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束仁龙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75-77,10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群体迅速增大。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考察,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与他人相比处于劣势,不公平现象较为明显。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最现实最有效的措施便是对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实施教育救助。当前,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在救助观念、救助政策、救助内容、救助方式和救助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转变救助观念、完善救助政策、拓展救助内容、改革救助方式和筹措救助资金不失为提升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效果、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郭雪梅 《阴山学刊》2011,(3):125-127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的一大主要群体,贫困生问题是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多年来,我国对贫困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我国构建广泛有效的贫困生救助体系要结合我国高校和财政的具体情况,多方拓展贫困救助资金的来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完善的心理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3.
伦理救助是指在救助中关注救助对象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开发救助对象自身的道德资源,唤起救助对象心中的道德意识,使救助对象在主流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统摄下,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维护心灵纯洁,消除道德贫困,根治人格异化,最终实现自身和谐、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意义生存”是农民工伦理救助的道德必然,而改变“去道德化生存”现状则是农民工伦理救助的现实诉求.在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关注农民工的伦理生态,强化伦理救助.  相似文献   

4.
论贫困大学生伦理救助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救助.其中伦理救助是对贫困大学生救助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与物质救助、心理救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伦理救助,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符合道义论之原则,体现人人平等的伦理思想,等等.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伦理救助,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伦理制度,实现救助的人文关怀,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内源"发展等多种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高校贫困生自卑自闭心理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的增加,在社会给予他们物质资助的同时,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也逐渐凸现出来。自卑自闭心理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表现。经济方面的差距,社会定位的错位,应对方式的不当以及学校社会在救助时对贫困生心理考虑的不周全,加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贫困生在精神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解决这些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下手,完善救助制度,深入贫困生心理,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合理的发泄方式,将社会资助与贫困生的自助结合起来,同时鼓励引导贫困生自我调节,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使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中的责任伦理缺失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以来,贫困生问题凸显。虽然建立了贫困生助学制度,但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备受诟病。仅仅靠手段和技术的完善并不能解决问题,学生资助制度中主体责任伦理的错位和缺失才是资助制度运行效能低下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责任伦理的错位、高校管理教育责任伦理的缺失、社会责任伦理的淡漠和功利以及受助者自身美德和诚信伦理有待唤醒。  相似文献   

7.
灾害是人类无从避免而又必须面对的突发现象。它使人类诸多道德矛盾在瞬间交织爆发,也因而成为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最佳场域。灾害伦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有:灾害成因的伦理解释;灾害降临的伦理应对;灾害救助的伦理维度;灾害抚慰的伦理实施等。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与关注.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贫困"的问题,更有经济、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心理贫困".为此,必须加强政府救助管理、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高校内部多层次扶助相结合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人生之所以是伦理性的,并非人首先作为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者,然后通过一种自由的能力做出伦理行为,从而体现了这个存在者的某种尊严和美德。而是说,我们在与面孔性的他人的遭遇中已经被“强制性”地带入了一个伦理生活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我们没有作为中性实体存在的余地。要么,我们暴力地切断这种伦理生活的超越之路,放弃与他人的伦理相关性而堕入私人性的不自足的生存;要么,承担起为他人负责的伦理生活。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列维纳斯把为他人负责的伦理生活视为一种救助他人的同时拯救自身的生活方式。正是通过与他人的伦理相关,我们通达着一个超越而和平的无限“异域”,一个形而上的欲望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争气儿子估出高分,贫穷父亲绝望自杀》的新闻报道虽然是个别例子,但从中也折射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即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高校高额收费,上学贵,而社会救助体系则相对薄弱。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采取多种措施,确实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罗琴 《云梦学刊》2012,33(6):110-112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其最佳长篇小说,且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体现了宗教伦理冲突,爱情伦理冲突和善恶伦理冲突等种种伦理冲突,真实地再现了犹太人面临的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通过一条清晰的伦理线,即由伦理冲突到后来选择违反伦理规范.再由违反伦理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惩罚,最后到伦理的回归,最终揭示了辛格矛盾的伦理思想,即对犹太教伦理的核心“信仰上帝”既抱有希望,又难免怀疑.  相似文献   

12.
论公益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泰来  唐硕琨 《云梦学刊》2012,33(4):74-77,158
公益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公益伦理建设是我国公益事业良性发展的需要;第二,公益伦理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第三,公益伦理建设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罗媛 《理论界》2013,(12):147-149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进行述评,追溯该“转向”的背景并综述“伦理转向”后的主要伦理批评流派。文章指出,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ethicalturn)后,无论是关注道德自我成长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还是以他者为尊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性解构热潮的反驳;探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道德生活、伦理关系成为伦理批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传统司法特有的哲学理念,它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天道人道观,君权至上理论,宗法家族本位,重农抑商、重义轻利,以及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思想。这些法哲学理念,使中国传统司法为礼教所支配,道德伦理成为司法的指导原则。并且,司法制度自成一系,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也与源自于西方的现代司法迥然相异。  相似文献   

15.
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晏辉 《齐鲁学刊》2003,(4):105-111
由以创新精神、理性精神、合理化意识、守信原则和正义感构成的精神结构和以组织能力、谈判能力以及计算节约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 ,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即现代企业家所具有的伦理品质 ,它们构成伦理结构中的进取性道德 ,这是市场经济之能够运作起来的最为直接的伦理基础 ,是人们在生产和交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内容。这种伦理品质和主体性内容 ,只有借着社会制度的形式才具有现实性。社会制度体系的根本职能就在于通过提供一个普遍有效的规则体系 ,来保护合理的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由于制度减少和抑制了生产和交易活动的外部性 ,从而使人们的努力与个人收益直接联系起来 ,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具有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亦即保证伦理品质的现实化。从制度的伦理性和伦理功能的视角探讨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 ,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09,30(5):128-130
目前我国大学中存在着一些生态伦理问题,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淡薄。因此,必须注重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还要努力营造生态伦理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7.
现代民法中法律人格制度的构造是由德国历史法学派的研究方法决定的。法律人格以伦理人格作为其哲学基础,学说对法律人格的解释和发展难以避开伦理人格相关理论,但是仅拘泥于伦理人格,造成了法人制度构建解释上的困难。在法律实证主义的研究思潮中,伦理哲学对于法学的影响逐渐衰退,宪法中关于人的伦理条款担当了传统伦理人格对于法律人格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极大地向社会渗透,其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科学的伦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的认知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实体,其伦理性的品质特征是伦理精神,它既包括又超越于作为其成员的科学家个体的道德精神,实现了“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科学共同体伦理精神的建构对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问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道德哲学体系和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存在一个伦理一道德的悖论: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在道德哲学中,这一悖论已经概念地潜在,它以伦理的善与道德的善的价值冲突的形式表现。在现实中,这一悖论造成了20世纪严重的文明后果和灾难性的道德悲剧。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神,应当完成两次辩证转换:一是由个体到集体再到实体的辩证转换;二是由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转换。与此相联系,个人主义便具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即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伦理性是集体中的否定因素,只有将集体发展为实体,才能真正解决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集体上升为实体的必要条件是精神,准确地说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由实体上升为主体的真义,是实体作为“整个的个体”行动,从而不仅具有实体的伦理性,而且具有作为“整个的个体”的道德性。完成这个转换的关键,是将“道德世界观”推进为“伦理世界观”,形成实体的“伦理世界”的“道德世界观”。实体向主体辩证转换的道德哲学实质,是扬弃实体或集体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观是伦理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平等、协作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是由人的本质的两重性决定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需要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个人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人们不再单纯为生存而汲取营养 ,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公益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平等、协作的新的伦理价值观的产生提供了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