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庆精神是在数万干部、工人队伍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实践中形成的。首先,取决于石油大会战充分可靠的地质资源依据,这是物质基础;其次,取决于石油大会战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这是精神要素;第三,取决于石油大会战立足于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之路,这是初始路径;第四,取决于石油大会战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这是起始之点;第五,取决于石油大会战的领导网络、施工队伍、施工设备、八方支援的强大优势,这是必须条件和坚实基础;第六,取决于石油大会战民族情绪、民族精神的空前释放,这是初始引信。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间,目前有二说:其一,赤壁之战结束,三分局面即基本形成,因而赤壁之战是一次决定性战役,是它决定了鼎立局面的形成.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传统的观点.其二,三分局面形成于夷陵之战,因为夷陵之战后,东西均势才告形成,孙、  相似文献   

3.
《学术论坛》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谭绍鹏同志《赤壁之战,无需置疑》一文,此文是与尹韵公同志《赤壁之战辨》一文进行商榷。谭文论证了赤壁之战是大战、曹军是大败,不同意尹文断言此战是小战、曹军是小败的观点。我也是不同意尹文的。因为谭文对尹文中的若干论据置而未驳,故现将谭文未驳的几个尹文论据也略辨一辨。  相似文献   

4.
《百家公案》本事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家公案》卷一的7回全部出自文言小说,但第三回、第六回、第七回等至今尚无人正确指出来源,事实上,它们见于《稗家粹编》或《万选清谈》。《百家公案》将之改编成书时完全是照抄,没有体现出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1990年第6期《社会科学》补白中交待了徐向前在西路军失败后回延安之经过,但陈昌浩如何回到延安,仍是一谜。现据有关资料,简要介绍如下。1937年3月13日,根据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决定,陈昌浩、徐向前离开西路军余部,带28个警卫人员潜行出祁连山,几经周折,警卫人员散失无余,陈昌浩、徐向前三次脱险,又在山丹县霍城甘家庄,被湖北广水籍老中医但复之一家相救。稍事休息后,徐向前扮成“羊倌”、先行奔陕北而去。陈昌浩却胃病大发,滞留但复之家,在山洞养病二月余。但复之老人卖掉家产,与儿子和陈昌浩扮成一家人。以行医为掩护东行。到西安住一小旅馆。找不到八办;陈昌浩给延安的朱光和“张先生”写信,也杳无回  相似文献   

6.
赤壁之战“十月”之说 ,既与史料记载赤壁之战爆发前的“盛寒”季节不合 ,又与曹操战前在江陵逗留许久等情况矛盾 ,难以成立 ;“十一月”之说 ,部分受《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影响 ,且不明该年有闰十二月 ,以致折中于《三国志》记载与孙盛的疑问之间。孙盛《异同评》之误解 ,乃因不明纪传体史书中纪、传的不同功能及叙事方法所致。赤壁战役发生时间 ,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记载的“十二月” ,准确可信。由此为赤壁之战研究中有关分歧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官场现形记》一书所记人物事迹,多有所本。第五回藩司卖缺兄弟先和之何藩台影射李瀚章,李绰号大荷包。第十四回剿土匪鱼龙漫衍是山东之事。二十五回买古董借经谒权门之华中堂影射荣禄,琉  相似文献   

8.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是清朝著名诗人、乾隆时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赤壁》诗,诗中描述了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往事,是一首怀古诗。赵翼距离赤壁之战的时间太久了,即距离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时也太久了。和司马光差不多同时的苏东坡,著有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原貌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在《<儒林外史>原本应为五十回》(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4期)一文中,除了根据有关资料论证吴敬梓所写此书只有五十回外,还具体论证了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的最后一回(不包括结尾一词)系后人窜入;本文则拟进一步探讨该本中后人窜入的另外五回到底是哪几回的问题。我认为:它们是第三十六回的一半,第三十八回至第四十回的前面一大半,第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的前面一小半。一在探讨这问题之前,必须先指出一点:吴敬梓在写作时,对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经过周密考虑和计算的。因为这一点对辨认五十六回本中后人窜入的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10.
<正>吴趼人是小说创作的多面手。他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还有以南来历史为题材的《痛史》二十七回(第8—24期),以雍正年间的冤案为题材的《九命奇冤》三十六回(第12—24期),行义国外题材的《电术奇谈》二十四回(第8—18期),充分显示了他将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以及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熔于一炉的才能。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1905年9月19日),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南方报》附张“小说栏”连载他的《新石头记》,这既是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以古典名著为由头的“翻新小说”(阿英称之为“拟旧小说”)的滥觞,更是学贯中西的吴研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关系的深沉思考的集中体现。 一 晚清最早出现的纠缠旧作的小说作品,当推甲辰(1904)《中国白话报》第十七期所载白话道人(林獬)的《新儒林外史》,一回,未完。此篇虽题“新”《儒林外史》,其中所写无锡城外乡下的冬烘先生李志万之窒碍不通,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情节上既不相照应,精神风格上也毫不相通。又有甲辰(1904)《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二期载寰镜庐主人(孙寰镜)的《新水浒》二回,亦未完。此篇叙一亡国之君落难逃走,被九龙山白鹤禅师首徒赤发魔王擒住,正要加以杀害,为广东翠环师姑首徒夜?  相似文献   

11.
《隆中对》与夷陵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吴夷陵之战,是三国形成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假如说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统一,赤壁之战形成了南北的对峙,那么夷陵之战就是最后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形势。这次战争也是我国战史上的一次名战。毛主席在《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都曾提到过这次战争。因此,无论就历史影响或战略指挥的角度说,夷陵之战都是值得注意的。这里,想集中说明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次战争的发生,从蜀、吴双方政略方针看其原因何在?人们向来以为《隆中对》完美无缺,猇亭之败同它无关,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感情用事、“忿  相似文献   

12.
在今传本《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是一桩谜案。小说第五回写宁荣二府女眷于会芳园内设宴赏梅,“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这时,秦可卿应声而出,主动地向贾母领受照护“宝二叔”的任务。这是秦可卿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首次登场,与广大读者见面。第七回,王熙凤应尤氏之邀,领宝玉到宁府喝酒抹骨牌,秦可卿再次出场,并把自己的小兄弟秦钟介绍给久想一见的贾宝玉。从这次公开出场中,读者还丝毫看不出秦可卿有病在身的任何征兆。但是,到了第十回,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同贾璜家的谈话中却说:  相似文献   

13.
<正>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这一战的结局对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发生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建国以来,有些史学家对赤壁之战规模的大小,曹操之败的原因等等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14.
邓季方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载文认为,晚清谴责小说名著《文明小史》的后四十回并非出自李伯元之手。其主要根据是,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联词,在前二十回与后四十回中截然不同。前二十回中的关联词主要是“同”字。使  相似文献   

15.
章回小说之“章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章回小说"章回"形制的发生及发展规律便发现:史传的纲目和讲史、话本的标题,是章回小说章回影制产生的双重资源。"章回"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至万历之前、万历以至明末、清初及清中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则"为主;第二阶段"回"占主导地位;第三阶段回自朝精致化方向发展。"章回"衍变不便呈现出现阶段性,而且还呈现出类型性规律。  相似文献   

16.
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第七回,承接上回(第六回),叙显圣二郎在太上老君暗助下,擒孙大圣归还天宮,却在斩妖台上,八卦炉中,都奈何他不得,孙大圣第三次大反天宫。这是本回的第一部分内容。请来了如来佛,欺哄孙大圣跳手掌心,从而压他于五行山下,是本回的第二部分内容。最后一部分是举行安天大会,庆祝天宫的胜利。——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程高本、戚序本第五十二回,宝琴讲述她八岁时随父到西海沿上买洋货,遇一“真真国的女孩子”。并念了这女孩子作的一首诗。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收此诗,题为“真真国女儿所作诗”。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亦题“真真国女儿诗”,且注云:国名“真真”,就是“真真假假”的意思,即严格地讲它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我以为曹雪芹实际上本无所谓“真真国”的构思,仅将理由述之如下: 第一,《石头记》多次出现外国国名,都是确实存在的国家。如第二十六回之暹罗国(即今泰国),第五十二回之哦啰斯国(即俄罗斯国),第六十二回之波斯国(即今伊朗)。除“真真国”外,未  相似文献   

18.
第三回: 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正确的断法当为: 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第二十三回: 那知府复姓慕容,双名彦达,是今上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害良民,欺罔僚友,无所不为。正确的断法当为: 那知府复姓慕容,双名彦达,是今上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  相似文献   

19.
三打祝家庄是梁山农民起义军的一次著名战役。小说《水浒》从第四十六回至第五十回,用了近三万字的篇幅详细描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同历史上历次农民革命战争一样,这次战役的胜利完全是农民起义军广大将士英勇机智、群策群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结果。毛主席曾经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败北如此惨重,崩溃的速度如此之快,根本原因是政治上代表着没落的阶级,丧尽民心军心,但是,军事上的失误却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 1948年10月29日,国民党最高统帅部根据蒋介石的意图制订了“徐蚌会战计划”。这一计划意在改变国民党军队以徐州为中心,在津浦、陇海两条路线上“十”字阵排列的不利态势。计划规定:“(一)新安镇附近之第七兵团经五河,向临淮关附近转进。(二)徐州附近之第十三兵团、第三绥靖区经褚兰、固镇向蚌埠转进。(三)徐州以西黄口、虞城附近之第二兵团经涡阳向怀远附近转进。(四)柳河、商丘附近之第十六兵团及第四绥靖区经蒙城向海河街、风台地区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