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读女权,探索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的根源是男权制度文化传统和女性自身内化的双重结果.玛格丽特微弱的觉醒和反抗意识并未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救赎,她的悲剧是男权文化背景下全体女性的共同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西方女权运动和随之出现的女权文学批评彻底地颠覆了西方作家笔下传统的女性形象.传统女性形象大多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模式,根据男权社会的需要塑造而成的,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歪曲.本文试图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重新审视文学的历史与传统,纠正男权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和扭曲,"把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男性意识祛除掉",寻觅女性文学自己的传统,重铸女性的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3.
《镜花缘》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的解放意识。从表面上看,《镜花缘》一书承认女性的才华,认为女性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勾画了女权社会的雏形;但从深层次来看,此书依旧未能摆脱男权思想的影响,对女性才华、参政能力的表面认可只是男权意识的一种变形表现。从“女子的参政思想”、“才女意识”和“易位书写的背后”三方面对《镜花缘》的男权意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与萧红是两位女权意识非常鲜明的女性作家。在对女性的书写中,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色。两位作家在创作中不约而同地坚守着女性的写作立场,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女权意识,真实地传达出中国妇女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与摧残,对占据主宰地位的男权观念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决绝的批判,从而在中国女性文学的空间中形成了艺术奇观。  相似文献   

5.
《茶花女》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妓女玛格丽特的形象。她对真挚的爱情充满了热切的渴望和追求,她不甘心被命运摆布,而最终却又难逃厄运,以悲剧结束了短暂的一生。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茶花女》,讲述了一位女性从对男权主义的顺从,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奋力抗争男权意识,到最终迷失女权意识的过程。本文阐述了《茶花女》的创作背景,同时,从女权主义视角对小说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末路狂花》是一部带有强烈女性主义色彩的电影.影片将时代特性与女性自我意识紧密结合,通过几位男性配角的烘托,刻画出在男权压迫下两位女性从依赖顺从到觉醒反抗、从争取人权到捍卫女权的英雄形象,展现了现代女性主义与传统男权的交锋,并引发我们对两性对立下女性情感需求、命运和出路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山歌》的女性话语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女性视角来解读晚明时期的《山歌》,其充满一种女权主义的隐喻,是在封建伦理式微前夕男权中心的退位及女权意识的崛起在民间的映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的反思和性别意识的觉醒等社会心理、性别意识的层面上,系统地剖析孟悦与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一书,作者赋予陈旧文本以新的哲学思考,动摇了以往对女权的历史意识、男权的价值标准等问题的认识。同时在历史的大背景上建立了女性文学的历史框架,界定了女性文学的历史观和现代观,体现了对父权制统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的解构力。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作为女性文学的先驱,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将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女性带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妇女的地位、权利、禀赋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奥斯丁在男权文化传统下努力构建起女性文学的王国,从而走出了以男权思想为中心的男权传统的樊篱,表达出明确的女性意识、前卫的婚姻观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张扬个性的郁达夫作为男权中心社会的一员,他始终无法摆脱男权意识的传统影响,在抒写女性时,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了男权意识与男性立场。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2.
《珍妮姑娘》的男性视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小说中受到关注最少的一部。批评家多认为作品是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无能为力,赞赏珍妮姑娘的自我牺牲精神。本文试用女权主义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德莱塞的男性视角是如何操纵着珍妮的命运及作品的创作的,进而揭示作品中所体现的男权文化和女性意识,并探析造成珍妮悲剧的根源,指出作者无法超越主流意识和男权中心文化。  相似文献   

13.
作者运用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具体分析明清长篇世情小说妻妾斗争的背景、意识、心态、行为,揭示由于封建宗法父权体制及性别政治导致众多妻妾形象忧郁、焦虑、疯狂的"歇斯底里"的人格异化,进而追寻世俗女性被无情戕害的生命真相,得到关于社会人生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金锁记》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突出在对主题改编中的男性意识作者将原作对于人性苍凉的揭示改写成反对封建专制主题,呈示出编导异常鲜明的男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关注父权制文化下的妇女命运,孜孜不倦地为女性群体著述、演讲。由于种种原因,她对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贡献被尘封已久,其《男与女》一书蕴含女权主义意识,应将《男与女》一书置于美国当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去观照。  相似文献   

16.
女性哥特将性别与体裁有机地结合,是女性作家以哥特体裁为载体、以哥特因素为手段,探究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共性问题。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充满浓郁的哥特色彩,透视出作家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权意识。本文结合女性主义视角对文本中的女性意识、性别身份、黑色幽默式的氛围和"家"的双重意义等女性哥特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蕴含着的对父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质疑和控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凯瑟琳·安妮·波特的短篇小说《老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认为小说中的叙述者通过其文字,时空,心理及意识视角与女主人公米兰达逐步但却稳固地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所形成的这一默契关系,隐蔽而有力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从而彰显了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8.
女性艺术史范式的转换正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这关系到在文化语境中对以父权主导的意识形态的质疑和颠覆,其理念品格与女性主义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发展状态紧密相关.本文从女性主义艺术史范式转换意识的起源、转换意义、理念架构以及对以往转换策略的反思这些方面人手,对当前女性艺术史范式转换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男性霸权压迫下女性沦为边缘地位的"他者"现状,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对女性群体的人文主义关照。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喜剧对女性群体的重新诠释突破了父权话语机制下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和歧视。其书写的女性跃于文本中心主体位置,她们独立自主,质疑并挑战男权,彰显了鲜明的女性自我主体意识和对平等的两性关系的追求。同时,强大的男性霸权又牢牢桎梏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使女性难以真正走出父权的阴影,体现出莎翁对女性恶劣的生存困境的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