马工程”教材全面修订之后启动编写的首批9种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统揽,紧紧围绕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大变化,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总任务,科学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从中国区域经济基本问题、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伟大实践、区域经济结构变迁、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价值等方面,系统提炼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标识性的区域经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强中国区域经济学教材对现实的解释力以及更好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区域经济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区域经济差距过大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也是理论界广泛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我们可以用"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区分两类不同的区域.从经济发展态势看,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正因其落后性而拥有某些特殊益处.后发区域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学习先发区域和国外的先进制度、不断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等获得后发利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仲岩 《南都学坛》2009,29(5):119-122
特色经济是在区域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是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是特色经济的核心,对特色经济的形成、强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河南省构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和指标上,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状况、产业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强化区域特色经济的竞争力,才能使区域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特色经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这标志着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蓝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区域协调发展受到重视,健全和完善与之相对应的区域政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干预手段。在中国,就发展区域经济、深化区域合作、改善区际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大规模的区域政策肯定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从实践上看,我国的区域政策总体上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道难题,也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区域公共管理视角,就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和两种力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导致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地理与带有地区倾向性的政策两大因素,并且认为顺市场的工业集聚和逆市场的市场分割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力量。政府应该在正视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差异的前提下,采取倾向于内地的政策,将地区差距控制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资本市场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仅依靠国家政策很难有效提高西部资本形成能力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在对发展我国西部资本市场诸观点进行评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建立西部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思路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以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把握为前提。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双指标,构建出综合定量描述区域经济市场竞争格局的模型。据此,将区域经济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四种类型,并指出市场竞争态的转移规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波动型、衰退型四种模式。以发展的观点对区域经济市场的演变进行研究,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此外,应用这一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2004年的经济发展竞争态进行定量评价,并对1997—2004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亟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测量指标体系与统计指数,度量和评价中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态势。利用指数功效函数的改进模型编制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2006)对我国2004年和2005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国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对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行了聚类分析,发现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结构性特点。中国发展指数测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科学评价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制定地区发展的宏观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向核心城市极化的趋势,在全国形成了三大经济核心,而各省级区域也围绕着“首位城市”极化。经济极化在中西部民族省区,体现得更明显。但中西部民族省区因为远离国家经济核心,无法有效分享国家经济核心发展红利,而在本区域经济极化的过程中,人口、资源、财富向核心城市集聚的步伐不一,导致本来就比较大的民族间发展差距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为此,各地应在顺应经济极化趋势的情况下,改变发展思路,加大引导少数民族劳动者向核心城市转移,探寻跨区域土地、人口、财政等协同分配,避免核心城市在虹吸周边地区资源、财富的同时,却排斥周边人口,以人均的发展均衡代替片面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对于推进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特定产业以及价值链为例,分析RCEP推动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途径。研究认为,RCEP的签署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具体来说,通过外贸和投资路径,有利于关税减让以及区域内经贸规则的统一,促进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进而提高国内的生产和社会福利水平;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能够促进中国相关产业更好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巩固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国内改革路径,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市场准入制度、营商环境、国有企业等改革,更好地形成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民间投资的实证分析 ,提出了与当前流行的对民间投资评价的不同观点 ,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投资体制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 ,无论从增长速度、投资规模、地区分布还是产业、行业布局来看 ,民间投资已经迅速成长起来 ,民间资本也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重要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全面繁荣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保障。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征。为展现建国以来中国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历程,本文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区域经济发展演进的特征、区域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建国以来中国区域发展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