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工业增长目标框架出发,基于增长结果目标指向和增长驱动目标指向两个层面,从稳定、高效、环保、低耗、信息融合、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地区工业增长质量进行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编制地区工业增长质量指数,对2005-2013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工业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并对地区工业增长质量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中国地区工业增长质量指数的建立,对于认识我国工业增长质量地区差异,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省级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通过构建省级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对中国省级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科学评估及比较,得出了区域间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和开局时期,持续强化能耗强度控制具有重大意义。面向农业、工业、建筑、运输、服务这五个部门,构建可以评估省级行政区综合能源经济效率水平并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比较的能效指数,以分析各省级行政区能源效率的现状及改进空间。评估结果显示:2010—2018年中国的省际能效指数平均提升了约10%,但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能源效率指数水平极不均衡,大部分省份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效指数均呈现同步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对各省级行政区五个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效率指数进行二元分析,识别出了各部门的重点节能地区。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欧盟实践和中国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欧盟社会融合指标和欧盟移民整合指数的深入考察,并根据中国人口流动的特殊国情,对建构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应该从城市和个体两个层面去理解。其中,城市层面的社会融合包括政策融合和总体融合两个方面:政策融合是从城市的流动人口相关政策角度去测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可以称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政策指数";而总体融合是从整个城市流动人口总体来评价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可以称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指数"。至于个体层面,既要考察流动人口主观融合感受和评价,又要观察流动人口客观融合状态,可以称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体指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物流需求、政府政策等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利用2016年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对各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中、西呈现出依次递减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对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水平地区差异的贡献也较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差异大,而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内部地区差异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设置中省级行政区规模过大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这不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以各省区2003年的人口、面积和所辖县级行政单位为定量评价指标,通过灰色聚类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现有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划分型、合并型和稳定型三类;(2)全国可划分为44个省级行政区.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环境和经济环境四个方面的17个具体指标构成,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8年和2008年两个年度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实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具有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厘清政府效率概念后,设计出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1999-2003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政府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
建立区域自主创新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基于方法集化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对2001-2012年中国大陆省级区域的自主创新实力分别进行评价排序,得到2001-2012年期间各省市区域自主创新实力各年及总体评价值及排序结果。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2年期间区域自主创新实力地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发展障碍,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并积极探索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和讨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13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乡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及阻碍因素,并为各地区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这标志着区域协调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蓝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区域协调发展受到重视,健全和完善与之相对应的区域政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干预手段。在中国,就发展区域经济、深化区域合作、改善区际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大规模的区域政策肯定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从实践上看,我国的区域政策总体上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道难题,也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区域公共管理视角,就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依据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现状以及区域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旨在探寻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良好的评价标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荷兰是最早建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欧洲国家之一,该体系凭借其丰富而全面的内容以及鲜明的特点证明了其宝贵的价值。文章在参考和借鉴荷兰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应围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综合多领域、多学科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创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来加快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创新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要以增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根本目标。合理配置公共服务的内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主体合作模式来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5.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陈云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中,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分析了陈云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及其基本思路,指明了陈云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行政协作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从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关系基本态势出发,着重分析了长三角地方政府协作关系形成、区域行政协作多赢格局的内在动力、地方政府区域间协作的起点与关键,并运用健全需求表达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础等改革方式,以期重构区域行政协作体制。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但不能以“大一统”强加于不同地区的和谐社会(区)构建,必须尊重各个地区的实际,区分对待,扬长避短。武陵山民族地区突出的特殊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明显的优劣势,文章依据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特殊因素,对该地区和谐社会指标选取原则、指标体系内容以及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以期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海州湾文化形成的背景及其特点,认为海州湾文化属于自然地理型文化,其主体是海洋文化,但却有着与农耕文化交替出现的特点,在中华民族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弘扬文化创新精神,有机地把地域文化的精髓融入经济的和谐发展中去,让经济、文化的双启动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支撑点,并通过海州湾文化的创新,打造文化品牌,为实现区域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新江苏文化包括海州湾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农村的均衡发展是指其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状态,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据此,构建了包含4个层次21个指标的农村均衡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综合评价模型。并且对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均衡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类。  相似文献   

20.
县是我国最重要、设置最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中央非常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扶风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城乡统筹的重点区,省财政直管县,具有独特的资源、环境及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以来,扶风县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整体发展水平低,应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