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以云南丽江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的社会文化作用利大于弊,在带来接待地经济振兴和社会繁荣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步伐,促进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复兴,强化了当地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创造力的开发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 ,与创造力开发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和非平衡性的特征。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主要由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三部分组成 ,总体上还存在许多与创造力开发相悖的文化因素。必须加大文化创新体制的建设力度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外来文化压力与传统文化引力所构成的张力场中,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在进行着关于个体理想形态和社会理想形态的想象.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在这两种构想的更替、排拒和纠缠中,中国文学显示了自己走向现代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出现,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丁克家庭在中国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婚育观念的变迁、传统家庭生育动机的转变、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原因造成的。丁克家庭的发展壮大对社会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但它暂时不会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现阶段我们应探寻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湘西芙蓉镇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在旅游场景下,人们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被大量征用;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外来文化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文化震撼增多.但是,民族地区在接受新的“旅游文化”规范的同时,也保持着文化的自主性,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本文对外来文化的分类,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及方法、外来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的出现 ,使人类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中华传统文化应积极挺进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阵地 ,在与网络文化的交融、碰撞中 ,既要保持并巩固自身特定、有益的内涵 ,也要在与网络文化的交融中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使自身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实践表明,外来文化只有与传统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力,而文明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恰在于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中国现代法治必将在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变迁是指一种文化因其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质的结构性变化,它不仅包含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传统文化转型和新文化的创建,而且意味着社会成员必然经历新的文化模型。我们研究文化变迁,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主体——人如何建构社会新文化而进行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从文化层面上表达对人自身生存问题的真切关注。本文从三方面考察文化变迁过程,以阐明其独特的人文意义。一、文化变迁:传统文化的转型过程无论是文化内部的革新,还是与外来文化的接触,都应当是相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的,都是以一定社会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是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指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不同是两个范式,在实践上具有不可通约性。中西医之争,争论的是关于人体疾病的疗效问题,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因此,很可能会不了了之。但其实质,在社会建构论看来是不同共同体在争夺权力、利益的表现。对二者争论背后隐藏的权力、利益的揭示,不仅为解决中西医之争打开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这也为从文化的视角理解并解决当今世界的一些冲突问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都》以千重子的内心成长为重点描写了京都和京都人的生活,借此表达了社会须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同时须保护传统文化以留存"美"的思想。这一思想与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日本文化最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背景中,一些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不要错误地认为外来文化是优秀文化,其实,历经千百年发展,拥有博大精深的底蕴和海纳百川特点的中华文化,才更能彰显优秀文化的本色。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意识。鉴于此,本文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探讨践行文化自信应从社会个体着手。让社会个体在与社会维度、文化维度构成的生成过程中,增加其社会认知,提高其人生境界,增强文化自信意识,并通过与其他社会个体的互动,带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信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宋初儒学与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所处的历史境遇具有相似性,都面临外来文化的严峻挑战,并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宋代理学在重塑文化认同、重构话语理论体系、重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等方面获得了成功,使儒学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支柱文化。在当代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中,我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在指导实践,或是在文化认同方面,面临着重大的困难,而宋代理学的成功经验实有益于我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策新筹──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周明星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具有吸取和运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能力。它吸取和运用得越多越广,这个社会的发展就越快越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所以赢得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吸收和改造了...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新课程实施的困境主要是由传统文化的束缚、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的困扰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对现代文化选择与建构、对后现代文化探索与借鉴、对外来文化批判与改造,以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并确定新课程实施的有效范式。  相似文献   

17.
论中俄文化之亲和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俄文化亲和的主要因素有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和集体主义及实用主义观念的同一 ;民本思想与民粹主义主旨的一致 ;民族心理都具有强烈的内省与忧患意识。中俄文化亲和力的深度和强度决定了中国社会选择外来文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社会,其中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经济的和谐发展、政治的和谐进步,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建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把握一个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抓住两大主要环节—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华人移居泰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自泰国建立起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以来,就有第一批中国人移居泰国。此后,华人移居泰国从没有间断过。在与泰族人几百年的和平友好相处中,华人把中国文化带入泰国,给当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泰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染,尤其表现在文学、建筑艺术、宗教、医药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中国文化能够在泰国传播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魅力,其次是因为泰民族具有包容外来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扭曲与消解;另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他律形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冲击着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确立。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道德危机,为长期的道德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