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婚姻性别比失调的男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市场是指婚龄期男性与女性择偶关系的总和,它是将经济分析的方法引入到社会行为中的分析,它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在婚姻领域人们对婚姻配偶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只有在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男女出生比接近120:100居世界首位 中国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中国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85,也就是每100个女性相对有122.85个男性,高于全国119.58的平均水平。而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在103至107之间。  相似文献   

3.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男盈女亏"的现象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也发布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这意味着十年后将有2400万男性成为"剩男"。  相似文献   

4.
职场扫描     
《职业》2010,(8):4-5
“男盈女亏时代”来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届时上千万适龄男性可能打光棍。  相似文献   

5.
职场扫描     
《职业》2010,(22)
01男盈女亏时代来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到2020年,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届时上千万适龄男性可能打光棍。  相似文献   

6.
数字     
3402万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新近日说,在我国2006年的0~26岁的存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盈余”3402万人,中国已成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程度最高的大国。  相似文献   

7.
无可否认,出生性别比升高作为一种异常社会人口现象,它的出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后果。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造成的社会影响或者说社会后果的影响程度、范围,甚至性质到底如何?出生性别比升高造成的社会后果在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会怎样表现?我们尝试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科学的总体判断。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6日,是我国第13亿人口日。针对近年来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问题,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说,要通过修改刑法来遏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生儿出生比例持续失衡,即通过刑法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此言一出,即引起国人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界关于用刑法来规制胎儿性别鉴定的做法是否可行的争议。出生性别比急剧升高隐含后患出生婴儿性别比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人类生育史说明,在不进行人为控制的情况下,新生婴儿…  相似文献   

9.
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婚配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境是农村婚姻变迁中的突出现象。农村婚姻变迁不仅体现在传统通婚圈向婚姻市场的外在转变,婚配方式、婚姻行为乃至婚姻观念都在发生快速而根本的转变。在男女性别比失调这一人口结构背景下,农村婚姻市场通过个体化的婚姻选择、婚姻竞争的物质转化、婚姻达成的家庭支持、婚姻市场结构失衡与社会排斥等运作机制,在结构与行动两方面形塑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婚配困境。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群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婚配困境影响大龄未婚青年本体性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农民家庭再生产有序进行以及社会稳定都造成不利影响,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青年婚姻市场上,以"家庭地理位置"和"家庭经济条件"为分层标准,农村男青年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的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处境:较高层级的男青年拥有较大的择偶主动权,中层的男青年也基本能够进入婚姻,较低层级的男青年择偶困难,成为大龄未婚男青年的风险较大。因此,形成不同层级的原因是性别比失衡使得农民经济上的分化在婚姻市场上凸显出来,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农民择偶观念理性化,打工潮加剧了农村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衡。  相似文献   

11.
“男强女弱”的观念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与其说这种观点是对性别现状的某种概括,不如说是对男女婚姻生活的设定。它的目的并不是描述事实,而是在给定的规范中将其转化为生活事实。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参与社会分工普遍提高,女性依附与男性生存的需求减弱。但事实数据表明女性仍比男性更为遵循传统的婚配模式;所以男性的婚配机会大于女性;“男强女弱”的婚姻模式将仍在影响当下女性的择偶标准。  相似文献   

12.
赵丽娜 《现代妇女》2013,(11):27-28
性别偏好是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随社会制度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根据世界人口发展的历史,在自然状况下,出生婴儿性别比一般为102-107之间时,男女两性婚龄、年龄段人口之间的平衡才能得以维持,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婴儿出生性别比已达118.0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提高1.2个百分点。这个数字已大大超出了婴儿性别比的平衡数据。文章通过对东北地区H村的个案访谈调查,进而分析研究农村居民生育文化中性别偏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要改变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状况,改变农民的生育观点是很重要的,政府要千方百计解决农村无男孩家庭的困难.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使他们不再关注性别。  相似文献   

13.
小小寰球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专家对全国人口普查和人日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分析,我国人口近年来婚姻观念的转变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初婚年龄提高1996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4.02岁,其中男性为2577岁,女性为22.75岁。分地区看,平均初婚年龄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呈同步变动。1996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最高的是北京(26.16岁),其次是上海(25.73岁)。离婚比例上升离婚现象的增多使我国传统的“‘婚姻稳定”状况有所松动。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国人曰的离婚率已从1990年的1.38%。上升至1996年的1.85%。,离婚人数也由1990年的80…  相似文献   

14.
女性是老年人口中的多数,尤其在高龄阶段。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338万,女性人口达到6660万,性别比为95.17;8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为455万,女性为744万,性别比达61.16。老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年妇女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老年妇女的经济自立程度普遍较低,处于弱势地位。在二元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城乡老年妇女的差异显著。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只在城市中建立。另一方面,城市老年人口的经济收入水平虽然较农村高,但是,城市的消费水平也较农村高。一旦失去收入保障,城市老年妇女面临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本文聚焦城市老年妇女的经济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妇女状况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妇女的基本状况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全国11.3亿人口中,女性人口有5.5亿,占总人口的48.5%。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内人口女性为3.6亿,15~49岁的育龄妇女为3.06亿, 下面分别描述中国妇女的生存(出生、健康、安全)和发展(教育、就业、社会参与、闲暇)状况。在描述中将尽可能注意到男女、城乡和地区间的差别。 出生 婴幼儿性别比和死亡率反映出人们对子女的性别选择和两性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异同。其中出生婴儿性别比国际上规定103~107为正常范围(以女性为100),目前世界平均比例为106。而我国自1985年以来性别比呈现升高的趋势,1990年为111.8(其中城市为108.9,农村为112.2),1991年为118.3(其中城市为109.3,农村为119.8)。如果按地区分类,106或  相似文献   

16.
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和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社会学确乎变得重要起来,以至一些以此为业的人们欣喜地发现“社会学的春天来了”。究竟春天是不是来了要看这个领域中的从业者在做什么,做得又如何。如果看看近年来的一些“显赫”成果,我们大概就兴奋不起来了。继“农村居民幸福感超过城里人”、“农民工安全感最高”的调查结果之后,又出来了“2005中国女性生活质量报告”,乍一看题目真让人不免心里紧张,生怕再弄出个女性的幸福感超过男性之类的东西,因为毕竟中国社会的现实是: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上升,1995年达到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116.9,个别地区甚至达到130。  相似文献   

17.
生育率随着社会发展而降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而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5到3.3个孩子。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后期,以妇女为主流的跨省区异地远距离婚姻流动日趋增多,持续不断的外流妇女婚姻大流动,自愿与非自愿异地联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矛盾,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以江苏省淮阴市外进婚普查万人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跨省区异地远距离联姻扩大化成因的剖析,得出三个基本结论:一、当前在农村存在潜在的“新娘市场”是导致“以财谋婚”和“以婚谋财”出现的原因,经济因素对婚姻流向的干预特征显著。二、与婚姻大流动相伴随,违法婚姻较多,外进婚家庭婚姻质量不高。三、外进婚家庭职能的弱化与当代农民家庭社会变迁总趋势的巨大反差日渐显著。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流入地外来女性人口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包括外来育龄妇女。据统计,2007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499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26.86%,比2003年上升了8个多百分点,其中,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占全市已婚育龄妇女近三分之一。大规模的外来育龄妇女为上海经济神会的飞速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她们的规模、生育行为给全市的出生人数、生育水平、出生性别比,以及计生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口出生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的大龄未婚问题突出。对冀西北贫困地区农村的专项调查发现。大龄未婚男性仅在所从事职业方面与已婚男性没有明显差别,而在教育、健康、技能、收入、住房、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明显劣于已婚男性;个体素质和经济条件较差的男性更可能处于大龄未婚状态,尤其是适婚年龄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征婚的影响尤为显著。总体来看。在性别结构、择偶梯度和婚姻流动性别差异等条件约束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男性适婚年龄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及个体人力资本的全面劣势是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竞争失利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