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知堂"和淡"文风的渊源,最远可追溯到古希腊"节制"理念和儒家中庸之道,希腊神话、六朝散体文章、清儒笔记等也是促成知堂"和淡"之文风的主要方面。周作人在回归"边缘化"的传统中塑造了中国散文的新品格。  相似文献   

2.
"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分别是北宋与辽朝、南宋与金朝签订的和约。笔者主要通过两个和约的签订背景、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阐述一下自己对两个和约的评价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其"屈己讲和"的思想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宜完全肯定。"绍兴和议"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不宜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3.
朱熹对"中庸"的解释,体现出其理学的实践性特征。具体而论,他一方面主张"在中"之"中"、"时中"之"中"的区别,同时又将二者贯通起来,以"在中"之"中"来统摄"时中"之"中",兼体用而言"时中",体现出深厚的理学意味,也展现出理学家"体用一源"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释"庸"为"平常",拓展了"庸"字的实践范围,也加强了"庸"字的实践意蕴,体现了朱熹思想的实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的宗教政策,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理"与"力"的结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从人权的视角看,中国特色宗教政策之"理"体现在逻辑上和道德上、理论和实践中其内容的正当或正当性;中国特色宗教政策之"力"体现在其"理"的基础上的生命之"力"、逻辑之"力"、道德之"力"以及法律的保障力等。同时,论证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的界定过程。  相似文献   

5.
钱谦益的"穷而后工"说,要求诗人在性、情、学三方面都达到"穷"的境地,即具有"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和"偏诣之学",至于际遇之穷反而是次要的。这一诗学观念与钱氏所处之时代和个人际遇密切相关,也是其整个诗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缩影,它将"穷"的范围扩大并重点落实在诗人本身,从而大大丰富了"穷而后工"这一中国诗学古老命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钟嵘和杜甫都重视诗之"法"与"神"。二人诗论在很多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但比之于《诗品》,杜甫的"法"、"神"之论则有着巨大的超越。杜甫诗论更多地体现出海涵宇宙的深广思想和对各种体式的欣赏与宽容。在诗之神化境界的创造观上,杜甫诗论也同样体现出与钟嵘的《诗品》的关联。飞动是杜甫所谓神化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杜甫对钟嵘主张清虚自然,富于生气的诗学思想的承接与张扬。  相似文献   

7.
在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观念的作用下,中国古代文人推崇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境界,形成一种朦胧雅致、含蓄隽永的美学风格和"隐、遮"的美学特征,这也造就了中国诗歌之"隔"。本文将从"隔"之意、"隔"之源、"隔"之度、"隔"之美这几个方面综合评析"隔"的非凡魅力。  相似文献   

8.
鲁迅心目中的“中国”关振强(江门市农行干校新会529100)什么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也。"(《中国地质略论》)在鲁迅心目中:中国就是"中国人之中国"。朴...  相似文献   

9.
金庸小说之"华山论剑"并不始于《射雕英雄传》,之前的《碧血剑》虽无"华山论剑"之名,却有"华山论剑"之实,认为剑为利器,是百兵之祖;聪明和勤奋是学好剑术的两个条件;传剑应倾囊相授;使剑要行善去恶,行侠仗义,心存宽恕,不可妄杀。这在《射雕英雄传》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通过比武以争夺天下第一的情节在《碧血剑》中也有一定的表现。《碧血剑》之"华山论剑"是《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的基础和准备。  相似文献   

10.
“写意画”之“写意”辨正陈琼关键词写意,写意画,工笔画,中国画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J212.1历代以来,人们根据不同表现手法将中国画分为"工笔画"与"写意画"两大类。但细究其实,笔者认为,这里的"写意画"之"写意"却并非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粹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的实质。它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在当时一种突出的社会思潮中形成的,老子把它看作虽不具形质却真实存在的永恒规律性。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大音希声,大象亡形"、"不言"等涉及艺术与美的观点,都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伸;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基于对老子思想玄虚化的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并不符合艺术和美的规律,需要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12.
"勇"是儒家"三达德"之一,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子路和子夏同为孔门高徒,然而他们身上的"勇"却各具特色,子路所表现的是一种"侠义之勇",而子夏所展现的是一种"仁知之勇"。通过比较两人"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清儒家之"勇"的内涵,分清生活中的"小勇"和"大勇",发扬儒家之"勇"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从评点家对《水浒》叙事意图的争论入手,论述了评点家自身的伦理道德指向以及小说暗含的伦理道德之"善"向艺术之"美"转化的条件和途径,重点分析了金圣叹的"忠恕"、"格物"观念的新内涵。同时,也试图分析评点中蕴含的感悟式、直觉式、心理性的美学因子。  相似文献   

14.
意象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刘勰、石涛等人的艺术观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成就了中国画写意语式的完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中有所谓"道""器"之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托物寄情的人文情怀可谓中国绘画之"道",而中国画所利用的工具材料正是盛载中国文化之道的最佳之"器"。  相似文献   

15.
孟子所说的心是指人生来就有的、与非人相区别的、以"不忍人之心"为核心、沿着"四端"向"四德"不断充扩的向善之心。孟子的不动心是指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向度不可动摇。此心虽然生而具有,但并非圆满自足,须通过意识自由和行为自觉缓慢培养,令其渐次成长,连续不断,由小到大,以止于至善。心之所向叫志,坚持此志不变,叫"持志","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二者互为制约,须"持其志,勿暴其气",所以孟子主张养气。告子的不动心是指接受了某种外在律令,将心托付于此,从而信念坚定,不再改变。这种外在律令缺少人性基础,往往以"言"的形式出现,是非曲直难辨,所以孟子提倡知言。知言以持志为依据,养气以至善为目标,持志为心之所向,至善为心之所成,如此,则心、言、气之关系明矣。  相似文献   

16.
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因而强调"法之必行"。但《商君书》却发现,"无使法必行之法"。特别关键的是,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他最终无法解决这一制度难题,这也是传统中国无法解决的制度难题。而梁启超以现代民主立宪思想为武器,找到了"立宪政体"这一解决之法,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法治的"梁启超方案"。这一方案是中国现代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凌河 《中华魂》2012,(17):55-55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为古人担忧",甚至也不是辩论一个旧时人物的臧否,而是说一下我们今天怎样"还原历史"——近读《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有游客远去西北某市——那是昔日"西北王"风行之处,也是当年"马家军"驻扎之地。闹市中间,  相似文献   

18.
"多"和"少"作为一组反义词,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并不相同,以至出现了不平衡现象。本文首先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多"和"少"在使用中所体现的不平衡现象,然后对造成这种不平衡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多"具有数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四种词性,而"少"只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词性的差异致使他们在使用中表现出种种不平衡现象。另外,语义场划分中的二值倾向和多值倾向的交叉、"多"所具有的特殊附加义及认知基础也是造成它们不平衡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阐明"儒、道、佛"三教所涵之心性义理,试图如其生活世界,而做一展开运用,因之而豁显其相关的意义治疗学思维。首先,笔者阐述了撰写《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的因缘,并借此表达了对于教育学、心理学之追求本土化的意愿。之后,文章概括的指出儒家所重在"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生",道家之所重在"尊道贵德、慈俭虚靜、自然无为",佛家之所重在"悲智双运、涅槃寂静、缘起性空"。进一步言之,儒家重在"仁",他著重人伦教化的落实,并开启主体的自觉性,是"我,就在这里"。道家重在"慈",他开启了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是"我,归返天地"。佛教重在"悲",他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并廓清了意识的透明性,是"我,当下空无"。之后,文章对于心性之学所可能展开的心灵意识之诠释做了大略之理釐清,并因而对于"道、德、理、性、气、情"及"志、意、心、念、识、欲"等做了话语的转化,试图呼吁本土心理学的辅道学之可能。  相似文献   

20.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