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来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伟大梦想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是乡村力量的重要源泉,是乡村力量凝结的粘合剂,是承载乡村力量的火炮架,是我国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以及扶贫治贫的巨大文化资本。乡土文化力量的振兴就是要分析乡土文化的现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移风易俗、批判继承,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保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积蓄乡土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动力,因而乡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在此背景下,我们的乡土文化也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机遇,新的历史挑战,对于乡土文化的探索与建设,对其价值的再定位、再更新、再塑造、再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出的新的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是乡土文化力量再生长,再次振兴、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郑香花  邱艳萍 《现代交际》2023,(3):67-74+123
儒家伦理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绵延力、接纳性与创新性,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其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在社会稳定期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在国家动荡时期又成为民族的扭结,在新时代则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石。本文通过梳理与学习儒家伦理思想,探索儒家伦理的当代教育价值,有助于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化、教育体系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代江南茶馆与乡村社会运作朱小田茶馆是近代江南乡镇最基本的物化人文景观,以此为视点,可以阐释乡土中国独特的运行规则。本文提出,在乡村社会的运作中,江南茶馆是乡村市场的结点、社区政治的焦点和闲暇生活的热点。作为乡村市场的结点,茶馆交易主要采取贸易洽谈、...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文化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近年来,传统观念中的"乡村文化共同体"几近坍塌,农村青少年问题不断爆发。我们的美好愿景是在延续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展当下村落的新型文化风貌。任何国家大政方针、农村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最后一公里"都在村庄,所以"村落"层面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乡村文化落实的关键。其中,乡村学校课堂、乡村图书馆、乡村电影院和社区网络四大平台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台湾、福建三个村落现代教育空间确立的历史,论证现代性建构过程中民间社会力量及文化与超地方的政权构成的互动关系。作为现代初等教育空间的学校,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的现代性方案(如殖民化和民族—国家设计) 中,乡村的现代小学扮演着促使社会化中的主体分离于传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之外,与现代社会的“抽象体系”实行整体结合的角色。在乡土社会中确立的现代学校,已经以一种新式的文化品格的面貌为地方民间社会所接受,成为渗透至深的象征力量。而这一事实又说明,村落社区公共事业观念对于现代初等教育制度的吸纳,是原有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对于现代知识传播体系的反向改造(subversion) 。这样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重进程,正是社学到新学转化过程的基本线路,它也特别能够反映19 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性之进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司志超 《公关世界》2023,(9):117-119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形成的特定资源。渭华起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北地区进行的第一次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文章将渭华起义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分析渭华起义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促进渭华起义红色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900-1942年是中国历史中一段饱经沧桑与变革的漫长岁月,尽管帝国行政机构在分崩瓦解,但旧秩序的重要基础——作者选取了北京、河北、山东三省六村作为研究对象。王朝政府的影响是华北地区的兴衰不可忽略的要素。畿辅地区因临近帝都而发展走向繁华,但因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易遭受入侵,成为政权更替之际外敌进军的首选,饱受战火摧残。其乡村生活背后充满着历史因素,对其研究更具代表性。本书最为独特的是其历史观,抽丝剥茧从历史的角度寻找答案。这不单单是一本现象研究的书籍,更像是连结了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满含故事的画卷。本文主要参考《文化权力与国家》书中观点,从文化网络与个人权威;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转移;乡村政治权力中的宗族、宗教三部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题目作者   期号专题研究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仝志辉    (1)传统与嬗变 ———集体企业改制后的苏南农村村级治理董磊明    (1)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杨善华 苏 红    (1)阅读和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 ———“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冯小双    (1)群体效应、社会资本与跨国网络 ———“欧华联会”的运作与功能李明欢    (2 )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林闽钢    (2 )社会关系多样化实现的创造性空间 ———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建设美丽乡村,进而建立特色田园乡村,并不断发展乡村产业变得日益迫切。网络新媒体以其操作简易、使用便捷、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产生更大助力。沧州市也应运用新媒体平台不断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文化传播和乡村经济发展。本文在新媒体语境下探析沧州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沧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寻求新出路。  相似文献   

11.
实现乡村振兴,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去考量,全面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教育。当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教育已经取得可喜成绩,同时还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站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厘清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前提,分析现实挑战,在实践层面寻求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推进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构建高质量的乡村教育体系,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满足村民文化需要、推进乡村振兴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李齐亚 《公关世界》2023,(19):90-92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革命始于农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不过当前我国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没有对红色资源深入利用。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在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利用,进而赋能乡村振兴,让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光彩。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播红色文化的意义入手,讨论红色文化传播助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阐述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如何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传播红色文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形态和新的活力,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相应的扶持措施,以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准。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之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开发。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新产业相结合,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途径。一、隆回县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分析1、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1)历史文化深厚隆回县旅游资源结构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4.
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乡村社会,伴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乡村文化,而乡村传统游戏则是乡村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乡村传统游戏作为一个国家的特色文化传承,毫无疑问地应该在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身上得到继承。但是在世界高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等浪潮侵袭而来,我们的乡村文化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经典的传统游戏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需要对乡村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明确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寻求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乡村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生态空间,至少在文学史上,乡村同时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作为一个相对于城市的区域——乡村与城市的差别逐渐被纳入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然而,文学之中的乡村隐含了多重涵义——这个文化空间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结构。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说,乡村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远未显露。中国古典文学显然是农业文明的一个支脉。乡村意象构成了古典诗词的重要内容。到了20世纪初期,现代思想的启蒙提供了城市再认识的条件。但是,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仍然不愿意坦然地认可城市与现代性的联系。随着农民成为革命…  相似文献   

17.
伊战前中伊两国间保持着长期的友好交往。伊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倡导的伊拉克重建,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及俄国、阿拉伯国家合作,与伊拉克新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公司也积极参与了伊拉克的经济重建。与战前相比,中伊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即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能源合作的地位上升,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从一般制造业和建筑承包转向能源和高层次的制造业。中国对伊拉克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和经济合作对于伊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中国在伊的权益,在2014年6月以来伊拉克的动荡中,中国和伊拉克共同努力妥善保障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改革、开放后的当代中国文化内部,主文化在以政权做基础的主导文化、经社会发展长期造就的主体文化、以及反映当前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生活风尚的主流文化这三个方面发生错位。相对于主文化而言,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的亚文化广泛崛起,冲击着即定文化的一元格局。以某种亚文化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而站到了主文化对立面的反文化,已经演化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从价值系统和权力关系来看,今日中国社会文化处于多元文化的并存状态,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在不同的层次呈现为不同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区域广阔,人口众多,占全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基层工作十分艰巨、繁重,肩负着巩固国家政权的前沿阵地的重任。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改革浪潮中,在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的今天,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对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如何正确地认识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哪些对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状况与问题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是具有中…  相似文献   

20.
王昀  杨寒情 《社会学研究》2023,(1):205-225+230
乡村视频景观的兴起回应着围绕乡愁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生成媒介产制中的新职业角色。本文探讨返乡青年通过内容生产对乡土社会的再诠释。基于城乡流动的个人境遇,短视频成为返乡青年的创业机会,推动乡村生活方式与数字媒介愈发紧密的联系。视频博主挪用传播科技,建立专业常规,在用户、平台和公共政策的多重规制之下,将乡村视频塑造为互联网文化工业的特定内容类型。本文聚焦于乡村视频博主职业身份的生成轨迹,探讨广大乡土基层被整合进入数字文化市场的动力机制,进而检视持续扩张的新媒介经济嵌入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