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农村青年婚姻市场上,以"家庭地理位置"和"家庭经济条件"为分层标准,农村男青年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的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处境:较高层级的男青年拥有较大的择偶主动权,中层的男青年也基本能够进入婚姻,较低层级的男青年择偶困难,成为大龄未婚男青年的风险较大。因此,形成不同层级的原因是性别比失衡使得农民经济上的分化在婚姻市场上凸显出来,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农民择偶观念理性化,打工潮加剧了农村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衡。  相似文献   

2.
人口出生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的大龄未婚问题突出。对冀西北贫困地区农村的专项调查发现。大龄未婚男性仅在所从事职业方面与已婚男性没有明显差别,而在教育、健康、技能、收入、住房、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明显劣于已婚男性;个体素质和经济条件较差的男性更可能处于大龄未婚状态,尤其是适婚年龄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对征婚的影响尤为显著。总体来看。在性别结构、择偶梯度和婚姻流动性别差异等条件约束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男性适婚年龄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及个体人力资本的全面劣势是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竞争失利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文生  耿健 《现代妇女》2014,(4):210-210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困于其中的农村青年受到种种社会不良风气和经济巨变的影响,对于婚姻的心态和认识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本文将从实际问题的解析出发,尝试解读新形势下农村青年的婚姻困境。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理性主义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的延续变迁不能离开对婚姻的探讨,当代农村婚姻出现很多新现象,男性婚姻压力增大、远亲婚恋、闪婚闪离等现象,这些都与女性家庭地位有很大关系,同时也离不开人们所依存的现代理性社会,基于女性家庭地位的变迁的视角对现代农村婚姻新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农村婚姻未来发展趋势,并试图给予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婚姻市场是指婚龄期男性与女性择偶关系的总和,它是将经济分析的方法引入到社会行为中的分析,它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在婚姻领域人们对婚姻配偶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只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婚龄期的男性和女性供需保持平衡,才能使婚姻市场保持基本的平衡,使处于婚龄期的男性和女性能够顺利找到婚配的对象。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初见端倪,而后继续攀升。随着80年代出生的人口步入结婚的年龄,婚龄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婚姻市场出现了大龄男性青年找不到婚配对象的现象,并且因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一直在攀升,后出生的人口随即进入婚配年龄,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地区彝族青年的婚姻困境问题明显,形式变异的"买卖婚"在强大的社会心理支撑下普遍存在,婚姻困境中的性别差异明显,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受到限制,固守传统婚姻形式造成多种社会问题。破解农村地区彝族青年婚姻困境,需要给予公共政策支持的外力推动,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内生动力,并最终帮助彝族青年男女突破婚恋的物质和精神束缚,促进农村地区婚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婚姻观是将要和已经进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两性对配偶的要求和对婚姻生活的期待,维系婚姻的态度等。不同时期的男女两性对婚姻的观念是有差异的,女性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其观念的变迁不仅直接影响到女性自身观念的变迁,同时也因其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地位而影响着家庭乃至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本文试图以西双版纳傣族女性婚姻观念的变迁论述其观念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即传统文化形成女性婚姻观念,现代文化影响并改变着女性婚姻观念,两种文化在女性婚姻观念影响与变迁中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会通发展。  相似文献   

8.
齐亚强  牛建林 《社会学研究》2012,(1):106-129,244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婚配模式也经历了变迁。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婚配模式的变迁,检验了工业化理论对我国婚配模式演变的解释效力。研究发现,我国各时期的婚姻匹配模式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同类婚;此外,各时期的异质性婚配现象呈现明显的对称性。不同社会特征婚姻匹配强度的变化趋势部分印证了工业化理论,自致性特征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先赋性因素的重要性则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对同类婚和异质婚具体形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边界可渗透性在各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相应的同类婚和异质婚现象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当代农村青年的大多婚姻家庭习俗也随之变得简化,农村地区的许多传统婚姻习俗在不断淡化甚至逐渐消失。但是,在众多的婚姻习俗中,彩礼习俗并没有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在广大农村家庭中仍广泛存在。因此从传统习俗、社会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农村高价彩礼存在的原因,高价彩礼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分别从经济、社会、法律方面提出遏制农村青年高价彩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宏观性的一般化概括和具体经验的描述总结,立足于中国农村区域差异的中观视角,在村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区域比较的基础上,理解农村彩礼性质的区域差异问题。南方团结型村庄,村庄宗族性结构力量及规范性强,代际关系厚重均衡,婚姻自主性较高,婚姻市场竞争性一般,农村彩礼还保持传统性的一面,缓慢稳定地变迁。北方分裂型村庄,村庄竞争性强,代际关系厚重但不均衡,婚姻自主性弱,婚姻市场竞争激烈,彩礼上涨迅速,成为代际剥削的手段。中部分散型村庄,社会结构力量弱,代际关系均衡,婚姻市场竞争弱,农民的理性化程度高,婚姻彩礼是一种理性化模式。农村区域差异的视角,为我们深刻理解农村彩礼的区域差异及变迁模式提供了中层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plored rural perspectives on same-sex marriage with a nonprobability sample (N = 156) of adult respondents recruited in a largely rural state in the upper Midwest. A new 6-item instrument with strong internal consistency (α =.943) found that support for same-sex marriage was widespread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ased on relationship status, education level, rural residence, or biological sex. Sexual orientation predicted support for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and same-sex marriage which were inversely associated.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esumption of rural bias and hostility toward alternative sexualities has mitigated in the upper Midwest.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should infer from this study that there is more to rural culture than remoteness, isolation, poverty, stigma, and conservative religious values. The malleability of rural culture may be an unrecognized strength that may provide encouragement to rural social workers advocating for and serving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12.
婚恋现实主义:农村青年婚恋的表征、逻辑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80后"的婚恋理想主义不同,当前农村青年出现了婚恋现实主义.他们谈情说爱却未必谈婚论嫁,注重物质条件更甚于双方感情,追求自我体验而不困于家庭生活.作为一种现代家庭组建方式,婚恋现实主义的逻辑在于将恋爱与婚姻相对分离,把物质作为婚恋的前提与保证.其中,感情是婚姻的前提,婚姻是恋爱的结果,物质条件是关联"恋"与"婚"的桥梁.这种现实主义使得农村青年的婚恋过程被分解成恋爱、婚恋和婚后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在情感与利益的平衡下出现了"玩""适合""不凑合"三种并不连续的阶段性原则,导致了爱情娱乐化、本地婚恋市场持续升温以及家庭不稳定性增强的后果.物质至上的农村青年婚恋及家庭观值得被持续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14.
打工经济对农村青年婚姻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鄂西南山区坪村的调查基础上,探讨了村民婚姻生活的变迁历程,并重点从婚恋方式、婚姻观念关注了打工经济对农村青年婚姻生活的影响。文章认为,打工经济的兴起为青年农民情感的表达与释放提供了组织条件和独立空间.正是打工经济的大规模兴起而非国家政权或者其他因素在当下中国农村青年的浪漫革命中起着主导作用。文章还认为,从新中国成立到打工经济兴起之前,中国农民的婚姻生活逐渐发生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是有限的、渐进的,直到打工经济兴起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式的婚姻爱情革命才开始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农民的婚姻革命才刚刚来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赣中聂村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闪婚"主要起源于农民在外经商的需要,而跨省婚姻成了"闪婚"的助推力。"闪婚"仍然是家庭事业,在"闪婚"中男女交往少的状况在本质上没有变化,女方考察男方的本质没有改变,女方择偶标准的本质也未变,改变的是结婚的程序、考察男方的方式和择偶观念。从夫居、彩礼制和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制度设计是建立在男权基础之上的,到了现代社会,支撑男权的社会基础和礼法制度等都发生变化,男方权利减少而义务没有变化,女方权利彰显而义务相对减少。高额彩礼引发了男权的尴尬与风险,女方不归还高额彩礼也会面临风险,"闪婚闪离"没有赢家。  相似文献   

16.
17.
中西部农村调研发现,农村青年妇女在择偶、彩礼议价、离婚以及再婚等方面享有充分优势,这种婚姻主导权带来青年妇女地位的非均衡提升。代际责任与天价彩礼、半工半耕模式下的接力式进城、妇女流动性带来的高离婚率,区域经济分化和婚姻资源的非对称性流动等是中西部农村青年妇女掌握婚姻主导权的原因。这种婚姻主导权带来的青年妇女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下婚姻主导权成为影响青年妇女地位的关键变量,婚姻主导权成为当下全国青年妇女地位呈现出非均衡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Unpublished research is nothing but vulgar curiosity.”1 These words,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social work research, demand to be taken seriously. Thus we now present the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arising out of a small survey which was undertaken in Brisbane in 1964.2 This study was aimed primarily to focus on the felt and observed needs of haemophiliacs and their families, especially their psychosocial needs. Arising out of this was the secondary goal of trying to relate these to what is already known and formulated about the genetic and medical aspects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a new elem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household production function: gifts. Gifts occur when spouses use their time and/or incomes to produce commodities that usually only have value to their spouse, such as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a potential mate's capacity to produce gifts prior to marriage and of negotiating for them during marriage is argued as having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the divorce rate. Evidence is provided that women are the spouses most likely to seek a divorce and part of their motivation is an inadequate receipt of gifts during marri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